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
定价:60.00元
作者:朱昌雄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023320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探讨我国“十一五”期间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的发展趋势,推动各单位产、学、研在“十一五”规划指导下的合作与协作,加速生物环保产业的进程,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作出贡献,经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共同酝酿,举办了“届全国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该领域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相关人士有了一个定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该会的召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大力支持,编者在此代表组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会议准备的时间比较紧,所以难免有许多疏漏之处,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恳请各位代表谅解和理解。
“届全国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5日在福建厦门召开。本书共人选会议论文50余篇(另外有以摘要形式投稿的未收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领域有关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发展现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这本书,仿佛一部关于生命与环境的史诗,将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昆虫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调控”。以前我对很多昆虫都是“一棒子打死”,觉得都是害虫,但书中让我了解到,有很多昆虫是益虫,它们捕食害虫,帮助植物授粉,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某些寄生蜂能够寄生在害虫卵上,阻止其孵化,这是一种多么巧妙的生物防治手段。书中对这些益虫的习性、生活周期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它们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农田里的“小生命”。同时,对于“植物激素在作物生长调控中的应用”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通过科学地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比如促进生根、壮苗、提高产量,甚至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这不仅仅是化学的堆砌,而是对生命过程的精妙干预,需要极高的科学素养和精准的操作。这本书让我明白,农业生产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评分《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未来农业”的展望。书中对“智慧农业与大数据在精准管理中的应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改变农业的模样。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最优的种植决策。例如,根据土壤湿度数据,精确计算灌溉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根据病虫害监测数据,提前预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是一种“用数据说话”的农业,高效、精准、可持续。另外,我对“利用藻类和微生物生产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的内容尤其关注。这是一种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的绿色农业方向,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生物资源,生产出能够替代化肥和农药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生产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应用效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洁、更加健康的农业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它鼓励我们用更科学、更环保的方式去对待农业,去拥抱变革,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农业世界。
评分拿到《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接地气”。封面的插画虽然不花哨,但却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麦穗、稻谷、还有几只辛勤工作的蜜蜂,都让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我迫不及待地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那一章,里面详细讲解了作物如何利用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分解有机残体,将养分重新释放给植物。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背后是如此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化学反应。书中对“生物多样性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以前我总觉得病虫害是个麻烦,得用药才能解决,但这本书告诉我,一个健康、多样化的农田生态系统本身就能抵御很多病虫害的侵袭,比如引入天敌、种植多样化的作物组合等等。这些方法不仅环保,而且长期来看还能降低生产成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耕作方式,比如免耕、轮作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直遵循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来说,简直是宝贵的经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的农业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地,尊重自然,并从中获取更大的收益。
评分《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这本书,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农业背后那看不见的宏大世界。当我读到关于“生物固氮技术在减少化肥使用中的潜力”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家田地里那些豆科植物,它们能够自己从空气中获取氮素,这简直是“大自然的馈赠”。书中详细解释了固氮菌的种类、固氮过程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种植这些作物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这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我们农民荷包的直接好处。另一部分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是关于“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想象一下,通过卫星或者无人机,就能实时了解整片农田的作物长势,哪些地方缺水、缺肥,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病虫害的苗头,然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精准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对于我们这些小农户来说,虽然技术门槛可能有点高,但书中对这些新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此外,关于“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将“垃圾”变成“宝藏”的可能性,比如将秸秆、畜禽粪便通过发酵转化为沼气,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又能提供能源,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
评分这本《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封面上那些抽象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生态网络,旁边点缀着几株意象化的植物和微生物,暗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农业生产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力量以及我们如何去驾驭它们。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诸如“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养分循环”、“植物抗逆性机制解析”、“温室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节水灌溉技术的气候适应性”等章节,这些标题无一不指向一个核心主题: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调控农业生物资源,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我尤其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极端气候的抵抗力”这一节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想象一下,未来我们的农作物能够主动适应干旱、高温甚至盐碱地,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景象!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提出的那些切实可行的调控策略,例如如何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减少氮肥流失对水体的污染,如何通过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型,并在其中精细地描绘出每一个环节的作用与联动,这让我对农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种植和收割,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