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UMTS LTE/SAE系统与关键技术详解
定价:58.00元
作者:周兴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52077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全面介绍LTE及其相关背景、标准化等情况;
深入阐述系统架构演进(SAE)、LTE关键技术及系统性能;
详细描述演进分组系统(EPS)的相关机制与信令流程;
详细介绍LTE所支持的典型业务、实现机制及网络部署。
内容提要
本书从无线层面,到核心网层面,再到业务层面,全面介绍了UMTS LTE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本书内容包括LTE标准化的情况、所使用的关键技术、LTE空中接口的协议架构、相关过程,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演进的分组系统(EPS)以及EPS所涉及的不同步骤和机制,同时还对LTE所支持的各项业务,例如POC业务、Presence业务等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适用于从事移动通信的运营商技术人员、制造商研发和工程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目录
章 概述
1.1 LTE及其相关背景
1.2 3GPP简介
1.2.1 3GPP的组织结构
1.2.2 3GPP规范的文档组织方式
1.2.3 3GPP的技术规范版本
1.3 LTE与LTE Plus标准化工作时间表
1.3.1 LTE标准化时问表
1.3.2 LTE Plus标准化时间表
1.4 3G与4G的频谱资源
1.5 LTE的目标和性能要求
1.6 LTE系统简介
1.6.1 LTE的系统架构
1.6.2 LTE的空中接口
1.7 83G/4G的主要技术
1.7.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7.2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7.3 软件无线电技术
1.8 参考文献
第2章 HSPA的演进
2.1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2.1.1 HSDPA.MIM0的数据传输
2.1.2 HSDPA.MIM0的速率控制
2.1.3 HSDPA—MIM0具有软合并的HARQ
2.1.4 HSDPA.MIM0的控制信令
2.1.5 UE能力
2.2 高阶调制
2.3 连续分组连接性
2.3.1 DTX——减少上行开销
2.3.2 DRx——减少UE功耗
2.3.3 无HS—SCCH操作——减少下行开销
2.3.4 控制信令
2.4 增强的CELL FACH操作
2.5 二层协议的增强
2.6 高级接收机
2.6.1 3GPP规范中的高级UE接收机
2.6.2 接收机分集(类型1)
2.6.3 码片级均衡器和类似接收机(类型2)
2.6.4 与天线分集的组合(类型3)
2.6.5 干扰抵消
2.7 HSPA的网络结构
2.7.1 方案一:RNC部分功能下移至Node B
2.7.2 方案二:PS域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分离
2.7.3 方案三:RNC的UP/CP功能都移至Node B
2.7.4 HSPA的频谱规划
2.8 小结
2.9 参考文献
第3章 OFDM与宽带单载波传输
3.1 OFDM基本原理
3.2 OFDM解调
3.3 OFDM的IFFT/FFT实现
3.4 循环前缀
3.5 OFDM传输的时间模型
3.6 导频符号和信道估计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3.8 OFDM的基本参数选择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3.8.2 子载波数
3.8.3 循环前缀长度
3.9 瞬时发射功率的变化
……
第4章 LTE和SAE设计目标
第5章 LTE无线接入简介和协议架构
第6章 LTE物理层
第7章 LET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分析
第8章 LTE的接入过程
第9章 LTE的接入技术分析
0章 演进的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E-MBMS)
1章 UMTS系统架构演进
2章 UMTS演进的系统性能
3章 演进的分组系统
4章 UMTSLTE系统的典型业务
5章 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克制而严谨,没有过多花哨的比喻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技术著作来说,是最大的优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字信号处理的背景知识。在讲解MIMO和各种复杂的编码调制方案时,推导过程非常详尽,这既保证了严谨性,也对读者的门槛提出了要求。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面向已经入门,正在寻求突破性理解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通信的“零基础”小白。它提供的是“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刻解释,而不是“如何配置”的简单指令。所以,对于想快速了解名词概念的读者,可能需要做一些预习工作,但一旦跨过了初期的理解门槛,后面带来的技术视野的提升将是巨大的,你会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都有了清晰的逻辑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在我阅读到关于核心网架构演进的那几个章节时,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这部分内容远超出了市面上许多只关注空口接口的浅层教材。作者对EPC(演进分组核心网)的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交互机制,尤其是QoS策略的承载和管理,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参考资料,发现这本书在描述SGW/PGW的会话管理和策略控制(PCF/PCRF的关系)时,引入了一些非常前沿的视角,似乎结合了最新的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对传统架构带来的冲击和优化方向。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当下”技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指向“未来”网络演进的路线图。对于那些负责网络规划和架构设计的人员来说,这种对底层机制的深刻洞察是构建弹性、可扩展网络架构的基石,绝非一般的“操作手册”可以比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衔接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技术功力。比如,在讲解LTE的物理层调度机制后,如何无缝过渡到RRC连接建立和移动性管理过程,其间的逻辑跳跃被处理得非常平滑。作者似乎在每一个关键的技术转折点都设置了“桥梁段落”,明确指出前一个模块的输出如何成为后一个模块的输入,避免了技术细节在跨层理解时产生的割裂感。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一个数据包从用户设备发出,经过空口、到达核心网,再到互联网的全过程,每一步涉及的信令交互和数据处理都有迹可循。这种全局观的构建能力,是区分优秀技术书籍和一般参考手册的关键所在,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评分我从目录和前言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独到构思,他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标准和协议的堆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技术演进脉络。尤其是对基础原理的阐述部分,虽然我自认为对无线通信领域有一定的积累,但阅读这些基础回顾时,依然能发现许多过去理解得不够透彻的“盲点”被巧妙地击破了。作者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信令流程,而是先花了大量篇幅梳理了UMTS向LTE演进的驱动力,以及其中涉及的频谱效率、多址接入等核心物理层概念的演变逻辑。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过渡,使得整个技术体系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协议栈分层描述,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更贴近工程实践的解释角度,而不是纯粹的文档翻译腔,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对于一本技术深度如此之高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封面设计虽然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风格,但那种稳重大气的感觉,反而更符合其内容的专业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非常到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参数表格,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无疑体现了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毕竟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物理层面的舒适度。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把技术书籍当作长期参考工具的读者来说,这种高标准的制作工艺,是物超所值的投资,它保证了这本书能够经受住未来几年高频率翻阅的考验,不会因为频繁的查阅而迅速磨损。而且,这种精良的制作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啃食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