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药物化学(郝艳霞)
定价:35.00元
作者:郝艳霞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220912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本书编写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互动学习,为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对药物化学共性规律的掌握,在尊重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编排上采用了按学生对药物的感性认识程度为序分章节,化学结构分类,先各论后总论,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在基本教学内容中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穿插了多个栏目板块。“实例分析”板块,结合理论知识列举应用实例;“知识链接”和“拓展提高”板块适当补充有关常识和与专业相关联知识,使教材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实用性及先进性;“课堂互动”板块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理论和实验实训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共十六章。章至第十四章为各论部分,所选药物的种类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处方量较大的药物为主,重点叙述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稳定性及构效关系等,并与药物的实际生产、贮存及使用相联系,适当介绍部分药物的合成路线,简要介绍药物的发展概况及体内代谢等。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为总论部分,介绍了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与药物的代谢反应、构效关系与结构修饰以及新药发现方法等。实验实训内容由16个项目组成,分为实训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理化性质实训、制备实训和综合实训四部分。
本书可供药学、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一、药物化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药物的质量
三、药物的名称
四、学习药物化学的基本要求
五、药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
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节 解热镇痛药
一、水杨酸类
二、乙酰苯胺类
三、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简介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一、3,5-吡唑烷二酮类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
三、芳基烷酸类
四、1,2-苯并噻嗪类
五、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开发
六、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抗痛风药物
一、抗痛风药物简介
二、典型药物
本章小结
目标检测
第二章 维生素
第三章 抗生素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五章 合成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六章 抗肿瘤药
第七章 麻醉药
第八章 抗过敏药和抗溃疡药
第九章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第十章 肾上腺素能药物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二章 镇痛药和镇咳祛痰药
第十三章 降血糖药物及利尿药
第十四章 甾体激素
第十五章 药物的变质反应与代谢反应
第十六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药物化学实验实训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药物设计基本原则的阐述,这部分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核心魅力所在。郝艳霞教授的讲解方式非常直观,她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理论,比如在介绍构效关系(SAR)时,她会详细分析不同取代基对药物活性的影响,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结构改变,也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举例来说,她可能会对比几种相似结构的抗癌药物,解释为何其中一种在靶点结合上更优,从而产生更强的疗效。这种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药物分子是如何被“雕琢”出来的,以及背后蕴含的精妙设计思维。她还强调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在现代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常用算法和模型进行了浅显的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触网”机会。
评分最后,这本书在药物合成与制剂工艺的篇章,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的另一重魅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精巧。郝艳霞教授对各种有机合成反应的介绍,虽然没有像专门的有机化学教材那样繁复,但却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关键性和应用性。她会举例说明,为了合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药物分子,需要经过多少步精密的反应,以及每一步反应的条件选择是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她还穿插了关于药物制剂的知识,比如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辅料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者如何设计缓释制剂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这让我看到了从一个化学分子到最终成药,再到患者手中使用的完整过程,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书中的药物代谢章节,是我觉得最具有挑战性但又最令人着迷的部分。郝艳霞教授并没有回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酶催化、生物转化等概念一一呈现。她将人体内复杂的药物代谢途径,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反应步骤,并详细解释了不同官能团在代谢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讲解氧化反应时,她会涉及细胞色素P450酶系,并说明其对不同类型药物的影响,以及为何有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代谢过程。这让我对药物在体内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何同一个药物,在不同个体身上会产生差异化的疗效和副作用。她还提到了前药的设计理念,这让我对药物化学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药物化学(郝艳霞)》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气息。翻阅的开头部分,我被作者郝艳霞教授在药物发现历史脉络梳理上的功力深深吸引。她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发现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突破以及人文关怀娓娓道来。比如,在讲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时,不仅仅是罗伊特和盖布林的实验细节,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细菌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染料工业对药物化学的早期贡献。这让我意识到,药物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时代思潮、技术积累和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结晶。
评分在关于药物的药理活性和毒理学评价部分,郝艳霞教授的叙述既有深度又不失严谨。她详细解释了药物与生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受体结合、酶抑制到基因调控,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而且,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机制与具体的药物类型相结合,例如,在介绍心血管药物时,她会具体分析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心率和血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药物毒性的论述,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副作用,而是深入分析了毒性产生的根源,包括特异性毒性、过敏反应以及致突变性等。她强调了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如何权衡疗效与毒性,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药物化学工作者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