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球类运动进攻性技战术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余松林,常辉,范菲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15265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球类运动进攻性技战术研究》主要对常见球类运动的进攻性技术、战术及其竞赛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涉及球类运动进攻性技战术的教学理论、训练理论、科学基础、医务保健,以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珍珠球、曲棍球等进攻性技战术的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余松林,男,1978年1月生,贵州普安人,本科学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民族体育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如《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临场裁判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实战训练在高校篮球篮球教学中的作用》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25期,曾主持黔西南州汉族、布依族、苗族高中生体质对比研究课题一项。常辉,男,1979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长期从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足球羽毛球运动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多篇,曾带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足球队获得2012年陕西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范菲,女,1979年11月生,云南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实验师,长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羽毛球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沉稳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本来就对手工和设计类的书籍比较敏感,这本书从拿到手到翻开扉页的这个过程,就给我一种很愉悦的体验。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文字密度适中,让人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些插图和图表的制作质量,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线条清晰,色彩搭配也很有品味,完全不是那种随便拼凑的廉价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高了好几截。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整体视觉呈现上花了不少心思,这对于一本学术性或专业性的书籍来说,真的非常难得,很多同类型的书往往只注重内容,却忽略了读者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开场白,它没有直接跳到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方式,把我一下子拉进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激情的领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建立连接,他首先描绘了这项运动的核心魅力,那种瞬间爆发的力量感和精妙的团队协作,让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紧接着,他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局限性分析,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我以前读过几本相关的入门读物,但它们大多只是泛泛而谈,而这本书的作者却能精准地指出行业内的知识盲点和理论空白,这种洞察力,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培养出来的。读完导论,我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系统、深入理解这个复杂体系的向导,它给我指明了后续探索的方向,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全书的收尾部分,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处理得既大胆又审慎,展现了作者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不仅预见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未来训练中的作用,还非常冷静地分析了潜在的技术伦理和人机协同的挑战。这种对前瞻性的探讨,并没有落入空洞的科幻预测,而是基于当前运动科学的发展轨迹,做出了非常脚踏实地的推测。尤其是在提到关于运动员个体化训练路径的构建时,我感觉到了作者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重视。这本书的结尾,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带着更开阔的视野,继续去思考和创造。它让我意识到,学习这项运动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更高阶认知的坚实阶梯。读完之后,我感到意犹未尽,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想马上回到场地上去实践和验证书中的某些新颖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没有选取那些过于光鲜亮丽、难以复制的“神迹之战”,而是挑选了大量在关键时刻战术转型的典型对局进行剖析。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极具代表性,充分展现了某一特定战术理念在实战中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复盘了比分和动作,他深入挖掘了教练组在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博弈和数据支撑。每一次暂停的调度,每一次换人的时机选择,都被还原得丝丝入扣。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坐在场边教练席上,亲耳聆听顶尖大脑的思考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成功,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战术意图。这对于希望提升实战指导水平的教练或资深爱好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关于技术分析的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模糊边界”的探讨。他并没有把这项运动的技术动作简单地归类为A或B,而是引入了大量关于动态决策和情境适应性的论述。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那套自创的“场域压力模型”,这个模型非常巧妙地解释了在高速对抗下,队员如何进行即时判断和战术微调。读到这部分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拿出笔记本,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里变得非常严谨,充斥着精确的量化描述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但奇妙的是,这些复杂的概念在他的笔下竟然变得可以被理解和消化。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非凡的教学能力。这远超出了我对传统战术书籍的想象,它不再是简单的招式分解,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去探讨运动中的不确定性管理,让我对“熟能生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