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者发现之旅丛书:登上两极冰原 9787510014901

探险者发现之旅丛书:登上两极冰原 97875100149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登上两极冰原》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探险
  • 两极
  • 冰原
  • 地理
  • 科普
  • 自然
  • 科学
  • 儿童读物
  • 冒险
  • 极地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14901
商品编码:296811546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探险者发现之旅丛书:登上两极冰原

定价:25.80元

售价:17.5元,便宜8.3元,折扣67

作者:《登上两极冰原》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10014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探险者是地球的先行者,历史的揭幕人,他们通过变幻莫测、曲折离奇、险象环生的史诗般的探险历程为人类发展史,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引人人胜的探险故事,充满魅力的探险旅程,成就了一部人类悲壮的地理探险史。

目录

神秘的两极
 地球的
 “大熊”星座下的大洋
 “孔雀”开屏第七洲
 神秘的两极世界
北欧人的北极探险
 冰岛的发现
 冰岛移民
 诺曼人定居格陵兰
 首登北极新大陆
俄国人的北极探险
 遗恨白令岛
 冰雪中的夫妻坟墓
 以领航员命名的海角
美国的北极探险
 “珍妮特”号出征北冰洋
 折戟北冰洋
 德朗遇难
 比马卡姆的纪录更向北的
 纪录
 悲壮的南回之路?
富兰克林的北极探险
 愿望落空的六年
 神秘失踪
 悬赏与决心
 真相大白?
 青史留名?
南森的不朽功勋
 漂过北极的设想
 距北极点只有600千米
 两个人的北极点之行
 获救回挪威
对北极中心区的探险
征服北极点
乘飞球去北极探险
个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人
库克与南极大陆
个发现南极大陆之争
逐鹿南磁极
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斯科特捐躯南极
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
南极航空探险
各国的南极科考站
中国参与的极地活动
中国征服南极的行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险者发现之旅丛书:秘境追踪者 一、丛书概述 《探险者发现之旅丛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人类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地理发现与科学探索。本丛书系列聚焦于那些不为人知或被误解的探险故事,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力求展现探险家们在极端环境下面临的生理与心理挑战,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畏精神。本册《秘境追踪者》将视角投向了那些深入人迹罕至的内陆深处,追寻失落文明或独特生态系统的探险家们。 二、本册主题:《秘境追踪者》 《秘境追踪者》聚焦于那些深入地球“疤痕”地带的探险家。他们不是征服者,而是追随者——追随古老的贸易路线、失落王国的传说,或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生态奇迹。本书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深入剖析四组不同寻常的探险历程。 第三部分:亚马逊的失落之城——科尔尼的幻影 背景与挑战: 本部分围绕二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珀西·哈里森·科尔尼(Percy Harrison Corney)对亚马逊雨林腹地“塞雷纳城”的执着探寻展开。根据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模糊的记录,雨林深处存在一个以黄金和高度组织化社会结构著称的文明遗址。然而,数个世纪以来,所有试图定位它的探险队都因疾病、迷失方向或与世隔绝的部落冲突而告终。 科尔尼的探险团队由七人组成,他们从巴西马瑙斯出发,沿内格罗河支流逆流而上。主要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亚马逊本身: 1. 疾病的无形威胁: 疟疾、黄热病和未知的热带感染是首要的敌人。书中详细记录了团队成员如何在缺乏现代医药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土著流传下来的草药知识和严苛的卫生习惯来维持生存。 2. 环境的压迫性: 永无休止的降雨、沼泽的陷阱以及“绿色海洋”中恒定的方向迷失感,对探险家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磨损。书中引用了科尔尼的日记片段,描述了那种“被大地吞噬”的绝望感。 3. 文化冲突的边界: 探险队在深入过程中遭遇了多个尚未接触外部世界的土著部落。本书细致描绘了科尔尼团队如何运用语言学知识和谨慎的外交策略,争取到当地向导的帮助,避免了不必要的武力冲突,展现了尊重原住民文化的探险伦理。 发现与争议: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跋涉,科尔尼团队最终在卡西亚河上游的一处高地发现了被茂密植被覆盖的石砌结构。他们没有发现想象中的“黄金之城”,而是一个规模庞大、布局精密的灌溉系统和宗教祭坛遗址。这些遗址证明了雨林中存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远超当时西方学界的预期。然而,科尔尼的发现充满了争议。他带回的少量陶器和石刻样本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它们是否是真正的“失落文明”的证明,还是简单的中型土著聚落的遗迹?本书对这些争议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并结合现代考古学(如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后续研究,来评价科尔尼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部分:撒哈拉的地下水脉——穿越“死亡之海” 探险目标: 本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法国地理学家兼水文学家安德烈·勒鲁瓦(André Leroy)试图绘制撒哈拉沙漠中部图阿雷格人世代相传的地下水脉网络图的壮举。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撒哈拉是单纯的流动沙丘,缺乏稳定的人类聚居基础。勒鲁瓦坚信,在巨大的沙海之下,隐藏着古老河流的遗迹和稳定的地下含水层,这直接关系到未来北非地区的稳定。 穿越的艺术: 勒鲁瓦的探险队(主要由当地的图阿雷格向导组成)采取了不同于传统地理测量的策略: 1. 追踪生命体征: 探险队的核心技术是观察植被的微小差异、动物的迁徙路径以及向导对特定地点气温变化的感知。他们很少使用指南针,而是依赖对星象和沙丘形态的理解。 2. 深度钻探与记录: 勒鲁瓦携带了当时最先进的便携式手动深井钻机。书中记录了他们在极端高温下,耗费数周时间,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地点打出数口稳定淡水井的过程。这些井的位置,构成了他们绘制地下水网络的基础。 3. 沙漠的心理战: 撒哈拉带来的最大的挑战是孤独和热寂。本书详细记录了勒鲁瓦如何应对“海市蜃楼”的心理干扰,以及在水资源极度匮乏时,探险队内部产生的紧张关系和为公平分配资源的道德困境。 成果与遗产: 勒鲁瓦最终绘制出了一份极为详尽的地下水脉草图。这份地图不仅为后来的殖民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撒哈拉历史上的湿润期遗迹。虽然勒鲁瓦本人在返回欧洲后不久便因感染去世,但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西方对北非地质和历史的看法。本书将勒鲁瓦的探险视为“人与环境的对话”,而非征服,强调其水文学上的深远意义。 第五部分:喜马拉雅的寂静之声——追踪雪豹的迁徙 科学探险的转变: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探险的重心从单纯的地理定位转向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寂静之声》记录了尼泊尔登山家特南吉·夏尔巴(Tenzing Sherpa,与著名的登顶者无亲缘关系)和美国生态学家艾琳·霍尔博士(Dr. Eileen Hall)在珠穆朗玛峰北坡高海拔地区进行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追踪濒危的雪豹的生态足迹。 极端环境下的追踪技术: 这次探险并非侧重于攀登技术,而是关于如何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进行精密的生物学观察: 1. 微气候适应: 研究团队必须克服极度缺氧和严寒,建立稳定的观测站。书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当地的天然冰洞和简易结构来隔离强风,并维持相机陷阱和录音设备的正常运行。 2. 非侵入性研究: 面对难以捕捉的雪豹,研究人员开发了结合气味标记和新型热成像技术的追踪方法。书中描述了团队花费数月时间,仅为一个雪豹个体建立起清晰的活动范围模型。 3. 文化视角下的保护: 夏尔巴向导对雪豹怀有神圣的敬畏之心,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本书探讨了当地传说如何与现代生态学数据相结合,帮助理解雪豹的繁殖与迁徙模式,并为后续的跨国保护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六部分:地心深处的呼唤——巴西洞穴网络的秘密 最后的领域: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支国际洞穴探险队(Speleology Team)对巴西马托格罗索高原下方庞大喀斯特洞穴系统的首次系统性绘制和探索。这片洞穴网络深达数百米,拥有独特的、与外界隔绝的生物群落。 黑暗中的导航: 1. 技术的极限: 探险队引入了早期的声纳测绘技术,以穿透浑浊的地下水和狭窄的岩缝。书中详细介绍了探险家们如何操作这些笨重的设备,并处理由此带来的设备故障。 2. 生物多样性的震撼: 探险队发现了多个完全“盲化”的物种,包括特殊的透明虾类和完全依赖化学能生存的微生物群落。这本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地心生物”如何在永恒黑暗中进化出的奇特形态。 3. 地质学的启示: 通过对洞穴壁上沉积物的取样分析,探险家们揭示了该地区数百万年来的地质变迁历史,证实了该地区曾经存在大规模的地下湖泊系统。 《秘境追踪者》 最终展示了,真正的探险并非总是关于征服宏伟的山峰或广阔的海洋,它更关乎于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倾听那些沉默的证据,从而拓宽我们对人类历史与地球生命韧性的认知。这些探险家的故事,是关于毅力、智慧与对未知世界深沉敬畏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一直对极地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完美地满足了我对两极冰原的好奇心。作者对极地气候、地貌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堂生动的地理课,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他不仅介绍了那些伟大的探险事迹,还深入探讨了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适应并繁荣的。我特别着迷于关于北极熊、企鹅以及其他极地动物的章节,它们在冰天雪地中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微妙的联系,都让我感到惊叹。这本书的摄影作品也极具价值,每一张图片都如同明信片一般,将两极的壮丽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身临其境。我甚至能从那些照片中感受到冰川的坚固,海洋的浩瀚,以及那片纯净天空下的寂静。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对大自然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如同坐在一辆高速列车上,穿梭于两极冰原的壮丽画卷之中。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能够用简洁而精准的词语勾勒出那些宏伟的景象,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冰山巍峨、雪原无垠的画面。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极地特有的自然现象所吸引,比如极光闪耀的夜晚,以及冰川融化时的壮观景象。书中关于探险家们如何克服极端天气、心理压力以及生理极限的描写,读起来非常震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他能够将那些微小的瞬间放大,让读者感受到探险的真实和艰辛。例如,关于探险队员们如何用简陋的工具修理设备,或者如何在极度寒冷中寻找食物的描写,都让我心生赞叹。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两极的好奇,更让我体会到了人类勇于挑战极限的精神。它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爱。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世界尽头的故事充满向往,这本书正好满足了这份渴望。作者的文字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将两极冰原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那些关于探险家们在冰雪世界中冒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他们面对严酷环境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对极地动物的描述也十分精彩,它们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奇特方式,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探险过程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惊喜的描写,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探险,感受到了冰原的寒冷,听到了风的呼啸,看到了极光的绚丽。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勇气、毅力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精神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困难,并鼓励我去勇敢面对挑战。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两极冰原的奇幻世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他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无数探险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探险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简陋的设备和坚定的信念去探索未知的经历。那些关于食物、住所、导航的细节描写,都让我对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充满了敬佩。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科学考察的内容,比如冰川的形成、海冰的变化等等,这些知识点让我对极地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探险家们心理活动的描写,那种在孤独和危险中保持希望和勇气的精神,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的探索,更是关于人类精神的颂歌。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拥有那份纯粹的探索欲望,以及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虽然我还没真正踏上那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但通过文字,我仿佛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看到了那片纯净无瑕的白色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是在讲述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在极端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那些在冰原上留下足迹的探险家们的故事。他们的勇气、毅力,以及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象一下,在漫天飞雪中,孤身一人,面对着无垠的冰原,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恐惧,是渺小,还是内心深处对挑战的渴望?作者似乎能捕捉到这些复杂的情感,并将其娓娓道来。读这本书,让我对地球上那些遥远而神秘的角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只是通过文字,我也能感受到那片冰原带来的震撼和敬畏,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