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科学钓鱼300问(第2版) 9787508256450 海音 金盾出版社

正版 科学钓鱼300问(第2版) 9787508256450 海音 金盾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音 著
图书标签:
  • 钓鱼
  • 科学钓鱼
  • 钓鱼技巧
  • 渔具
  • 垂钓
  • 海音出版社
  • 金盾出版社
  • 科普
  • 休闲
  • 户外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6450
商品编码:296878195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钓鱼300问(第2版)

定价:19.00元

作者:海音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08256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为钓鱼爱好者提供科学垂钓方法和钓技的通俗读物。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讲解了钓鱼必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包括钓具的选择与使用、饵料的配制方法、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垂钓场点与水域的选择、实用垂钓技巧、常见淡水鱼的垂钓方法、钓鱼安全与身心保健等。 本书不仅是您钓鱼的宝贵指南,也是您获取垂钓知识与技巧的重要渠道之一,愿广大钓者能从中受益。

目录


编 钓鱼与相关科学知识的关系
 1.参加钓鱼活动为什么有益于身心健康?
 2.科技进步与钓鱼活动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说钓鱼技法的基础是科学知识?
 4.钓鱼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科学知识?
 5.参加钓鱼活动为什么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作指导? 
 6.怎样提高钓技?
第二编 科学选择和使用钓具
 一、鱼竿
  7、鱼竿有哪些种类
  8、初学钓鱼者怎样选用渔具
  9、碳纤维竿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10、玻璃纤维竿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11、怎样挑选鱼竿
  12、怎样保护手竿
  13、怎样保护海竿
  14、什么是鱼竿的调性
  15、怎样使用两用竿
 二、鱼钩
  16、什么是宽门钩和窄门钩
  17、使用长柄钩好还是短柄钩好
  18、怎样选用鱼钩
  19、怎样绑鱼钩
  20、怎样保护鱼钩
 三、鱼线
  21、常用的鱼线有哪几种
  22、鱼线的型号在使用时有什么意义
  23、怎样配置鱼线
  24、为什么不宜用卷曲的线
  25、长脑线的优点是什么
  26、钓线以多长为好
  27、齐竿线的优越性是什么
  28、使用齐竿线时怎样投钩
  29、长竿短线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四、铅坠
  30、怎样巧妙使用手竿铅坠
  31、使用海竿铅坠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浮漂
  32、浮漂的作用是什么
  33、不同材质的浮漂各有何性能
  34、浮漂造型有什么使用意义
  35、浮漂有几种样式
  36、怎样选用浮漂
 六、太空豆
 七、连接环
 八、支竿架
 九、打窝器
 十、手竿的长度
 十一、手竿绕线轮
 十二、清障工具
 十三、几种科学的组钩方式
第三编 科学配制和使用饵料
 一、科学配制饵料的重要性
 二、诱饵的配制
 三、诱饵的气味与成分
 四、常见的诱饵配方
 五、诱饵的使用技巧
 六、钓饵的科学配制
 七、各种气味饵
 八、添加剂
 九、蘸饵
 十、科学的挂饵方法
 十一、钓饵的使用技巧
 十二、科学使用商品鱼饵
 十三、海竿使用的饵料
第四编 几种实用的钓鱼方式方法
 一、手竿底钓
 二、悬钓
 三、浮钓
 四、插竿钓
 五、海竿钓
 六、卡钩钓
 七、拖钩钓
 八、台湾钓法
 九、悬坠钓
第五编 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鱼的器官及其功能
 二、鱼的生活习性
 三、氧气是影响鱼生存的致命因素
 四、气温水温与鱼的生活
 五、水质对鱼生活的影响
 六、水生植物与鱼的生活
 七、风向风力与鱼的生活
第六编 垂钓的科学方法与技巧
 一、科学地选择钓场
 二、科学地选择钓点
 三、池塘钓
 四、肥水塘、老塘难钓鱼之谜
 五、在生水中钓鱼
 六、在溪流中钓鱼
 七、堰坝钓
 八、江河钓
 九、水库钓
 十、夜钓
 十一、钓鱼也要讲辩证法
 十二、垂钓窍门
第七编 常见淡水鱼的科学钓法
 一、鲫鱼
 二、鲤鱼
 三、鲢鱼、鳙鱼
 四、草鱼
 五、青鱼
 六、鳜鱼
 七、鲇鱼
 八、黄鳝
 九、(鱼感)鱼
 十、罗非鱼
 十一、黄颡鱼
 十二、黑鱼
 十三、淡水白鲳
 十四、马口鱼
 十五、红眼鳟
 十六、泥鳅
 十七、鲈鱼
 十八、虾
 十九、翘嘴(鱼白)
 二十、鳊鱼
 二十一、鳖
第八编 保护自然环境注重身心健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海阔凭鱼跃:精进技艺,畅享渔乐》 前言 这是一本专为热爱垂钓的您而作的指南,旨在带您走进更广阔的钓鱼世界,解锁更多乐趣,收获更丰硕的渔获。无论您是初涉江湖的钓鱼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钓鱼老手,都将在此找到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宝贵信息。我们摒弃了那些陈旧、固化的观念,力求以更科学、更系统、更贴近实战的方式,引导您深入理解钓鱼的每一个环节,掌握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 第一章:渔具的智慧——选择与运用 选择一套合适的渔具,是成功垂钓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对钓场环境、目标鱼种以及个人习惯的综合考量。 鱼竿的哲学: 材质的抉择: 从传统的竹竿到现代的高碳纤维竿,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性能。高碳纤维竿轻便、硬度高,传导性好,能及时感知鱼讯,是主流选择。但也要注意其韧性,过硬的竿身可能在遛鱼时让大鱼脱钩。玻璃纤维竿价格亲民,韧性好,适合新手练习或对付力量较小的鱼种。复合材料竿则试图融合两者的优点。 调性的考量: 鱼竿的调性,即竿身的弯曲程度,直接影响着抛投、控鱼和感知鱼讯的能力。 超硬调(1.9-1.5): 竿身挺拔,力量集中在竿尖,起竿提鱼迅速,适合钓大鱼或需要大力搏斗的场合。但容易惊扰鱼群,且对渔线和钓友的技巧要求较高。 硬调(2.8-2.0): 力量传递均衡,起竿有力,控鱼效果好,是野钓和池钓的常用选择。 中硬调(3.7-3.0): 弯曲幅度适中,手感舒适,适应性强,既能应对中小鱼,也能搏斗大鱼。 软调(4.6-4.0): 竿身柔韧,弯曲幅度大,能有效缓冲鱼的冲击力,减少跑鱼,适合钓小鱼或在鱼情复杂的情况下使用。但抛投和提鱼效率相对较低。 长度的奥秘: 鱼竿的长度并非越长越好。 短竿(2.7米以下): 操控灵活,适合小水域、鱼情密集或障碍物多的钓点。 中长竿(3.6-5.4米): 适用范围广,是大多数钓友的首选,便于远投和应对更广阔的水域。 长竿(6.3米以上): 适用于深水区、钓大鱼或需要避开岸边干扰的钓点。但对体力、技术和竿身强度要求极高。 鱼线的生命线——强度与韧性的平衡: 材质的演变: 从最初的丝线、棉线,到尼龙线、碳线,再到如今的PE线(大力马线),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尼龙线价格低廉,拉力适中,但延展性较大,不利于传递细微的鱼讯。碳线拉力强,延展性小,耐磨性好,但价格较高。PE线拉力极高,几乎无延展性,能传递最细微的鱼讯,但需要搭配震慑环,且容易割手,对竿尖和导环磨损较大。 线号的选择: 线号(直径)与拉力直接相关。选择线号时,要综合考虑目标鱼的大小、水域的复杂程度以及鱼竿和鱼钩的搭配。切忌用过细的线钓大鱼,也不必用过粗的线去钓小鱼,过粗的线会影响抛投和灵敏度。 保养的智慧: 鱼线在使用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缠绕在线板上,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鱼钩的抉择——形状、大小与号数: 钩型的学问: 钩尖的锐利度、钩身的强度、钩柄的长短、钩门的宽窄,都直接影响着鱼的入口和中钩率。 袖钩: 钩身细长,钩尖锐利,适合钓小型鱼,如鲫鱼、小翘嘴等。 丸世钩: 钩身略粗,钩门较宽,适合钓中小型鱼,如鲤鱼、鲫鱼等。 伊势尼钩: 钩身粗壮,钩门宽大,钩尖内敛,拉力强,适合钓大型鱼,如鲤鱼、草鱼、鲢鳙等。 管付钩: 钩柄带管,便于绑线,适合制作复杂钓组。 钩号的关联: 钩号越大,鱼钩越大。选择钩号要与目标鱼的大小、嘴型以及使用的饵料相匹配。小钩配小饵,大钩配大饵,这是基本原则。 钩柄与钩尖: 钩柄的长度影响着饵料的附着,长柄适合拉饵,短柄适合搓饵。钩尖的锐利度是关键,钝钩不仅会影响刺鱼,还会导致脱钩。 鱼漂的信号——灵与钝的艺术: 材质的多样性: 纳米漂、巴尔沙木漂、孔雀羽漂、芦苇漂等,各有千秋。纳米漂最灵敏,反应快,但容易受风浪影响。巴尔沙木漂和孔雀羽漂相对稳定,信号清晰。芦苇漂价格低廉,但稳定性稍差。 浮漂的形状与目数: 漂身修长,目数少的漂(如长脚长身漂)通常更灵敏,适合钓静水、小鱼或追求精细信号。漂身粗壮,目数多的漂(如矮胖身漂)相对稳定,抗风浪能力强,适合钓流水、大鱼或需要稳定信号的钓点。 调漂的秘诀: 调漂是钓鱼的灵魂。 调灵: 减少铅的重量,使浮漂露出水面目数少,信号反应迅速,适合鱼口轻、吃饵谨慎的鱼情。 调钝: 增加铅的重量,使浮漂露出水面目数多,信号相对滞后,适合鱼口重、吞饵凶猛的鱼情。 根据鱼情调整: 鱼的大小、水的流速、饵料的状态都会影响调漂。细微的调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他辅助装备: 抄网: 保证大鱼安全上岸的关键。 鱼护: 保护渔获,延长鲜活度。 摘钩器: 方便快捷地取钩,避免伤害鱼体。 线组剪刀: 精准修剪线组。 钓椅/钓箱: 提供舒适的垂钓体验。 第二章:饵料的语言——诱与食的奥秘 饵料是连接钓者与鱼的关键,它不仅要能吸引鱼前来,更要能让鱼安心吞食。 基础饵料的选择与配制: 谷物类: 米饭、玉米、麦子、高粱等,是很多杂食性鱼类的天然喜好。经过发酵或煮熟后,其诱鱼效果更佳。 粉饵类: 商品饵料种类繁多,根据目标鱼、季节、水域和个人经验进行选择。基本配方往往包含状态饵(如拉丝粉)和味型饵。 虫饵类: 红虫、蚯蚓、面包虫等,是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最喜爱的天然饵料。其腥味和活性极具诱惑力。 药酒泡制: 使用曲酒、大曲酒等,搭配丁香、麝香、阿魏等中药材,按照比例泡制药酒,可用于浸泡谷物或作为添加剂,增强饵料的穿透力和诱鱼速度。 诱饵的艺术——打窝技巧: 窝料的选择: 谷物类窝料(如玉米粒、麦粒)适合打底,粉末类窝料(如商品窝料、自制窝料)则能快速聚集鱼群。 打窝的时机与频率: 在目标钓点先行打窝,为鱼群提供集中的食物源。根据鱼情和钓点大小,调整打窝的量和频率,保持窝内有鱼。 窝料的搭配: 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窝料混合使用,例如谷物与粉饵结合,以达到快速诱鱼和持续留鱼的效果。 窝料的“状态”: 窝料的干湿程度、颗粒大小、雾化程度,都会影响鱼的聚集速度和留鱼时间。 钓饵的智慧——诱食与留鱼: 饵料的状态: 硬度: 适当的硬度能保证饵料在水中不易脱落,同时方便鱼吞食。 雾化: 良好的雾化能形成诱鱼带,吸引鱼群。 粘度: 适度的粘度有助于拉饵或搓饵成型,不易散落。 味型与腥香: 腥味: 尤其在寒冷季节,鱼的活性较低,腥味饵料更能刺激其食欲。 香味: 在温暖季节,一些清淡的香味饵料对草鱼、鲤鱼等有较好的效果。 复合味型: 很多时候,复合的味型比单一味型更能适应多变的鱼情。 饵料的“拉”与“搓”: 拉饵: 饵料松散,雾化快,适合钓快鱼、钓浮或鱼情活跃的钓点。 搓饵: 饵料紧实,入水慢,雾化慢,适合钓底、钓大鱼或鱼情不活跃的钓点。 根据鱼情调整饵料: 当鱼口快时,可以选择雾化快的饵料;当鱼口慢时,可以选择状态更稳定、味型更集中的饵料。 第三章:钓点的选择——风水与鱼踪 一个好的钓点,是成功的一半。理解水情、地形和鱼的习性,是找到好钓点的关键。 水域的类型与特点: 江河湖泊: 水域广阔,鱼的种类繁多,水情复杂多变,需要因地制宜。 水库: 水深变化大,鱼的密度相对稳定,是钓大鱼的好去处。 池塘/黑坑: 鱼的密度高,但水质和鱼情相对人工,需要掌握特定技巧。 溪流: 水流较急,鱼的种类以溪哥、马口等小型鱼为主,需要选择合适的钓法。 地形的分析——“藏”与“露”的智慧: 障碍物附近: 如倒树、草丛、桥墩、石头等,是鱼类躲避捕食者、觅食的天然庇护所。 水草区域: 水草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在草边、草洞钓鱼,往往有惊喜。 深浅交界处: 鱼类常在不同水深的交界处活动,是绝佳的觅食通道。 回水湾: 水流相对平缓,食物易聚集,是鱼类喜欢停留的区域。 进出水口: 水流带来的溶氧和食物,吸引鱼类聚集。 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春季: 气温回升,鱼类开始活跃,但仍偏向浅水区域觅食。 夏季: 气温升高,鱼类多在深水或有遮挡处避暑,早晚是黄金时间。 秋季: 气温适宜,鱼类开始大量摄食,为越冬做准备,是收获的季节。 冬季: 气温骤降,鱼类活动减弱,多在深水避寒,但晴暖天气仍有机会。 天气变化: 刮风、下雨、气压变化都会影响鱼的活性。通常,微风、小雨、气压稳定时,鱼情较好。 观察与判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观察水面: 水面是否有鱼星、鱼群跳跃、小鱼翻花等迹象。 听鱼声: 细微的拨水声、拍打声,可能预示着鱼群的活动。 询问当地钓友: 经验丰富的钓友是最好的信息来源。 第四章:钓技的精进——技巧与心法 掌握了渔具、饵料和钓点的基础,钓技的提升便是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优化和创新。 抛投的精准度: 各种抛投技巧: 远投、近投、侧抛、下抛等,根据钓点环境和距离选择合适的抛投方式。 练习与熟练: 提高抛投的准确性,减少饵料的浪费,避免惊扰鱼群。 提竿刺鱼的时机: 观察浮漂的信号: 虚口、顿口、黑漂、上顶等,是鱼吃饵的不同表现。 根据鱼情判断: 结合鱼的咬钩习性和饵料的状态,做出准确的提竿判断。 遛鱼的艺术: 掌握鱼的力量: 感受鱼的冲击力,并用竿、线、轮的配合来缓冲。 控制鱼的游向: 引导鱼向有利的方向游动,避免触碰障碍物。 保持线组的张力: 既要防止脱钩,也要避免断线。 钓法的多样性: 台钓: 以灵敏的浮漂信号为主要依据,注重细节的钓法。 传统钓: 以线组的直接反应为主要依据,注重力量和经验的钓法。 海竿路亚: 通过拟饵的模拟,吸引掠食性鱼类攻击。 磯钓/船钓: 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垂钓,需要特殊的装备和技巧。 钓鱼的心态: 耐心与坚持: 钓鱼是一项需要耐心的活动,不能急功近利。 观察与学习: 随时观察周围环境,学习其他钓友的技巧。 享受过程: 钓鱼的乐趣不仅在于渔获,更在于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 结语 钓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连接着我们与自然,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希望这本书中的内容,能为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帮助您在垂钓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惊喜。愿您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丰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钓鱼,想着总不能稀里糊涂地瞎钓,于是就想找点专业的书来看看。我发现这本《科学钓鱼300问》的标题就挺吸引人的,而且听说是“第2版”,应该内容更丰富、更完善了吧。拿到书之后,我真的是惊喜连连!它真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翁,把我钓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都给解答了。以前我总是在纠结用什么鱼竿、什么鱼线、什么样的鱼饵,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些选择都有科学的依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书中对各种钓具的性能分析非常到位,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钓场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装备。特别是关于饵料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我都是随便买点商品饵,或者凭着感觉自己瞎配,结果常常是空手而归。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各种基础饵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目标鱼种、季节、水温等因素进行科学配比,还给出了不少实用的配方。我按照书里的方法试了几次,效果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通俗易懂,虽然讲的是科学,但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就像在听朋友聊天一样。我感觉自己钓鱼的水平真的在稳步提升,这离不开这本书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在户外运动方面有着广泛涉猎的爱好者,我对任何一项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钓鱼这项运动,在我看来,其魅力不仅仅在于最终渔获的多少,更在于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鱼类行为的洞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钓鱼这项运动的这种“深度追求”。它并没有将钓鱼简单地视为一种体力劳动或运气比拼,而是将其上升到了科学研究的高度。书中对于鱼类的生理构造、感官系统、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科学解读,让我对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鱼类视觉、听觉、嗅觉的详细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特定的饵料颜色、气味,以及特定的抛竿动作会对鱼产生吸引或惊吓。此外,书中对各种水体环境(如静水、流水、深水、浅水)下鱼的分布规律和行为特点的阐释,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钓点和钓法,都极具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钓鱼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总结的重视,它鼓励钓者通过记录和分析,来不断优化自己的钓鱼策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钓鱼指南,更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互动、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读物,它让我对钓鱼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敬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钓鱼新手们的“保姆级”教程!我刚开始接触钓鱼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光是买装备就花了不少冤枉钱,饵料更是随便抓一把就往钩上挂,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都只能看着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买了这本《科学钓鱼300问》,没想到它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书里的问题设置非常贴合我们这些新手会遇到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我的浮漂总是会动,但就是不吃钩?”“怎么才能让饵料更好地雾化?”等等,这些都是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答。而且,它讲的都是“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这样做”。比如,在讲解浮漂的选择时,它不仅告诉你哪种浮漂适合钓什么鱼,还会解释为什么这种浮漂在这个场景下更有效。这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背后的原理,这样即使以后遇到新的情况,我也能自己做出判断。书里还有很多关于饵料搭配的实用技巧,让我知道原来钓鱼不仅仅是把饵料扔进水里,而是需要根据鱼的口味和水情来精心调制。用了这本书里的方法后,我的渔获量明显提升,也增加了钓鱼的乐趣。我真心推荐给所有想认真学习钓鱼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你们的明智之选。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钓鱼发烧友,总觉得想要在钓鱼这件事上有所突破,就必须钻研那些别人不太关注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简直太对我的胃口了!它不像其他一些钓鱼指南那样,只停留在表面的技巧传授,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种饵料在特定水温下效果更好,为什么选择特定的钓位才能事半功倍,甚至连鱼线在水中的受力分析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鱼类行为学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说“鱼喜欢吃什么”,而是从鱼的生理结构、感官系统、生存习性等方面,多角度地解释了鱼为什么会选择某种食物,为什么会在某个时间段活跃。这种科学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鱼的动向,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钓鱼策略。此外,书中对于天气、水流、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对渔获的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以前我总是觉得天气不好就钓不到鱼,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没有掌握好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钓鱼的技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大量的钓鱼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思维去解决钓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评分

这本《科学钓鱼300问》绝对是钓鱼爱好者的宝藏!作为一名多年的垂钓爱好者,我总是不断寻求更科学、更系统的方法来提升我的钓技。市面上关于钓鱼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触及到“科学”二字,并且能解答我心中300个疑虑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眼前一亮。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每一个钓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最基础的装备选择、饵料配方,到更深入的鱼种习性分析、水域环境解读,甚至包括了天气变化对渔获的影响等方方面面,都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来,清晰明了,直击要点。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给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关于浮漂的选择,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类型的浮漂,还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适用的水情、鱼情,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做出最佳选择,这对于新手来说是福音,对于老手也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书中提供的饵料配方也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饵料的成分、诱鱼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季节、水温、目标鱼种等进行调整,这让我对“对症下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钓鱼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了科学的依据。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钓鱼视角,让我从一个“会钓鱼”的人,逐渐成长为“懂钓鱼”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