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分析
定价:44.00元
售价:29.9元,便宜14.1元,折扣67
作者:金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040331448
字数:
页码:4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路分析》论述了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内容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制订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路分析》共分12章,包括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简单电阻电路、等效变换与等效电路、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正弦稳态电路、正弦稳态功率、三相电路、互感电路、滤波器与多频率电路、动态电路时域分析、动态电路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双口网络。
《电路分析》适应应用型工科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的应用,介绍涉及多个领域的工程应用实例,并强调计算机的应用。
《电路分析》起点低、简明易懂、风格独特、资料丰富、面向应用、便于自学,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章 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
本章导读:电气信息学科概述
1.1 电路分析的含义
1.1.1 电路分析
1.1.2 电路分析与设计
1.1.3 电路及其分类
1.2 电路变量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3 功率和能量
1.2.4 国际单位制
1.3 基尔霍夫定律
1.3.1 -些有关的电路术语
1.3.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 电路元件
1.4.1 电阻元件
1.4.2 电压源
1.4.3 电流源
1.4.4 受控电源
1.5 应用实例阅读
1.5.1 人体的电路模型与电气安全
1.5.2 二极管限幅电路
1.5.3 简易12V汽车蓄电池充电器
1.6 计算机仿真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
本章导读: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2.1 串联电路
2.1.1 电阻的串联
2.1.2 单回路电路
2.1.3 电位的概念
2.2 并联电路
2.2.1 电阻的并联
2.2.2 单节点电路
2.2.3 电路中的开路和短路
2.3 串一并联电路
2.3.1 串一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3.2 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的应用
2.3.3 分压器的负载效应
2.4 晶体管的开关电路模型
2.4.1 BJT的开关模型
2.4.2 MOSFET的开关模型
2.4.3 门电路及其实现
2.5 应用实例阅读
2.5.1 汽车供电系统
2.5.2 家庭防盗报警器
2.5.3 多点故障报警电路
2.6 计算机仿真
第3章 等效变换与等效电路
本章导读:集成电路的发展
3.1 电源等效变换
3.1.1 实际电源的模型
3.1.2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互换
3.1.3 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3.1.4 独立电源与其他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3.2 含受控源的等效电路
3.2.1 含受控源等效电路的计算规律
3.2.2 晶体管的小信号电路模型
3.2.3 晶体管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3.3 电阻的Y-△等效变换
3.4 平衡电桥电路
3.5 对称网络
3.6 运算放大器电路
3.6.1 运算放大器及其等效电路
3.6.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点
3.6.3 含理想运放电路的分析
3.6.4 电压比较器
3.7 应用实例阅读
3.7.1 烟雾报警器
3.7.2 A/D转换器
3.8 计算机仿真
第4章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章导读: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4.1 网孔分析法
4.1.1 网孔分析的一般方法
4.1.2 网孔分析的特殊方法
4.2 节点分析法
4.2.1 节点分析的一般方法
4.2.2 节点分析的特殊方法
4.2.3 弥尔曼定理
4.3 电路方程的计算机解
4.4 线性性质与叠加定理
4.4.1 齐性原理
4.4.2 叠加定理
4.5 替代定理
4.6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7 大功率传输定理
4.8 对偶原理
4.9 计算机仿真
4.10 应用实例阅读
4.10.1 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
4.10.2 倒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
本章导读:为什么要使用正弦交流电
5.1 正弦波与相量
5.1.1 正弦信号
5.1.2 复数及其运算
5.1.3 相量
5.2 频域下的三个基本元件
5.2.1 电阻元件
5.2.2 电感元件
5.2.3 电容元件
5.3 频域下的电路定律
5.3.1 阻抗
5.3.2 导纳
5.3.3 阻抗与导纳的关系
5.3.4 KVL和KCL的相量形式
5.4 RLC串联与RLC并联电路
5.4.1 RLC串联电路
5.4.2 RLC并联电路
5.5 简单电路分析
5.6 复杂电路分析
5.7 相量图分析
5.8 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机分析
5.9 应用实例阅读
5.9.1 电容倍增电路
5.9.2 振荡器
第6章 正弦稳态功率
本章导读:无功功率与节电技术
6.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1.1 瞬时功率
6.1.2 平均功率
6.1.3 无功功率
6.1.4 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6.1.5 复功率
6.2 功率因数及其提高
6.2.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6.2.2 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
6.2.3 电容值的计算
6.3 大功率传输
6.4 计算机分析
6.5 应用实例阅读
6.5.1 交流功率测量
6.5.2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偿
第7章 三相电路
本章导读:电力传输技术
7.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7.1.1 三相电源
……
第8章 互感电路
第9章 滤波器与多频率电路
0章 动态电路时域分析
1章 动态电路拉普拉斯变化分析
2章 双口网络
参考文献
这本《深入浅出:现代电子工程的基石》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但传统的教材总是让人望而生畏,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感觉像是被一道道无形的墙挡在了门外。然而,这本书完全不同。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魔力,他们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和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讲解电阻和电容对交流信号的影响时,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傅里叶变换,而是将其比作水管里的水流和储水罐,这种具象化的描述,让我瞬间理解了它们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上的行为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半导体器件的引入非常自然,它不是突兀地插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点,而是循序渐进地展示了从基础元件如何构建起更复杂的逻辑单元。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在你身边一步步引导,时不时还会停下来问你:“你明白这个概念了吗?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这种互动感和实用性,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开始“理解”电流是如何流动的,能量是如何被转化的。对于任何想从零开始构建扎实电子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入门指南,它成功地消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评分《便携式电源管理与能量采集技术》这本书,完全是为我们这些关注可持续能源和低功耗电子设备开发的工程师量身定做的。它的内容聚焦得非常精准,几乎不涉及复杂的信号处理或通信理论,而是将全部火力集中在了如何高效、稳定地从环境中获取、储存和分配电能。书中对开关模式电源(SMPS)拓扑结构,如Buck、Boost和Buck-Boost的分析细致入微,不仅给出了理想情况下的效率公式,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由于电感饱和、MOSFET导通电阻变化和开关损耗引起的效率下降,并提供了具体的补偿设计思路。更具前瞻性的是,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能量采集(Energy Harvesting)的挑战,包括皮电能、光伏能和射频能的采集电路设计,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间歇性、低质量的输入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充满了图表和规格参数的引用,感觉就像在阅读一堆顶级芯片制造商的应用笔记。唯一的不足或许在于,由于技术更新太快,某些特定的IC型号介绍可能稍显滞后,但其核心的拓扑原理和设计哲学,是永不过时的黄金法则。这本书,是任何想在电池供电或绿色电子领域做出成绩的人案头的必备手册。
评分《电路分析的艺术》这本书,其风格简直像一本哲学散文集,而不是一本理工科教材。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对“思维模式”的培养远胜于对知识点的罗列。作者似乎对线性代数在电路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整本书的核心脉络紧紧围绕着基尔霍夫定律如何转化为矩阵方程,以及如何利用矩阵对电路进行系统性的求解。书中大量篇幅用来探讨“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背后的代数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然后套用。这种深入到骨髓的理论探讨,使得当我面对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网络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能迅速将其抽象为一个可解的线性方程组。然而,这种高度抽象化的处理方式,也使得它在处理实际的元器件模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书中对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和晶体管的讨论非常简略,似乎只停留在了理想模型的层面。如果你需要快速解决一个包含大量实际元器件的仿真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可能显得过于“纯净”和“理想化”。它教你如何思考电路的本质结构,但对于实际电路的“脏活累活”,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于器件特性的书籍来补充。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数字系统设计:从晶体管到FPGA》,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信息密度极高,仿佛每一页都塞满了值得做笔记的关键概念。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它清晰地构建了从最底层的物理开关(晶体管作为开关)到最高层的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ilog)之间的完整桥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逻辑门级电路的详尽分析,从CMOS反相器的延迟特性到锁存器(Latch)和触发器(Flip-Flop)的时序约束,讲解得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书中穿插的“设计陷阱”和“常见错误分析”环节尤其宝贵,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老师一笔带过,但在实际设计中却能毁掉整个项目的关键点。例如,对亚稳态(Metastability)的深入剖析和缓解策略,就为我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同步问题。不过,这本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它太注重“快”和“全”了,以至于在某些基础概念的直观性上有所牺牲。比如,对于布尔代数化简的某些高级技巧,它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步骤,却没有深入探讨其背后的代数证明,使得读者可能只是学会了“怎么做”,而不是真正理解“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它更适合作为一本进阶参考书,来验证和深化已经有所了解的设计流程。
评分我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啃这本书——《跨越藩篱:从理论到实践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解析》。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生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普通学习者的教科书。它的深度令人敬畏,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阐述极其详尽,每一个偏微分方程的推导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论证,没有任何跳跃性的步骤,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工程人员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但是,这种深度也带来了极高的阅读门槛。书中对向量微积分和复数分析的假设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如果读者对这些数学工具不熟悉,恐怕在第三章就开始寸步难行。我记得有一次,光是理解一个边界条件下的波的反射与折射模型,我就查阅了三本不同的高等数学参考书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涉及的数值方法,比如有限元法(FEM)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的介绍,虽然非常前沿和实用,但讲解过于精炼,很多算法的初始化和收敛条件的讨论,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适合已经具备扎实数学基础、想要深入研究高频通信或微波技术领域人员的工具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的“营养”可能过剩到让人消化不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