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从空中看黄河 |
| 作者 | 殷鹤仙,刘娟 |
| 定价 | 138.00元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234555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由黄河博物馆原馆长殷鹤仙先生主要航拍和撰写的从黄河源头直至入海口的照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历史30多年,从“上帝”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黄河上游、中流、下流的地质风貌及历史变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殷鹤仙,黄河博物馆原馆长、人文地理摄影家,1940年6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曾在西北五省从事野外测量工作5年,1970年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1972年调入黄河博物馆工作,任馆长,职称研究馆员。主要作品《河颂》《中国黄河》等。 刘娟,1970年人,现居郑州。做过媒体人、策划人,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读书、种地、写作,是理想也是如今的生活状态。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巴颜喀拉山 ◎这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是的巴颜喀拉山。 ◎唐代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瑰丽的想象,黄河的水,当然不是从天上来的。事实上,这样一条千万年来奔腾不息的的河流,就是从巴颜喀拉山下的一些涓涓细流开始的。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盆地,即的约古宗列盆地,盆地里有多如天上星星的小湖。藏民称湖泊为海子,所以这里就叫星宿海。盆地中有两个大湖,即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的西南缘,晶莹的泉水从众多的泉眼中冒上来,汇成股股清流,串联了盆地中的大小湖泊,渐渐形成一条小河。这里,即是万里黄河的步。藏族同胞把黄河称为“玛曲”,意即“孔雀河”,因为散布在盆地上的溪流和水泊,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孔雀开屏的图案。 ------------ 果洛黄河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河川汇集,水量渐多,到达流经的个县城——玛多——时,河道已宽达40米,成了一条大河。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人们通常把玛多以上地区称为黄河源区。它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玛多县以下的果洛黄河,大体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广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宽浅散乱。 ◎河边上的吉迈,现为达日县城,过去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青海至川北大道的必经之地。那里的黄河上有一处古渡口,古老的渡河工具是一种奇特的牛皮筏子。过河时,将牛皮筏子吹足气,衣服、包袱等塞入筒内,人伏在上面划水而过。有时为保安全,人们也将孩子放进皮筒内。 ◎现在,随着吉迈黄河公路桥的建成使用,古老的牛皮筏子早已随波远去,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 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亦称玛积雪山、积石山,是黄河流域的也是高的一座雪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系东昆仑山尾段。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悟并称“四大神山”。历史上,当地人将埋葬英雄人物的山岳视为部族的“神山”或“祖先山”。 ◎“阿尼”藏语意为“爷爷”,泛指祖先;“玛”有人认为指的是玛曲,即黄河,也有人认为就是这位祖先的名字;“卿”,宏大。阿尼玛卿雪山,藏语意思就是“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被果洛部族视为自己的图腾。 ◎此地地势高峻,山顶气候多变,冰峰雄峙,有冰川57条。从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数千米,如蛟龙腾雾,甚是壮观。 ------------ 万里黄河曲 ◎黄河素有“九曲”之称,所谓“九”,自然是泛指,意即多。实际上,黄河千回百转,大大小小的河湾何其多矣! ◎离开河源地区的玛多以后,黄河大体向东南方向流去,至川、青交界的松潘高原,东受岷山所阻,转了一个180°的大弯。然后在青海省东部,又为峡谷所迫,再次180°大转弯,于1000多千米的流程内,画了一个大大的“S”,完成了“万里黄河曲”。 ◎这一段流程的黄河,先是如前图所示,宽浅散乱,水流平缓东行;直至达日县附近,山势渐峭,河谷渐窄,川地和峡谷相间。从高空俯瞰,穿行于高山峡谷中的黄河仿佛一条柔美的丝带,从白云深处飘然而下,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 大通河 ◎这不是黄河,这仅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重要支流;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因宋代在河畔建大通城得名,它以降水和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湟水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 ◎在这张照片里,连绵起伏的大山,巍峨、高大;一水横穿其中,曲折、缠绵。山水相依,亘古如斯,这里仿佛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安静的世界。实际上走近了看,河两岸皆是田地,有田地就有人家, 有炊烟,有鲜活热闹的生活。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仙鹤飞进这条河谷,落一处一处金,栖一处一处银……因此,大通河被当地人誉为“流金淌银的河”。 ◎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沿途汇集了千万条这样的河流,故能成其大。所有的,都非无缘无故。 …… |
| 序言 | |
| 巴颜喀拉山 ◎这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是的巴颜喀拉山。 ◎唐代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瑰丽的想象,黄河的水,当然不是从天上来的。事实上,这样一条千万年来奔腾不息的的河流,就是从巴颜喀拉山下的一些涓涓细流开始的。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盆地,即的约古宗列盆地,盆地里有多如天上星星的小湖。藏民称湖泊为海子,所以这里就叫星宿海。盆地中有两个大湖,即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的西南缘,晶莹的泉水从众多的泉眼中冒上来,汇成股股清流,串联了盆地中的大小湖泊,渐渐形成一条小河。这里,即是万里黄河的步。藏族同胞把黄河称为“玛曲”,意即“孔雀河”,因为散布在盆地上的溪流和水泊,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孔雀开屏的图案。 ------------ 果洛黄河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河川汇集,水量渐多,到达流经的个县城——玛多——时,河道已宽达40米,成了一条大河。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人们通常把玛多以上地区称为黄河源区。它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玛多县以下的果洛黄河,大体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广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宽浅散乱。 ◎河边上的吉迈,现为达日县城,过去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青海至川北大道的必经之地。那里的黄河上有一处古渡口,古老的渡河工具是一种奇特的牛皮筏子。过河时,将牛皮筏子吹足气,衣服、包袱等塞入筒内,人伏在上面划水而过。有时为保安全,人们也将孩子放进皮筒内。 ◎现在,随着吉迈黄河公路桥的建成使用,古老的牛皮筏子早已随波远去,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 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亦称玛积雪山、积石山,是黄河流域的也是高的一座雪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系东昆仑山尾段。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悟并称“四大神山”。历史上,当地人将埋葬英雄人物的山岳视为部族的“神山”或“祖先山”。 ◎“阿尼”藏语意为“爷爷”,泛指祖先;“玛”有人认为指的是玛曲,即黄河,也有人认为就是这位祖先的名字;“卿”,宏大。阿尼玛卿雪山,藏语意思就是“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被果洛部族视为自己的图腾。 ◎此地地势高峻,山顶气候多变,冰峰雄峙,有冰川57条。从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数千米,如蛟龙腾雾,甚是壮观。 ------------ 万里黄河曲 ◎黄河素有“九曲”之称,所谓“九”,自然是泛指,意即多。实际上,黄河千回百转,大大小小的河湾何其多矣! ◎离开河源地区的玛多以后,黄河大体向东南方向流去,至川、青交界的松潘高原,东受岷山所阻,转了一个180°的大弯。然后在青海省东部,又为峡谷所迫,再次180°大转弯,于1000多千米的流程内,画了一个大大的“S”,完成了“万里黄河曲”。 ◎这一段流程的黄河,先是如前图所示,宽浅散乱,水流平缓东行;直至达日县附近,山势渐峭,河谷渐窄,川地和峡谷相间。从高空俯瞰,穿行于高山峡谷中的黄河仿佛一条柔美的丝带,从白云深处飘然而下,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 大通河 ◎这不是黄河,这仅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重要支流;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因宋代在河畔建大通城得名,它以降水和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湟水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 ◎在这张照片里,连绵起伏的大山,巍峨、高大;一水横穿其中,曲折、缠绵。山水相依,亘古如斯,这里仿佛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安静的世界。实际上走近了看,河两岸皆是田地,有田地就有人家, 有炊烟,有鲜活热闹的生活。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仙鹤飞进这条河谷,落一处一处金,栖一处一处银……因此,大通河被当地人誉为“流金淌银的河”。 ◎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沿途汇集了千万条这样的河流,故能成其大。所有的,都非无缘无故。 …… |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内容上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承载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名字“正版 从空中看黄河”,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卫星图上的黄河九曲十八弯,航拍镜头下被切割得深邃的黄土高原,以及那些自古以来就依河而生的文明遗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空中”视角与“黄河”这个主题有机结合的。是否会通过大量的航拍影像资料来辅佐文字,还是仅仅是一个比喻,意在展现一种更宏观、更开阔的视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风景描绘,深入挖掘黄河沿岸的文化、历史、传说,甚至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条古老河流的生命力。我对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哇塞”感叹的书籍情有独钟,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高空,俯瞰着这条永不停歇的生命之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正版”二字,给我一种莫名的踏实感,仿佛作者在承诺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我一直坚信,好的作品,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应该拥有扎实的内容作为支撑。而“从空中看黄河”这个提法,则立刻激发了我对于视觉体验的强烈期待。我经常会想象,如果我能乘坐飞机,在高空俯瞰黄河,会看到怎样一番景象?河流的颜色、宽度、流速,以及两岸地貌的变化,都将以一种宏大的尺度呈现在眼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力通过文字和可能的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进一步,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绘物理上的壮丽,而是能够将黄河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变迁,乃至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都融入到“空中”的视角中。我想象着,或许作者会讲述黄河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条河流的观察,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根脉的探寻。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封面的配色大胆而富有生命力,仿佛能感受到黄河奔腾的热情。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细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说,我更偏爱那些能够带来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而这本书的标题“正版 从空中看黄河”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是对那些宏大叙事、全景式展现的事物充满兴趣,想象着从高处俯瞰,一条巨龙般的河流蜿蜒流淌,穿梭于中国的广袤大地,那该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作者能够运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黄河沿岸独特的地貌风光,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古老村落,那些在两岸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自然景观,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生动的呈现。我不确定这本书的内容会侧重于哪些方面,是地理的壮丽,还是人文的温度,抑或是历史的沧桑,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品读,去感受这条母亲河的伟大与不屈。
评分这本书的命名,尤其是“正版”二字,让我觉得作者对作品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这自然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而“从空中看黄河”这个视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宏大叙事的作品情有独钟,而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意义都极为深远。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从高空俯瞰的景象:那奔腾不息的河流,那被切割得深邃的黄土高原,以及河流沿岸孕育出的无数文明。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文字来呈现这种“空中”的视角?是否会运用大量的航拍影像,还是仅仅用一种比喻性的手法,来展现黄河的全貌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黄河的壮丽风光,也希望能够了解到它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对沿岸人民生活的影响。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是一次关于黄河的全新解读,一次对我们国家地理和文化根脉的深度探索。
评分坦白说,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它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广阔的视野。“正版 从空中看黄河”,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的、宏伟的画卷。我脑海中立即浮现的是从飞机舷窗望出去的景象:蜿蜒曲折的河流,如同巨龙般盘踞在中国的大地上,两岸的地貌随着河流的走向而变化,时而雄浑壮阔,时而温婉秀丽。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拥有敏锐观察力和深厚人文情怀的写作者,他(或她)能够用文字捕捉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并将其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历史的层面。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黄河的?是聚焦于它的地理特征、河流的演变,还是更侧重于黄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文化和历史?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黄河的生命力,那种历经万古而不衰的韧性,以及它对于中华文明孕育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对家国情怀的追寻,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