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農業共性技術導論
定價:28.00元
作者:李秀峰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023307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的農業技術創新正麵臨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如何組織農業技術的供給,公共科研機構如何提供農業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應當如何與基礎研究銜接,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擴散如何管理,都是迫切需要迴答的問題。
本文運用共性技術理論,結閤技術創新管理學、經濟學和文獻計量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係統分析瞭農業共性技術的概念、特點、地位、功能、結構、發育、進化以及知識産權和組織,為下一步農業共性技術政策製定提供瞭理論基礎。本文所指的農業共性技術主要指在農業行業內,由農業(或涉農)研究和開發部門産生的技術。
本文在以下幾方麵次進行瞭創新性探索研究:
,提齣瞭農業共性技術的概念、識彆方法及選擇指標體係,研究明確瞭農業共性技術的結構和功能。本文定義,農業共性技術包括基礎性共性技術和應用性共性技術,是一類開放性、通用性、階段性和非獨占性技術。本課題把農業共性技術作為一個技術類彆,對其概念、特點、結構、功能、進化和發育等進行瞭係統完整的研究,這是對農業等領域的公益性共性技術進行的學術探討。本文還通過對國傢科技成果庫近5年農業成果數據的分析,提齣瞭農業基礎性共性技術和應用性共性技術的結構。
第二,分析、認識瞭農業共性技術的進化和發育的全過程。本文分析瞭生物種質、農藝、工具、工程設施、肥料與施肥、植保與農藥6個共性技術群在曆史上發生及其齣現高潮的時間,並通過4個案例,分析瞭農業共性技術的發育過程,總結齣發現型、發明型、引進集成型和組裝配套型四類農業共性技術的發育模式。
第三,係統地分析瞭農業共性技術的知識産權及其轉移。本文在分析世界各國提齣“允許R&D;主體擁有知識産權”的權益性質和農業技術的知識産權範圍的基礎上,研究瞭農業共性技術轉移中的轉移實體、轉移機製、轉移過程和轉移障礙等問題。
第四,重點分析瞭我國農業共性技術研究和開發(以下簡稱研發)的情況。本文迴顧瞭我國農業研發機構的發展曆程,總結瞭自1949年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機構角色變化和科研機構之間協作等問題,並用文獻計量方法分析瞭與農業科技有關的國傢科技計劃的技術供給,然後對我國農業技術供給水平進行瞭國際比較,提齣瞭我國農業共性技術和國外主要水平差距之所在。
目錄
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齣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標
1.1.3 研究意義
1.2 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2.2 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和方法
1.3.1 課題的理論依據
1.3.2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綫
第2章 農業共性技術的概念
2.1 農業科學與技術的概念
2.1.1 科學與技術
2.1.2 農業科學與農業技術
2.1.3 農業生産係統與農業技術的特點
2.2 農業共性技術的概念和特點
2.2.1 共性技術的背景及其定義
2.2.2 農業共性技術的特點和定義
2.2.3 農業共性技術的特徵
2.3 農業共性技術的識彆
2.3.1 從技術供給方識彆
2.3.2 從技術需求方識彆
2.3.3 從技術關聯性識彆
2.3.4 從技術引證率識彆
2.4 農業共性技術選擇指標體係
2.5 農業共性技術與相關概念的關係
2.5.1 技術概念的體係劃分
2.5.2 相關概念
2.6 小結
第3章 農業共性技術的作用和的支持
3.1 農業共性技術在國傢科技活動中的地位
3.2 農業共性技術研發的作用
3.2.1 創造外部效應
3.2.2 減少技術創新風險
3.2.3 優化R&D;資源配置
3.3 共性技術研發的政策支持
3.4 農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組織支持
3.4.1 農業部集中管理方式
3.4.2 多部門分散管理
3.5 支持農業共性技術的原則
3.6 小結和建議
第4章 農業共性技術的結構
4.1 概念和相關研究
4.2 農業技術結構
4.2.1 農業技術結構分析
4.2.2 農業技術結構框架
4.2.3 農業技術結構應用
4.3 農業共性技術結構
4.3.1 分析方法
4.3.2 基礎性共性技術結構
4.3.3 應用性共性技術結構
4.3.4 農業共性技術的領域組成及分布
4.4 技術結構應用實例
4.5 小結
第5章 農業共性技術群的進化
5.1 概念和相關研究
5.1.1 概念
5.1.2 相關研究
5.2 農業共性技術事件的計量分析
5.2.1 統計分析
5.2.2 不同共性技術群發展分析
5.3 農業共性技術群進化分析
5.3.1 進化過程
5.3.2 進化動力
5.3.3 進化方嚮
5.4 小結和建議
第6章 農業共性技術的發育
6.1 概念及相關研究
6.1.1 技術發育的概念
6.1.2 相關研究
6.2 發育模型和發育類型
6.2.1 發育模型
6.2.2 發育類型
6.3 發育過程
6.3.1 發現型共性技術
6.3.2 發明型共性技術
6.3.3 引進集成型共性技術
6.3.4 配套組裝型共性技術
6.4 支持要素
6.4.1 資金要素
6.4.2 政策要素
6.4.3 組織要素
6.5 技術孵化的作用
6.6 小結和建議
第7章 農業共性技術的知識産權及其轉移
7.1 概念和相關研究
7.2 知識産權歸屬
7.2.1 公共科研成果管理改革
7.2.2 知識産權歸屬分析
7.3 産權範圍
7.3.1 生物種質和育種方法
7.3.2 人工發明
7.4 轉移過程和途徑
7.4.1 轉移實體
7.4.2 技術形態
7.4.3 轉移過程
7.4.4 轉移途徑
7.5 轉移機製
7.5.1 體製機製
7.5.2 動力機製
7.6 轉移障礙
7.6.1 排他性差異
7.6.2 上遊轉化
7.6.3 高技術壟斷
7.7 小結和建議
第8章 我國農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8.1 農業科研機構的組織管理
8.1.1 農業科研角色的變化
8.1.2 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協作
8.2 國傢有關科技計劃的組織
8.2.1 國傢有關科技計劃的定位和目標
8.2.2 國傢科技計劃的農業共性技術供給
8.3 我國農業技術供給水平的國際比較
8.3.1 我國農業共性技術供給總體估測
8.3.2 我國農業共性技術水平和國外主要差距
8.4 小結和建議
第9章 結論與創新點
9.1 全文總結
9.1.1 農業共性技術的概念和指標選擇體係
9.1.2 農業共性技術的功能和的支持
9.1.3 農業共性技術的結構
9.1.4 農業共性技術群的進化
9.1.5 農業共性技術的發育
9.1.6 農業共性技術的知識産權及其轉移
9.1.7 我國農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9.2 創新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名為《心靈的溫度》。這本書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瞭人類行為、情緒認知以及人際關係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學原理。它從動機、感知、記憶、學習、思維等多個維度,闡釋瞭我們是如何理解世界、做齣決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活化的場景,幫助讀者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模式,例如,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産生某些情緒,如何有效管理壓力,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章節,它揭示瞭我們大腦在思考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捷徑”和“誤區”,以及這些偏差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復雜的理論模型,而是側重於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讓讀者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認知和情商。讀完這本書,我對“人”這個復雜的個體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最近我閱讀瞭一本關於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書籍,叫做《未來之城的藍圖》。這本書深刻地探討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它詳細闡述瞭綠色建築、智能交通、公共空間設計、廢物管理以及能源效率等多個方麵的重要性。書中提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瞭城市規劃應優先考慮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健康福祉和社區參與。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海綿城市”的理念所吸引,它通過構建滲透性路麵、綠色屋頂和雨水花園等措施,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同時實現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此外,書中還深入分析瞭如何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公眾教育,推動城市嚮更加綠色、智能和宜居的方嚮發展。這些前瞻性的思考,讓我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充滿瞭希望,也讓我意識到,可持續發展並非遙遙無期的目標,而是可以通過科學規劃和積極實踐逐步實現的現實。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關於古代陶瓷鑒賞的書籍中,名為《青瓷的韆年之韻》。這本書帶領我穿越韆年時光,走進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輝煌殿堂。它不僅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青瓷的演變,從漢代的樸拙到宋代的極緻,再到元明的創新,每一個時期的風格特點、釉色變化、器型設計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不同窯口的特色,如汝窯的“雨過天晴”、官窯的“紫口鐵足”、龍泉窯的“梅子青”和“粉青”,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述和精美的圖片展示。我被書中那些穿越曆史的溫潤釉色和精巧造型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對手工技藝的極緻追求和對美的獨特理解。除瞭對器物本身的鑒賞,書中還探討瞭陶瓷在古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它們如何作為禮器、器用,甚至成為文人雅士的玩物,承載著曆史的印記和時代的審美。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凝結著古人智慧與匠心的傳世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是《農業共性技術導論》,但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傢庭園藝的書,叫做《陽颱上的綠色奇跡》。這本書非常實用,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種植各種蔬菜、香草和水果。從選擇閤適的盆栽容器、配製營養土,到不同植物的播種、移栽、澆水、施肥和病蟲害防治,都講得非常透徹。我尤其喜歡它關於“垂直種植”和“水培技術”的章節,這些方法讓我在小小的陽颱上也能收獲滿滿。書中還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圖和圖錶,直觀地展示瞭操作步驟,即使是園藝新手也能輕鬆上手。作者以非常親切的語言,分享瞭許多她自己摸索齣來的寶貴經驗,比如如何利用廢棄物製作簡易堆肥,如何巧妙利用光照條件等。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掌握瞭一套完整的傢庭園藝秘籍,迫不及待地想在我的陽颱上實踐起來,感受親手培育生命的樂趣。這本書讓我對“耕耘”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即使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也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機勃勃的小天地。
評分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名為《數字營銷策略與實踐》的書,雖然與農業技術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其中的許多理念卻讓我頗有啓發。這本書深入剖析瞭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如何通過互聯網平颱進行品牌推廣、用戶獲取和客戶關係管理。它詳細介紹瞭搜索引擎優化(SEO)、社交媒體營銷、內容營銷、電子郵件營銷以及數據分析在營銷中的應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用戶畫像構建”和“個性化內容推薦”的章節印象深刻,這讓我思考,在推廣農産品時,我們是否也能更精準地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提供更貼閤他們期望的産品和服務。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費者,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農産品組閤和宣傳方式。書中提齣的“數據驅動決策”的理念,也提醒我們,收集和分析銷售數據、用戶反饋等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調整生産和銷售策略,避免盲目性。雖然這本書的技術細節是關於數字營銷,但其核心思想——理解受眾、精準溝通、優化流程——在任何行業,包括農業,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