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和聲學指南(精)

實用和聲學指南(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 編
圖書標籤:
  • 和聲學
  • 音樂理論
  • 實用指南
  • 音樂教學
  • 音樂分析
  • 聲學原理
  • 音樂製作
  • 作麯
  • 編麯
  • 音樂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土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
ISBN:9787556601219
商品編碼:29676102982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實用和聲學指南(精)
  • 作者:(俄羅斯)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譯者:王旭青
  • 定價:35
  • 齣版社:上海音樂學院
  • ISBN號:978755660121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10-01
  • 印刷時間: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2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190
  • 字數:147韆字

作者簡介

王旭青,女,文學(音樂學)博士,浙江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碩士和博士均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師從錢亦平教授。入選萬人計劃全國青年拔尖人纔(2014)、浙江省151人纔第二層次(2012)、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者(2013)等。齣版有《言說的藝術:音樂敘事理論導論》(2013)、《聖一桑交響詩研究》(2011)、《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2010)、《單簧管》(2007,譯)等。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等期刊發錶論文2。餘篇。主持**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完成省部級項目3項等。研究成果獲浙江省社科聯青年**成果奬一等奬(2014)、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奬二等奬(2009,2011)等。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部分
第一篇 協和和弦——三和弦
第一章 大調式三和弦
第二章 大調式三和弦的連接
第三章 無共同音的三和弦連接
第四章 打破三和弦連接規則
第五章 和聲模進
第六章 小調式和聲
第七章 密集排列與開放排列
第八章 三和弦的轉位
第九章 減三和弦與增三和弦的轉位
第二篇 不協和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
第十章 屬七和弦
第十一章 自由的聲部進行
第十二章 九和弦
第十三章 減小七和弦和減七和弦
第十四章 不協和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連接
第十五章 和聲模進
第十六章 小調中的和聲模進
第十七章 為鏇律配和聲
第三篇 轉調
第十八章 直接轉調
第十九章 間接轉調
第二十章 為轉調鏇律配和聲
第二十一章 減七和弦作為等和弦
第二十二章 持續音
第二部分
第一篇 和弦外音
第二十三章 延留音
第二十四章 先現音
第二十五章 經過音
第二十六章 包含增五度的和弦
第二十七章 包含增六度的和弦
第二十八章 輔助音
第二篇 聲部的鏇律性發展
第二十九章 嚴格的聲部寫作
第三十章 聲部進行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十一章 和聲音型
第三十二章 自由前奏麯
第三十三章 打破和聲規則
第三十四章 終止(收束)
校勘說明


音樂的結構與靈魂:深入探究西方音樂理論的基石 本書旨在為音樂學習者、作麯傢及所有對音樂結構懷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嚴謹的西方音樂理論體係。我們將穿越曆史的迷霧,從音高、節奏的物理基礎齣發,逐步構建起和聲、復調乃至麯式分析的完整框架。這不是一本簡單的“使用手冊”,而是對音樂思維方式的係統重塑。 第一部分:音響的基石與律製的演變 本部分將從聲音的物理特性入手,探討音樂的本體——音高、音色與強度。我們不會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音”的定義差異。 1. 頻率、泛音列與音高的感知: 首先,我們將詳細解析傅裏葉分析在音樂中的應用,理解一個復雜音響是如何由純音(泛音)構成的。從基頻到泛音列的數學關係,是西方十二平均律得以建立的科學基礎。 2. 古代的音律探源: 我們將追溯畢達哥拉斯音律、純律的構建邏輯,對比它們在數學上的完美性與在實際演奏中“蛇咬尾巴”(即五度相生不閉閤)的局限性。這有助於理解為何音樂史需要一次重大的調律革命。 3. 十二平均律的勝利與挑戰: 平均律的齣現極大地解放瞭音樂的轉調可能性。我們將探討巴赫時代對平均律實踐的推動,以及這種調律體係在色彩上(如E大調與C大調的細微差異)所帶來的復雜後果。 第二部分:節奏的脈動與時值的組織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時間在聲音中的組織方式。本章將超越簡單的拍號識彆,專注於節奏的結構性作用。 1. 拍子與節拍的層級結構: 區分“拍子”(Meter)與“節奏”(Rhythm)。探討復拍子、混閤拍子的內部張力,分析重音(Accent)在創造律動感中的作用。 2. 休止符的“負空間”藝術: 休止符不僅是聲音的缺失,更是構建節奏形態和烘托氣氛的關鍵元素。我們將分析特定作麯傢如何利用沉默來強調下一個音符的衝擊力。 3. 復閤節奏與對位節奏: 深入研究復節奏(Polyrhythm)和復拍子(Polymeter)在近現代音樂中的應用,例如三對二(3:2)的交叉律動如何製造齣動態的張力與釋放。 第三部分:和聲的邏輯與色彩的構建 和聲是西方音樂的靈魂,是聲音組閤的藝術。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它將係統梳理從三和弦到復雜九和弦的邏輯推演。 1. 音程的本質與三和弦的構建: 詳細解析大小三度、增減三度的內在性質,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大小、屬、減、增四種基本三和弦。理解三和弦在功能和聲中的“穩定性”與“不穩定/導嚮性”。 2. 功能和聲學:主導、副屬與下屬的三角關係: 深入闡述T(主和弦)、S(下屬和弦)、D(屬和弦)三者的能量循環。我們將重點分析“導嚮音”(Leading Tone)在製造和聲進行動力中的不可替代性。 3. 七和弦的色彩深化: 討論屬七和弦的解決機製,以及九和弦、減七和弦(作為等音異名的工具)在巴洛剋、古典時期音樂中的功能性拓展。重點解析和弦的“轉位”如何改變低音聲部的進行軌跡,從而影響整體的流暢性。 4. 調式與調性之外的和聲: 探討調式(如大調、小調、大小調、五聲音階)如何影響和聲的色彩基調。隨後,我們將觸及浪漫主義晚期(如瓦格納)的和聲語言,分析半音化和弦、和弦的“遊移”現象,以及其對傳統調性體係的挑戰。 第四部分:復調的織體與對位法 復調音樂強調聲音綫條的獨立性與互動性。本部分將教授如何構建多聲部綫條的邏輯。 1. 對位法的基本原則: 區分嚴格對位(Strict Counterpoint)與自由對位。詳細講解不同種類的音程在對位中的“和諧度”等級,以及如何處理節奏的錯位。 2. 模仿技法: 深入分析卡農(Canon)與賦格(Fugue)的結構。理解“模仿”如何通過移位(音高、時值)創造齣豐富的織體密度與層次感,而不犧牲任何一條鏇律綫的獨立性。 3. 織體的類型與效果: 對比主調音樂(Homophony,鏇律與伴奏)、復調音樂(Polyphony,多鏇律綫)以及單音音樂(Monophony)的聽覺效果差異,並分析作麯傢如何根據音樂錶達的需要靈活切換織體。 第五部分:麯式的分析與宏觀結構 麯式是音樂的藍圖,它決定瞭主題的呈現、發展與再現的宏大布局。 1. 小型麯式解析: 詳盡分析二部麯式(A-B)與三部麯式(A-B-A)的內在平衡與對比手法。重點放在再現部A如何通過轉調或裝飾來達到“既熟悉又新鮮”的效果。 2. 奏鳴麯式深度剖析: 奏鳴麯式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巔峰。我們將拆解呈示部(主題的介紹與衝突)、展開部(材料的衝突與自由發展)、再現部(材料的解決與統一)三大部分的內在邏輯。理解“副部主題”的性格對比如何推動整個結構的發展。 3. 變奏麯與迴鏇麯式: 探討變奏麯中主題如何被不斷地“重新詮釋”——從純粹的裝飾性變奏到結構性的分解與重構。迴鏇麯式中A段的穩定迴歸與B/C段的對比性介入,所營造齣的穩定感與趣味性。 結語:曆史語境中的音樂語言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不僅能“聽懂”音樂的技法,更能“理解”技法背後的曆史必然性與審美選擇。音樂理論並非僵死的教條,而是作麯傢們在特定時代約束下所能達到的最精妙的語言組織形式。掌握這些,即是掌握瞭理解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乃至現代音樂語言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預期是它能提供一個關於“空間聲音”的全麵解讀。我希望能學習到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模擬和控製聲音的方位感和距離感,比如環繞聲、雙耳音頻(binaural audio)的原理。我期待看到詳細的空間聲學模型,包括聲音的衍射、反射和衰減在三維空間中的數學描述。如果書中能提供關於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音頻設計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頭部跟蹤技術來增強沉浸感,那就更貼閤前沿應用瞭。我渴望掌握一套能夠讓我從聽眾的角度去“設計”聲場的方法論,理解聲像定位(sound localization)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它們來欺騙聽覺係統。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厚重且充滿知識感的裝幀,我猜想裏麵一定裝滿瞭關於聲音結構和感知方麵的深入見解。我本來設想的內容是關於聲音是如何被大腦解讀和構建的,比如聽覺神經通路的工作機製,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音高的感知差異等心理聲學議題。我非常希望能讀到關於人類聽覺極限、掩蔽效應(masking effects)的詳細論述,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優化音頻體驗,比如在嘈雜環境中提升語音清晰度。如果它能探討一些非綫性聲學效應,例如大音量下耳朵感知的失真,或者不同樂器聲音的頻譜分析,那就更具價值瞭。我更傾嚮於一本能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聽見”這個過程的書,而不是一本純粹的工程手冊。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某種“實用性”和“指南”的特質,這讓我傾嚮於認為它會是一個麵嚮實踐者的工具箱。我本來期待它能涵蓋大量關於特定材料的聲學性能數據錶,比如各種隔音氈、吸音闆、擴散體的降噪係數(NRC)和聲音傳播等級(STC)。我希望書中能提供清晰的步驟指南,教導用戶如何測量一個房間的背景噪音水平,如何進行基本的頻率響應測試,以及如何根據測量結果來選擇並安裝閤適的聲學處理設備。如果它能針對傢庭影院愛好者、小型播客工作室或者音樂排練室等不同場景,提供量身定製的聲學優化方案和預算建議,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非常古典和學術的感覺,這讓我聯想到那些詳盡記載瞭曆史變遷和理論發展的著作。我本期望它能深入挖掘聲學理論的演進史,比如從赫爾姆霍茲到瑞利勛爵,那些奠定現代聲學基礎的裏程碑式發現是如何一步步被確立的。我期待看到對經典實驗的詳細重述,比如對諧振現象的早期探索,或者早期聲音測量工具的發明與改進過程。如果能有專門的章節來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如巴洛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傢和理論傢對“完美音質”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那將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我希望這不是一本隻關注當代技術的書,而是一部能讓人體會到聲學思想脈絡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為那些對聲音的物理本質和人類聽覺係統如何運作感到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本來以為它會深入探討聲波的傳播、頻率、振幅這些基礎知識,並且也許會涉及一些關於音樂廳聲學設計或者降噪技術的原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用清晰的圖錶和公式來解釋復雜的聲學現象,比如駐波、混響時間或者特定材料的聲音吸收係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讓我能理解為什麼某些聲音聽起來很“溫暖”,而另一些則顯得“尖銳”。如果它還能涵蓋一些現代錄音技術中聲學處理的實際應用,比如麥剋風拾音原理和房間模式的控製,那就更棒瞭。總的來說,我期待的是一本嚴謹、科學且信息密集的指南,能夠係統性地梳理聲學領域的核心概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