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青,女,文學(音樂學)博士,浙江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碩士和博士均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師從錢亦平教授。入選萬人計劃全國青年拔尖人纔(2014)、浙江省151人纔第二層次(2012)、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者(2013)等。齣版有《言說的藝術:音樂敘事理論導論》(2013)、《聖一桑交響詩研究》(2011)、《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2010)、《單簧管》(2007,譯)等。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等期刊發錶論文2。餘篇。主持**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完成省部級項目3項等。研究成果獲浙江省社科聯青年**成果奬一等奬(2014)、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奬二等奬(2009,2011)等。
譯者序
前言
**部分
第一篇 協和和弦——三和弦
第一章 大調式三和弦
第二章 大調式三和弦的連接
第三章 無共同音的三和弦連接
第四章 打破三和弦連接規則
第五章 和聲模進
第六章 小調式和聲
第七章 密集排列與開放排列
第八章 三和弦的轉位
第九章 減三和弦與增三和弦的轉位
第二篇 不協和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
第十章 屬七和弦
第十一章 自由的聲部進行
第十二章 九和弦
第十三章 減小七和弦和減七和弦
第十四章 不協和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連接
第十五章 和聲模進
第十六章 小調中的和聲模進
第十七章 為鏇律配和聲
第三篇 轉調
第十八章 直接轉調
第十九章 間接轉調
第二十章 為轉調鏇律配和聲
第二十一章 減七和弦作為等和弦
第二十二章 持續音
第二部分
第一篇 和弦外音
第二十三章 延留音
第二十四章 先現音
第二十五章 經過音
第二十六章 包含增五度的和弦
第二十七章 包含增六度的和弦
第二十八章 輔助音
第二篇 聲部的鏇律性發展
第二十九章 嚴格的聲部寫作
第三十章 聲部進行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十一章 和聲音型
第三十二章 自由前奏麯
第三十三章 打破和聲規則
第三十四章 終止(收束)
校勘說明
我對這本書的預期是它能提供一個關於“空間聲音”的全麵解讀。我希望能學習到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模擬和控製聲音的方位感和距離感,比如環繞聲、雙耳音頻(binaural audio)的原理。我期待看到詳細的空間聲學模型,包括聲音的衍射、反射和衰減在三維空間中的數學描述。如果書中能提供關於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音頻設計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頭部跟蹤技術來增強沉浸感,那就更貼閤前沿應用瞭。我渴望掌握一套能夠讓我從聽眾的角度去“設計”聲場的方法論,理解聲像定位(sound localization)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它們來欺騙聽覺係統。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厚重且充滿知識感的裝幀,我猜想裏麵一定裝滿瞭關於聲音結構和感知方麵的深入見解。我本來設想的內容是關於聲音是如何被大腦解讀和構建的,比如聽覺神經通路的工作機製,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音高的感知差異等心理聲學議題。我非常希望能讀到關於人類聽覺極限、掩蔽效應(masking effects)的詳細論述,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優化音頻體驗,比如在嘈雜環境中提升語音清晰度。如果它能探討一些非綫性聲學效應,例如大音量下耳朵感知的失真,或者不同樂器聲音的頻譜分析,那就更具價值瞭。我更傾嚮於一本能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聽見”這個過程的書,而不是一本純粹的工程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某種“實用性”和“指南”的特質,這讓我傾嚮於認為它會是一個麵嚮實踐者的工具箱。我本來期待它能涵蓋大量關於特定材料的聲學性能數據錶,比如各種隔音氈、吸音闆、擴散體的降噪係數(NRC)和聲音傳播等級(STC)。我希望書中能提供清晰的步驟指南,教導用戶如何測量一個房間的背景噪音水平,如何進行基本的頻率響應測試,以及如何根據測量結果來選擇並安裝閤適的聲學處理設備。如果它能針對傢庭影院愛好者、小型播客工作室或者音樂排練室等不同場景,提供量身定製的聲學優化方案和預算建議,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非常古典和學術的感覺,這讓我聯想到那些詳盡記載瞭曆史變遷和理論發展的著作。我本期望它能深入挖掘聲學理論的演進史,比如從赫爾姆霍茲到瑞利勛爵,那些奠定現代聲學基礎的裏程碑式發現是如何一步步被確立的。我期待看到對經典實驗的詳細重述,比如對諧振現象的早期探索,或者早期聲音測量工具的發明與改進過程。如果能有專門的章節來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如巴洛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傢和理論傢對“完美音質”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那將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我希望這不是一本隻關注當代技術的書,而是一部能讓人體會到聲學思想脈絡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為那些對聲音的物理本質和人類聽覺係統如何運作感到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本來以為它會深入探討聲波的傳播、頻率、振幅這些基礎知識,並且也許會涉及一些關於音樂廳聲學設計或者降噪技術的原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用清晰的圖錶和公式來解釋復雜的聲學現象,比如駐波、混響時間或者特定材料的聲音吸收係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讓我能理解為什麼某些聲音聽起來很“溫暖”,而另一些則顯得“尖銳”。如果它還能涵蓋一些現代錄音技術中聲學處理的實際應用,比如麥剋風拾音原理和房間模式的控製,那就更棒瞭。總的來說,我期待的是一本嚴謹、科學且信息密集的指南,能夠係統性地梳理聲學領域的核心概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