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國諾頓齣版 公司於二十世紀後期策劃的一套音樂史係列叢書,共 有六部專著組成。分彆由各個斷代史領域的**學者 執筆,反映瞭當今音樂研究的新成果,堪稱西方音樂 斷代史論的**文本。這六部音樂斷代史以周密詳實 的史實論述、深人地道的音樂剖析、視野廣闊的文化 詮釋和條分縷析的清晰體例贏得瞭學界的普遍贊譽, 在英語世界被廣泛采用為音樂專業研究生(及本科生 )層麵的重要教學和研究參考書目,同時也是廣大音 樂愛好者深入瞭解音樂的**讀物。諾頓音樂斷代史 叢書延續瞭諾頓齣版公司傳播音樂學術的**傳統。
為西方音樂曆史演進及其人文蘊涵的深人研究提供瞭 引發思考的論域和視角。
***·唐斯著的《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 多芬的時代(原版引進)(精)》為其中一冊。
插圖列錶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剋的過渡:1760年以前的音樂
第一章 十八世紀思想的背景藝術與哲人·作為哲學傢的音樂傢·“趣味”在十八世紀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會中的音樂傢
贊助體係·印刷與齣版·公眾音樂會的興起·教學文獻
第三章 私人音樂
華麗風格·通奏低音伴奏的獨奏奏鳴麯·三重奏鳴麯·鍵盤獨奏奏
鳴麯·情感風格·其他鍵盤樂形式·歌麯
第四章 公眾音樂
交響麯·協奏麯
第五章 舞颱上的詞與樂
作為社交中心的劇院·歌唱傢·戲劇傳統·意大利正歌劇·宣敘
調與詠嘆調·風格模擬麯·意大利喜歌劇·法國歌劇·意大利歌
劇·德語**的歌劇·倫敦的歌劇·巴黎的歌劇
第二部分 新風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樂
第六章 社會環境與哲學背景
美與崇高·文學的崇古之風·狂飆突進運動·“古典”的觀念及其
對立麵
第七章 音樂傢的生存狀態
音樂會組織·音樂齣版業·音樂著作
第八章 傢庭音樂
通奏低音奏鳴麯的進一步演變·鍵盤奏鳴麯·帶有替換聲部的鍵盤
奏鳴麯·弦樂三重奏·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聲樂
第九章 音樂會與教堂音樂
“古典主義的”交響麯的齣現·交響協奏麯·獨奏協奏麯·宗教儀
式音樂‘歐洲的羅馬天主教音樂·歐洲非天主教的教堂音樂
第十章 歌劇
意大利正歌劇-變化中的意大利喜歌劇·意大利之外的正歌劇·法
國的喜歌劇·倫敦的喜歌劇·德國的喜歌劇
第三部分 海頓:成長中的大師
第十一章 早年歲月:1732—1760
早期生活·作品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齊宮廷的初期歲月:1760—1770
始獲承認·作品
第十三章 偉大的風格突破:1770--1779
海頓在艾斯特哈茲的職責·作品
第四部分 莫紮特:天纔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時代:1756—1773
**次巡迴演齣·返迴故鄉:薩爾茨堡與維也納·意大利之行
第十五章 早期風格
**批鍵盤奏鳴麯·弦樂四重奏·交響麯·協奏麯·歌劇作品·教堂音樂
第十六章 “科羅萊多”歲月:1773—1781
贊助人。贊助體製下的作品·日趨拓展的錶現空間·第二次巴黎之
行·薩爾茨堡的二度“雇員”生涯
第十七章 薩爾茨堡的高峰
鍵盤作品·帶伴奏的奏鳴麯·不帶鍵盤樂器的室內樂·交響麯·
小夜麯和嬉遊麯·協奏麯-歌劇作品·宗教音樂
第五部分 古典風格的極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革命與變化的年代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說實話,遠超我的預期。很多音樂史著作的譯本常常會因為術語的精準性或者風格的拿捏不當而大打摺扣,但這一本顯然投入瞭專業的團隊進行校對和潤色。那些德語或意大利語的專有名詞被處理得既專業又流暢,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就像是原作者用中文在娓娓道來,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譯者在處理一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描述時,似乎也注入瞭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使得文字的張力得以保留。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橋接,讓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沉浸到十八世紀歐洲的沙龍氛圍和音樂廳的盛況之中。對於我這種希望獲得最原汁原味學術體驗的讀者來說,一個優秀的譯本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我花瞭些時間研究瞭一下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編排邏輯,感覺作者在處理跨越幾個世紀的宏大敘事時,展現瞭驚人的條理性和洞察力。他們並沒有采取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巧妙地將音樂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潮甚至是政治氣候緊密地結閤起來,讓人明白瞭偉大作品誕生的土壤是多麼復雜而肥沃。尤其是在描述不同作麯傢學派之間的繼承與反叛時,那種深入骨髓的分析令人拍案叫絕,完全不是那種蜻蜓點水的概述,而是真正挖掘到瞭核心的音樂語言變革。我發現它在講解一些晦澀的對位法或者和聲進行的具體案例時,采用瞭非常直觀的比喻,即便是對音樂理論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住那個時代音樂傢們麵臨的挑戰和取得的突破。這種深入淺齣的敘事能力,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封麵設計簡潔又不失大氣,那種排版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輝煌的音樂時代。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印刷質量,文字清晰,樂譜部分的插圖也處理得十分到位,即使是對比那些年代久遠的文獻資料,也能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翻閱起來,那種紙張摩擦的聲音都帶著一種儀式感,讓人忍不住想泡上一杯茶,靜下心來好好品讀。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參考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覺得心情舒暢,是對我們這些熱愛古典藝術的愛好者的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我對接下來即將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內容能和這精美的外殼一樣厚重紮實。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斷代”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它不是簡單地把曆史劃分為幾個固定的區塊,而是著重強調瞭不同風格之間那種微妙的過渡與張力,那種“舊的尚未完全死去,新的已然在萌芽”的狀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以前總覺得海頓和貝多芬的風格界限分明,但讀完後纔意識到,其實他們的創作軌跡中充滿瞭相互的滲透和影響,很多後世被認為是貝多芬式的激昂,其實在海頓晚期的作品中已經埋下瞭伏筆。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麯目分析,成功地打破瞭我們對經典作麯傢刻闆的標簽化認知,展示瞭他們作為活生生的人,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摸索、掙紮與創新。這種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音樂史的理解深度。
評分從一個音樂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性是無與倫比的。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骨架,讓我在聆聽這些經典作品時,不再是孤立地欣賞鏇律的美感,而是能將其放置在一個宏大且細緻的曆史脈絡中去品味。比如,當我在聽某首奏鳴麯時,會下意識地去思考它在當時的首演背景、聽眾的反應,以及它如何呼應或挑戰瞭當時的主流審美,這種多維度的理解讓每一次重聽都像是一次全新的發現之旅。它激發瞭我更深入探索原始文獻和相關時期藝術史的欲望,無疑成為瞭我音樂資料庫中一顆閃耀的知識核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什麼”是偉大的,而在於它耐心地解釋瞭“為什麼”這些作品會成為偉大,這對於任何一個想要超越“粉絲”層麵,真正理解古典音樂精髓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厚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