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观音文化史
定价:42.00元
作者: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3081541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吴燕著的《中国观音文化史》在初步梳理观音文化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把握观音文化的流变以及发展。在写作架构上,力求体现“一纵一横”的特点:“一纵”即以历史时间为纵轴,主要探讨经典与教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观音崇拜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一横”则是以观音崇拜为中心,主要从古籍整理、艺术、古、文学、民俗等角度进行横向延伸,其辐射面包括观音经典的注疏、观音形象与造像、观音法门与仪轨、观音文艺与习俗,这些是观音文化的主要内容。
目录
**章 观音菩萨的名号与来历
一、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
二、“观世音”译名及其由来
三、观世音的身世来历
第二章 观音经典
一、汉文观音经典
二、藏文观音经典
第三章 观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汉地观音文化的传播
二、西藏观音文化的传播
三、西夏辽金观音文化的传播
四、南诏大理国观音文化的传播
第四章 观音法门与仪轨
一、汉地观音修持法门与仪轨
二、唐密观音法门与仪轨
三、藏密观音仪轨与法门
第五章 观音形象与造像
一、显宗观音形象与造像
二、密宗观音形象与造像
三、汉地民俗观音形象与造像
第六章 民间观音文化
一、观音文学
二、观音民俗节庆
三、观音签占
结语
参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吴燕,1974年2月生,1998年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浙江海洋学院讲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观音文化史”等省级科研项目。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像观音这样的宗教符号,似乎离我的生活太远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不太可能与现实生活产生太多实际联系。然而,《中国观音文化史》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也极具学术深度的视角,展现了观音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我最开始是被书中关于观音“三十三应身”的描写所吸引,觉得这种随缘应化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慈悲。 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观音文化从寺庙殿堂延伸到了市井街巷,从宗教经义触及到民间生活。我看到了观音如何成为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精神支柱,如何体现在日常的祈愿、祭祀、甚至艺术创作中。比如,书中关于观音在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以及家庭伦理中的作用的论述,都让我感觉观音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守护神”。此外,作者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中观音形象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观音文化是如何渗透到大众的娱乐和审美趣味中。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观音文化,就是在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它是一种活着的历史,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观音文化史》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更是一部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的生动史诗。我之前对观音的了解,更多来自于一些艺术作品和民间故事,觉得她就是一位慈眉善母的女神。但这本书打开了我更宏观的视野,让我看到观音信仰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书中对于观音信仰如何受到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如道教、儒家)的影响,以及如何与这些思想相互渗透、融合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演变,正是中国文化最具活力的体现之一。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观音信仰特点的梳理,从早期佛教传入时期的严谨,到唐宋时期的大众化,再到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繁荣,每一步都对应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书中对观音在政治、军事、甚至女性地位等方面的历史影响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神祇形象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远不止于精神层面。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评分我向来对佛教的许多仪式和神灵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离我太遥远,甚至有些神秘莫测。但《中国观音文化史》却用一种极其平实、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拉近了观音的世界。我一直对观音“闻声救苦”的普渡众生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慈悲。然而,本书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观音信仰在现实社会中的多重面向。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观音信仰如何契合了中国人民对平安、幸福、子嗣的普遍愿望,如何在困境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观音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和接受情况的论述。它不只是文人雅士的修行,更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从皇室贵族到贩夫走卒,都能在观音那里找到心灵的港湾。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观音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力量。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性观音信仰习俗很感兴趣,这些地方性的差异化解读,让我看到了观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单一的信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面貌,并且与社会大众的情感和需求紧密相连,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评分老实说,我对佛教文化了解甚少,一直认为观音菩萨是佛教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女性神祇,但具体了解不多。《中国观音文化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观音文化的大门,而且是那种非常细致、深入的解读。我之前一直觉得观音的形象比较固定,但书中对观音形象演变的详细描述,从最初的男性化身到后来逐渐女性化,再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独特形象,让我大开眼界。 最让我着迷的是,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观音文化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等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观音信仰如何适应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论述,比如她如何被视为女性的守护者、家庭的庇护者,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观音形象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书中引用的丰富史料和精美的图片,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它让我看到了观音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演变,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学术性,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本《中国观音文化史》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观音菩萨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观音只是一个慈悲的女性形象,掌管着求子、解难等一些具体事宜。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观音文化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佛教的一个神祇,更像是一个贯穿了中国历史长河的文化符号,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详细追溯了观音信仰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如何被本土化、世俗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观音形象演变的部分,从最初的男性化身到逐渐呈现女性特征,再到民间传说中那些更加鲜活、贴近生活的形象,每一个转变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和民众的心理需求。书中对不同时期观音造像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宏伟的石窟寺还是精巧的民间塑像,都承载着时代的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宗教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观音文化对文学、艺术、戏剧乃至民间习俗的影响,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观音故事,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基因。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对观音这位“大士”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