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教材)电子产品制作工艺与操作实训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廖芳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13124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以培养电子行业的中等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实际电子产品及电路等方面的制作工艺知识的传授,强调电子制作工艺实际技能的培养。书中配备了12个实训项目,使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该教材的知识并及时转化为实际技能。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装配前的准备工艺,焊接技术,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调试工艺与故障的查找、处理,电子产品的检验与防护等。
每章前提供了知识要点、技能要点,每章后有小结,并配有知识测试点用于检测学习效果,书末还给出了知识测试点的参考答案。
本书有配套的电子课件,可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也可供学生复习或自学。
本书适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相关电类专业的技能性教材,也可作为电子大赛的基础培训教材,或供电子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章 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
1.1 万用表
1.1.1指针式万用表
1.1.2数字万用表
1.2电阻器
1.2.1电阻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1.2.2固定电阻的主要性能参数
1.2.3可调电阻的主要性能指标
1.2.4电阻的标注方法
1.2.5电阻的检测方法
1.3 电容器
1.3.1 电容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1.3.2电容的主要性能参数
1.3.3电容的标注方法
1.3.4电容的检测方法
1.4电感器和变压器
1.4.1电感器和变压器的分类
1.4.2 电感及变压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标注方法
1.4.3电感与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1.5半导体器件
1.5.1二极管
1.5.2桥堆
1.5.3三极管
1.5.4集成电路
1.6其他常用电子元器件
1.6.1开关件及其检测
1.6.2接插件及其检测
1.6.3熔断器及其检测
1.6.4电声器件介绍
1.7表面安装元器件
1.7.1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分类
1.7.2表面安装元器件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1.7.3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存放
……
第2章 装配前的准备工艺
第3章 焊接技术
第4章 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
第5章 高度工艺与故障的查找、处理
第6章 电子产品的检验与防护
附录 知识点测试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这本《(教材)电子产品制作工艺与操作实训》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非常细腻,色彩搭配也很有现代感,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刻板。书脊处的字体清晰,书名信息一目了然。不过,我更期待的是它的内页内容能和这精致的外表相匹配。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的字迹非常清晰,图表线条分明,这对于学习技术类知识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示意图比例适中,不会让人觉得信息量过载。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指标是达标的,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希望它在讲解基础原理和实际操作步骤的衔接上能做到无缝过渡,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连接和焊接技术,如果能配上高质量的实物图或者更细致的步骤分解,那就太棒了。目前看来,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已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看实际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了。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最关注的还是它对“工艺”与“操作”的平衡把握。电子产品制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元器件的选型到SMT贴片,再到最终的质量检测,每一步都充满学问。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最新制造趋势的讨论,比如柔性电子、3D打印在电子制造中的应用,或者更高效的无铅焊接技术。如果教材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理论讲解和过时的操作流程,那对我们这些希望跟上行业前沿的学习者来说价值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陷阱”和“避坑指南”,例如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来提高成品率。毕竟,实训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会“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如何做好”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更好”。期待它能提供超越教科书范畴的、更具行业洞察力的内容。
评分从一个实操者的角度出发,我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感觉布局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从基础工具认知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层层递进。然而,我非常看重实训环节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理想中的实训教材,应该提供清晰的物料清单(BOM),详细说明所需元器件的规格型号,甚至推荐可替代的供应商或型号范围。此外,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最好能附带一个可供下载或在线查阅的工程文件或固件代码示例。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操作步骤,很容易在实际动手时产生偏差,特别是涉及到软件调试和硬件接口定义时。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站在身旁指导,提供那种只有在真实生产线上才能积累到的“窍门”和“诀窍”,让理论知识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熟练的操作技能。
评分最后,对于一本实训教材而言,其配套的教学资源支持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孤立的纸质书籍。理想情况下,它应该有一个配套的在线资源平台,里面包含与书中项目同步的视频演示,特别是那些高难度、需要精确操作(比如显微镜下的微小焊接)的环节。同时,配套的习题集或考核标准也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针对某一特定工艺缺陷(如虚焊或冷焊),书中是否提供了清晰的判定标准和修复流程?这种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机制是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一本优秀的实训教材,应该是一个活的学习工具,能够随着行业标准的更新而适时更新,并能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而求精”。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面向读者的定位也是我非常关心的。如果它是面向初级技工的入门教材,那么语言应当力求简洁明了,多用图示少用晦涩的数学公式;但如果它面向的是工程技术人员或高阶学生,那么对材料科学、电磁兼容性(EMC)设计规范以及可靠性工程的讲解就必须深入且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在关键的理论节点上,不仅仅给出“是什么”,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的物理机制。例如,在讲解热管理和散热设计时,能否结合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和设计准则?如果这本书能在理论深度上有所建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艺流程的罗列,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和长久使用价值都会大大提升,使之成为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