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凯瑞:印度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度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摄影
  • 麦凯瑞
  • 纪实
  • 游记
  • 亚洲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0587
商品编码:29691591538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译者:后浪艺术编辑部|摄影:(美)史蒂夫?麦凯瑞 著作 后浪艺术编辑部 译者 定  价:398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页  数:207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0290587 1  焦特布尔,拉贾斯坦邦  1996
三个在焦特布尔老城区台阶上休息的男人。
2  拉贾斯坦邦  2009
印度胡里节――色彩节――期间脸上洒满粉末的男人。
3  拉贾斯坦邦  2007
村中妇人的肖像。
4  阿萨姆邮政列车(Assam Mail)  1983
卧铺车厢中的乘客。
5  孟买  1983
用火车上倾泻下来的水淋浴的男人。
6  西孟加拉邦  1982
开往加尔各答的豪拉邮政列车(Howrah Mail)上的女人和孩子。
7  孟买  1993
在火车站台上睡着的搬运工们。
8  斯利那加,印控克什米尔  1999
在撕破的窗帘后向外看的男人。
9  焦特布尔,拉贾斯坦邦  1996
老鼠停留在男孩的肩膀上。
10  赫尔德瓦尔,北安恰尔邦  1998
打扮成湿婆模样寻求施舍的小孩子。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多次去往印度――这个他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靠前次踏足的、他至爱的国家――全情投入地拍摄,足迹遍布这片土地。这一系列饱含深情的作品抢先发售以《印度(精)》的形式出版,我们能看到摄影师向我们叙述的别样的视觉故事:印度样貌独特的世俗生活、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鲜明的贫富和城乡差距,与迷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近百张作品以巨大的幅面和鲜艳的色彩凝固了直击人心的瞬间,让我们感受这个我们觉得熟悉但并不了解的国家的魅力。 译者:后浪艺术编辑部|摄影:(美)史蒂夫?麦凯瑞 著作 后浪艺术编辑部 译者 蒂夫?麦凯瑞生于1950年,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至今长达近40年的摄影事业,是当代有名的摄影师。他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尤为有名,为各国民众熟知。麦凯瑞在阿富汗拍摄的一系列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的作品为这位有着非凡的勇气与热情的摄影师赢得了罗伯特?卡帕金奖。麦凯瑞于1986年加入享誉世界的玛格南图片社,他长年奔走于战地之间,游历世界各地,记录着这个星球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生活。麦凯瑞为多部靠前刊物供稿,并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照片。他的作品结集出版为一系列摄影集,包括久负盛名的《史蒂夫?麦凯瑞:人像》《史蒂夫?麦凯瑞:看东方》《史蒂夫?麦凯瑞:印度》等。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一部关于旅者心灵的影像史诗 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的名字,对于任何热爱摄影,尤其是对纪实摄影和人文摄影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他以其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无数赞誉。而《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这本书,绝非简单地将镜头聚焦于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国度,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视觉日记,记录了麦凯瑞本人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灵魂一次又一次的触动与回响。 这本书呈现的“印度”,并非那个新闻报道中充斥着贫困、混乱或是歌舞升平的刻板印象。相反,麦凯瑞的镜头语言,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沉静,捕捉到了印度最内在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关于颜色、光影、面孔和瞬间的深度沉思,它邀请观者放下预设的结论,跟随摄影师的脚步,去感受一个鲜活、多元、充满矛盾与和谐的印度。 翻开书页,你首先会被扑面而来的色彩所震撼。印度,本身就是一个色彩的国度,而麦凯瑞的敏感捕捉,让这些色彩得以升华。从德里街头 sari 鲜艳的红、黄、绿,到拉贾斯坦邦沙漠中骆驼皮具的赭石色,再到瓦拉纳西恒河边僧侣们橙色的僧袍,每一个色彩都饱含着故事。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情绪的载体,是信仰的象征,是生活态度的表达。麦凯瑞能够精准地把握住那一抹最耀眼的亮色,让它在画面中瞬间活了起来,直击观者的内心。他不会刻意追求视觉上的奇观,而是让色彩自然地流淌,仿佛从土地、从人物本身散发出来。 光影的运用,是麦凯瑞摄影的另一大绝技。他尤其擅长利用自然光,无论是清晨薄雾中恒河上的金色光辉,还是午后烈日下投下的浓重阴影,或是黄昏时分柔和的暖色调,他都能将其化为画面的灵魂。在《史蒂夫·麦凯瑞:印度》中,光线不再只是照明工具,它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有时,一道穿透屋顶的丁达尔光,能瞬间将一个平凡的场景提升到神圣的高度;有时,逆光勾勒出人物轮廓,增添了神秘与诗意;有时,画面中的阴影,反而能烘托出人物的内敛与深邃。他懂得在什么时候捕捉光线,如何让光线去雕塑形态,去塑造情绪,去揭示隐藏的细节。 当然,真正让这本书具有生命力的,是那些鲜活的面孔。印度人民,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是麦凯瑞镜头下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历经沧桑的老者,无论是虔诚的朝圣者,还是忙碌的街头艺人,都散发着一种真实而动人的力量。麦凯瑞的镜头,似乎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捕捉到的,不是一个摆拍的笑容,而是一个在瞬间流露的真实情感——可能是惊喜,可能是忧伤,可能是虔诚,也可能是顽皮。那些眼角的皱纹,那些饱含深情的眼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人生故事。他给予每个人足够的尊重,让他们在镜头前展现最自然的状态,因此,他镜头下的肖像,充满了力量和温度。 这本书的“印度”,更是一个关于瞬间的集合。摄影的本质在于捕捉时间,而麦凯瑞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他不会去刻意设计场景,而是怀着一种静候的心情,等待那个恰好的时刻出现。一个孩子无意间的瞥视,一个擦肩而过的回眸,一个正在进行的仪式,一个突然爆发的笑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麦凯瑞的镜头下,被定格成永恒。它们共同构成了印度这片土地上,流动而又丰富的生命图景。这些瞬间,或许带着一丝疏离,又或许饱含着强烈的亲近感,它们都指向一种普遍的人性体验。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的魅力,还在于它所展现的印度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这本书并非单一地聚焦于某个阶层或某个地域,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呈现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宏伟的寺庙到拥挤的贫民窟,从熙攘的市集到宁静的乡村,麦凯瑞的镜头无处不在。他展现了印度丰富的宗教文化,从印度教的仪式到锡克教的社区,从佛教的寺庙到穆斯林的祈祷。他记录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印度南部充满异域风情的海滨,以及北部高原的壮丽景色。这种多元的呈现,让读者对印度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立体而饱满的。 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记录。麦凯瑞的摄影,始终带着一种人文关怀。他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尊严,是人的情感,是人的存在。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他也能捕捉到生命的光辉。他并非以一种猎奇的眼光去审视“他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他镜头下的人物,即使贫穷,即使饱受磨难,也依然挺立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使得《史蒂夫·麦凯瑞:印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份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次深刻的精神旅行。你跟随麦凯瑞的脚步,穿越印度的大街小巷,体验当地的生活,感受当地的情绪。你会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所吸引,被那些鲜活的面孔所打动,被那些深邃的情感所触及。这本书没有旁白,没有冗长的文字解释,它仅仅依靠图片的力量,去诉说一个关于印度,关于人性的故事。它鼓励观者自行去解读,去感受,去联系自己的经验。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是一部关于爱与失落,关于希望与坚持,关于瞬间与永恒的影像史诗。它邀请你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让你在黑白与色彩的交织中,在光影与细节的变幻中,在人物的眼神与表情的流转中,去发现那个最真实、最动人的印度,也去发现那个最真实、最动人的自己。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视觉的盛宴,一种心灵的涤荡。这本书,将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长久地留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时不时地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以及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证明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承载多么深沉的思想,传递多么广阔的情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我的书架上点亮了一盏灯,而且不是那种闪闪烁烁、让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而是一种温润、持久的、能穿透迷雾的光芒。我一直以来都对“印度”这个词汇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象征着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又裹挟着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活力,还有那种难以言喻的、有时令人震撼,有时又让人感动的烟火气。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印度”题材的书籍实在太多,良莠不齐。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我不是摄影专家,也无法一一辨别出那些高难度的拍摄技巧,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摄影师眼中所捕捉到的那种“印度”。它不是明信片上被精心修饰过的风景,也不是新闻里被放大化的冲突,而是更真实、更 raw 的瞬间。那些人物的眼神,那些生活中的细节,那些光影的变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常常会在某个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边,让那些照片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意识。我仿佛能听到咖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能感受到熙熙攘攘的市场里的喧嚣,甚至能触摸到尘土飞扬的街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印度人眼中最日常的生活,也看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乐观和生命力。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印度旅行,也不是给你讲一堆关于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它只是让你“看”印度,用一种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去感受这个国度。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我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的。那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带着某种原始力量的色彩组合,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封面背后的世界。而一旦你打开它,你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的画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将其凝固在画面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组关于孩童的照片,那些孩子们的笑容,有的纯真无邪,有的带着一丝早熟的忧伤,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他们的眼神里,仿佛藏着整个印度。我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那些在贫困中依然闪耀的童真。还有一些照片,描绘了印度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画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能够感受到摄影师对这些人物的尊重和同情,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而是以一种融入者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印度,更是关于“理解”印度,关于理解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它让我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反思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最本质的东西。那些照片,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印度”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简直就像在我原本的认知体系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以来都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那种古老文明与现代冲击交织而成的复杂性,常常让我着迷。然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印度的印象,多半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问题,或者是电影里泛化的戏剧冲突,又或者是旅行指南上的风景名胜。总觉得,那些信息都像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事物的本质。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这组摄影作品,它没有刻意去迎合任何一种刻板印象,也没有去煽情或夸大。它只是静静地,却又无比有力地,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能从那些照片中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那种即使在贫困和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不屈不挠、积极生活的态度。那些人物的眼神,是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们有的深邃,有的炽热,有的带着一丝狡黠,有的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我仿佛能够透过这些眼神,看到他们内心的故事,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明白,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其迷人的国度,它的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最真实的生命力。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个国家,去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一种久违的触动。我一直以来对“印度”这个词语都抱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它似乎蕴含着太多我无法用言语去形容的神秘和魅力。而市面上关于印度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却常常让我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似乎总是在描摹表面的色彩,而未能触及到灵魂深处。当我拿到这本《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时,我并没有立即急于翻阅,而是先静静地感受它手中的质感,那厚重的纸张,那精美的印刷,都预示着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当指尖划过第一页,我便被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吸引,仿佛被瞬间拉入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世界。这组照片,不是那种刻意摆拍的、程式化的风景画,也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过于戏剧化的场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一种未经雕琢的、 raw 的生命力。那些人物的眼神,无论是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还是孩童眼眸中闪烁的光芒,都饱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我仿佛能听到咖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能感受到拥挤的市集里传来的嘈杂人声,甚至能触摸到尘土飞扬的街道上掠过的微风。这本书让我看到,印度不仅仅是宝莱坞的光鲜亮丽,也不仅仅是瑜伽与寺庙的宁静致远,它更是一种日常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有时是粗粝的生活状态。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印度”,什么才是构成这个国度最核心的元素。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我一直以来都对“印度”这个词汇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又同时蕴含着现代社会的勃勃生机。然而,现实中的印度,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印度”题材的书籍,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灵魂”。但是,当我开始翻阅,我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纯粹的力量所折服。摄影师的镜头,仿佛拥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并将其凝固成永恒。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印度女性的照片,她们的眼神中,既有坚韧,又有温柔,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智慧。我仿佛能感受到她们在生活中的辛劳,也能看到她们在平凡日子里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芒。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描绘印度的富丽堂皇,也没有去渲染它的贫困落后,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但又极具力量的方式,展现了印度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它让我看到了在拥挤的街道上,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它让我看到了在古老的寺庙里,虔诚的信徒;它让我看到了在日常的劳作中,人们脸上所流露出的坚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印度文化的灵魂,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