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音文化史

中國觀音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觀音
  • 佛教
  • 中國文化
  • 宗教
  • 曆史
  • 藝術
  • 民俗
  • 信仰
  • 文化史
  • 佛教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文京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54116
商品編碼:2967708811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觀音文化史

定價:42.00元

作者: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3081541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吳燕著的《中國觀音文化史》在初步梳理觀音文化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之上,嘗試把握觀音文化的流變以及發展。在寫作架構上,力求體現“一縱一橫”的特點:“一縱”即以曆史時間為縱軸,主要探討經典與教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觀音崇拜發展演變的大緻脈絡;“一橫”則是以觀音崇拜為中心,主要從古籍整理、藝術、古、文學、民俗等角度進行橫嚮延伸,其輻射麵包括觀音經典的注疏、觀音形象與造像、觀音法門與儀軌、觀音文藝與習俗,這些是觀音文化的主要內容。

目錄


**章 觀音菩薩的名號與來曆
一、觀音菩薩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
二、“觀世音”譯名及其由來
三、觀世音的身世來曆
第二章 觀音經典
一、漢文觀音經典
二、藏文觀音經典
第三章 觀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一、漢地觀音文化的傳播
二、西藏觀音文化的傳播
三、西夏遼金觀音文化的傳播
四、南詔大理國觀音文化的傳播
第四章 觀音法門與儀軌
一、漢地觀音修持法門與儀軌
二、唐密觀音法門與儀軌
三、藏密觀音儀軌與法門
第五章 觀音形象與造像
一、顯宗觀音形象與造像
二、密宗觀音形象與造像
三、漢地民俗觀音形象與造像
第六章 民間觀音文化
一、觀音文學
二、觀音民俗節慶
三、觀音簽占
結語
參文獻
索引

作者介紹


吳燕,1974年2月生,1998年浙江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畢業。浙江海洋學院講師。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文化。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國觀音文化史”等省級科研項目。

文摘


序言



觀音信仰的流變:從印度梵音到中國本土化 一、 觀音緣起:慈悲之聲的西來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便如同一顆來自遠方的種子,在中國沃土之上悄然生根發芽。在這漫長的傳播過程中,無數佛陀、菩薩的形象與教義,被一一譯介,並逐漸融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其中,一位以“觀世音”之名,深受民眾愛戴的菩薩,其形象與事跡,更是穿越瞭時空的阻隔,在中國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觀世音”,梵語為Avalokiteśvara,意為“尋聲救苦”、“施無畏者”。據佛教經典記載,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發誓要度盡一切苦難眾生,隻要眾生在遇到任何危難時,誠心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便會循聲救苦,解脫一切苦厄。這種普度眾生的宏大願望,以及其無所不應的靈驗感應,使其在佛教傳入之初,便迅速贏得瞭眾多信徒的擁戴。 觀音信仰的早期傳播,主要依賴於漢譯佛經的流傳。《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等經典中,都詳細描繪瞭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與形象。其中,《法華經·普門品》更是將觀音菩薩的“三十三應身”形象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指齣觀音菩薩能夠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與所處境遇,化現為佛、闢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轉輪聖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長者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多種形象,以最適閤的方式引導眾生離苦得樂。這“三十三觀音”的說法,為觀音信仰在中國的本土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在早期,觀音菩薩的形象,多沿襲印度佛教的風格,具有男相特徵,莊嚴而肅穆。這一時期的觀音像,往往身著袈裟,麵容沉靜,莊重威儀,與男性佛陀的形象更為接近。然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觀音菩薩的形象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為日後中國化觀音形象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二、 本土化浪潮:觀音的中國麵容 佛教傳入中國後,並非簡單地被照搬,而是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哲學、社會心理産生瞭深刻的互動與融閤。觀音信仰的傳播,尤為鮮明地體現瞭這一過程。為瞭更好地被中國民眾所接受和理解,觀音菩薩的形象,逐漸擺脫瞭印度原有的束縛,朝著更具中國特色的方嚮發展。 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便是觀音菩薩的性彆轉變。雖然佛教經典中並未明確指齣觀音菩薩的性彆,但隨著其“慈悲”、“救苦”、“女性化”的特質在中國文化中被不斷強調,觀音菩薩逐漸被塑造成女性形象,成為瞭中國民間信仰中最為重要的女性神祇之一。這種轉變,並非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特有的溫柔、慈愛、母性光輝,與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特質高度契閤。將觀音描繪成女性,更容易引發信徒的情感共鳴,建立起更為親近的心理聯係。 從“觀世音”到“觀音娘娘”,這一轉變標誌著觀音信仰的深刻中國化。女性化的觀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男性神祇,而是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可以傾訴、祈求的對象。這種親切感,極大地促進瞭觀音信仰的普及。 與女性化形象相伴而生的是觀音形象的多樣化。除瞭經典的“三十三觀音”,中國佛教藝術傢們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根據民間需求和審美情趣,創造齣瞭更多極富中國特色的觀音形象。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 白衣觀音:身著潔白僧袍,安坐於蓮花座上,神態寜靜祥和,象徵純潔與超脫。白衣觀音的形象,尤其受到民間女性的喜愛,常被視為女性的守護神。 送子觀音:手捧嬰兒,或懷抱嬰孩,麵帶慈母般的微笑,是祈求生育的婦女最為信奉的觀音形象。這種形象,直接呼應瞭中國傳統“多子多福”的觀念,將觀音的慈悲願力與現實的傢庭需求緊密結閤。 楊柳觀音:手持楊枝,蘸著甘露,灑落人間,象徵著觀音菩薩能夠清除一切汙垢,滋潤眾生心田。楊枝觀露的意象,也與中國傳統的“甘露”象徵相呼應,寓意著消除災厄、帶來吉祥。 魚籃觀音:曾化身為漁婦,提一魚籃,渡化眾生。這一形象,展現瞭觀音菩薩不畏身份、隨緣度化的慈悲情懷,也融入瞭中國民間生活場景。 馬郎婦觀音:以女子的身份,勸化頑固的丈夫。這一故事,進一步強化瞭觀音菩薩在情感、傢庭方麵的靈驗感應。 水月觀音:漂浮於水麵,倒影水中,姿態優美,如同水中月亮,空靈而神秘,體現瞭觀音菩薩不執著於實體、示現無礙的境界。 這些不斷演變的觀音形象,不僅在藝術上得到瞭極大的豐富,更在精神層麵上,將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救苦救難的精神,以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方式進行詮釋。從莊嚴的梵音佛陀,到藹然可親的中國觀音娘娘,觀音信仰的本土化,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創造過程。 三、 觀音的世俗化與精神寄托 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的深入人心,其逐漸超越瞭純粹的宗教範疇,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觀音菩薩不再僅僅是佛教信徒的精神寄托,更成為瞭普通大眾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的象徵。 在日常生活中,觀音的形象無處不在。寺廟中,香火鼎盛的觀音殿是信徒們虔誠朝拜的場所;傢中,許多傢庭會供奉觀音畫像或塑像,每日焚香祈禱;民間藝術中,觀音的形象被綉在衣物上,刻在木雕上,繪製在年畫中,成為吉祥的象徵。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人們似乎總能在觀音菩薩身上找到一份心靈的慰藉和生活的指引。 觀音的“有求必應”的特質,使得其在民間獲得瞭極高的聲譽。無論是求子、求財、求平安,還是在遇到疾病、災難時,人們都會嚮觀音菩薩祈禱,希望得到她的庇佑。這種強大的世俗功能,讓觀音信仰在普通民眾中擁有瞭廣泛的群眾基礎。 同時,觀音信仰也與中國本土的道教、民間信仰發生瞭有趣的融閤。在一些道教宮觀中,也能見到觀音的形象,並將其納入道教的神祇體係中。在民間,一些地方性的神祇,有時也會與觀音菩薩産生聯係,進一步豐富瞭觀音信仰的內涵。 觀音菩薩所代錶的慈悲、包容、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觀音菩薩的感召下,人們學會瞭關愛他人,樂於助人,追求內心的寜靜與和諧。這種精神層麵的影響,是觀音信仰能夠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觀音信仰的中國化,是一個從宗教到文化,從神聖到世俗,從彼岸到此岸的完整過程。觀音菩薩以其包容萬象的慈悲,擁抱瞭中國社會,也因此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獲得瞭獨一無二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更是中華文化中一道永恒的亮麗風景。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中國觀音文化史》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更是一部展現中國社會變遷和文化融閤的生動史詩。我之前對觀音的瞭解,更多來自於一些藝術作品和民間故事,覺得她就是一位慈眉善母的女神。但這本書打開瞭我更宏觀的視野,讓我看到觀音信仰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生長、並最終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書中對於觀音信仰如何受到中國本土哲學思想(如道教、儒傢)的影響,以及如何與這些思想相互滲透、融閤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演變,正是中國文化最具活力的體現之一。我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觀音信仰特點的梳理,從早期佛教傳入時期的嚴謹,到唐宋時期的大眾化,再到明清時期民間信仰的繁榮,每一步都對應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書中對觀音在政治、軍事、甚至女性地位等方麵的曆史影響也進行瞭探討,這讓我看到瞭一個神祇形象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意義,遠不止於精神層麵。它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不同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以及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評分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像觀音這樣的宗教符號,似乎離我的生活太遠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寄托,不太可能與現實生活産生太多實際聯係。然而,《中國觀音文化史》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也極具學術深度的視角,展現瞭觀音文化在中國社會中的方方麵麵。我最開始是被書中關於觀音“三十三應身”的描寫所吸引,覺得這種隨緣應化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智慧和慈悲。 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將觀音文化從寺廟殿堂延伸到瞭市井街巷,從宗教經義觸及到民間生活。我看到瞭觀音如何成為人們解決實際睏難的精神支柱,如何體現在日常的祈願、祭祀、甚至藝術創作中。比如,書中關於觀音在海上貿易、農業生産、以及傢庭倫理中的作用的論述,都讓我感覺觀音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位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守護神”。此外,作者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戲劇錶演中觀音形象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觀音文化是如何滲透到大眾的娛樂和審美趣味中。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觀音文化,就是在瞭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它是一種活著的曆史,一種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

評分

老實說,我對佛教文化瞭解甚少,一直認為觀音菩薩是佛教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女性神祇,但具體瞭解不多。《中國觀音文化史》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觀音文化的大門,而且是那種非常細緻、深入的解讀。我之前一直覺得觀音的形象比較固定,但書中對觀音形象演變的詳細描述,從最初的男性化身到後來逐漸女性化,再到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齣現的各種獨特形象,讓我大開眼界。 最讓我著迷的是,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觀音文化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藝術等各個層麵的互動關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觀音信仰如何適應中國本土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論述,比如她如何被視為女性的守護者、傢庭的庇護者,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觀音形象如何被賦予瞭新的社會意義。書中引用的豐富史料和精美的圖片,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說服力。它讓我看到瞭觀音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的進程不斷發展演變,並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認同。這本書的厚重感和學術性,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

這本《中國觀音文化史》真是讓我耳目一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觀音菩薩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觀音隻是一個慈悲的女性形象,掌管著求子、解難等一些具體事宜。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觀音文化的內涵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它不僅僅是佛教的一個神祇,更像是一個貫穿瞭中國曆史長河的文化符號,與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都産生瞭韆絲萬縷的聯係。 書中詳細追溯瞭觀音信仰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如何被本土化、世俗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觀音形象演變的部分,從最初的男性化身到逐漸呈現女性特徵,再到民間傳說中那些更加鮮活、貼近生活的形象,每一個轉變都摺射齣當時社會的人文風貌和民眾的心理需求。書中對不同時期觀音造像的分析也十分精彩,無論是宏偉的石窟寺還是精巧的民間塑像,都承載著時代的信息。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宗教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觀音文化對文學、藝術、戲劇乃至民間習俗的影響,比如那些耳熟能詳的觀音故事,如何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基因。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讓我對觀音這位“大士”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

我嚮來對佛教的許多儀式和神靈總是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它們離我太遙遠,甚至有些神秘莫測。但《中國觀音文化史》卻用一種極其平實、引人入勝的方式,把我拉近瞭觀音的世界。我一直對觀音“聞聲救苦”的普渡眾生情有獨鍾,總覺得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慈悲。然而,本書的解讀卻讓我看到瞭觀音信仰在現實社會中的多重麵嚮。書中細緻地描繪瞭觀音信仰如何契閤瞭中國人民對平安、幸福、子嗣的普遍願望,如何在睏境中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觀音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傳播和接受情況的論述。它不隻是文人雅士的修行,更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從皇室貴族到販夫走卒,都能在觀音那裏找到心靈的港灣。書中穿插的各種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生動形象地展現瞭觀音如何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普遍的精神力量。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性觀音信仰習俗很感興趣,這些地方性的差異化解讀,讓我看到瞭觀音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看似單一的信仰,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能夠孕育齣如此豐富多彩的麵貌,並且與社會大眾的情感和需求緊密相連,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