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
:27.50元
售价:18.7元,便宜8.8元,折扣68
作者:朱菊霞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84508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制的实验指导教材,旨在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核心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电路分析到复杂的电子系统设计,力求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未来深入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部分:基础电路实验 本部分是本书的基石,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 实验一:欧姆定律与基尔霍夫定律验证 实验目的: 深刻理解和验证欧姆定律在直流电路中的普遍适用性,掌握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电流定律在复杂直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 搭建简单的串联、并联电阻电路,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各元件的电压和电流,验证欧姆定律。 设计包含多个电源和电阻的复杂直流电路,通过实验测量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路中各支路电压降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之和)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电流之和等于流出电流之和)。 分析实验数据,对比理论计算值和测量值,探讨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实验器件: 直流稳压电源、电阻箱、数字万用表、导线。 实验意义: 这是所有后续电路实验的基础,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定律是分析和设计任何电工电子电路的必备技能。 实验二: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分析 实验目的: 学习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RLC串联电路的阻抗特性,掌握谐振现象及其条件,并分析谐振时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实验内容: 搭建RLC串联电路,使用信号发生器提供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信号。 在不同频率下,测量电路中的总电压、总电流以及电感、电容、电阻上的电压。 绘制电路的总阻抗与频率的关系曲线,确定谐振频率。 在谐振频率附近,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电流幅值,绘制幅频特性曲线(也称为选频特性曲线)。 记录谐振频率附近的相角变化,了解相频特性。 分析谐振时电路的功率因数和品质因数。 实验器件: 信号发生器、RLC元件(电感、电容、电阻)、数字万用表(或交流毫伏表)、示波器。 实验意义: 谐振电路在通信、滤波、振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实验有助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素。 实验三:叠加定理与戴维南定理验证 实验目的: 掌握简化复杂线性电路分析的两种重要方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并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内容: 叠加定理: 构建一个包含两个或多个独立电源的线性电路。首先,保持一个电源有效,将其他电源置零(电压源置短路,电流源置开路),测量某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重复此过程,对所有电源进行操作。最后,将各独立贡献叠加起来,得到该支路的最终电流或电压。实验测量结果与叠加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 戴维南定理: 构建一个线性电路,选取电路中的某两个端点作为输出端。计算并联(或串联)负载接入时的等效电阻(开路电压下,将所有独立电源置零,计算输出端的等效电阻)。测量这两个端点之间的开路电压(即戴维南等效电压)。根据戴维南定理,将原电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戴维南电压)和一个串联电阻(戴维南等效电阻)。在实际电路中接入不同阻值的负载,测量负载上的电压和电流,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 实验器件: 直流稳压电源(多个)、电阻箱、数字万用表、导线。 实验意义: 这两种定理是分析复杂电路的强大工具,能够极大地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分析效率。 第二部分:半导体器件与电路实验 本部分深入探讨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实验四:二极管特性测试与整流电路设计 实验目的: 学习二极管的基本伏安特性,理解单向导电性,并掌握二极管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学习设计半波、全波和桥式整流电路。 实验内容: 二极管特性测试: 使用半导体器件特性图示仪或万用表,测试不同类型二极管(如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正向和反向伏安特性曲线。分析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反向击穿电压等关键参数。 整流电路设计: 半波整流: 搭建基于单只二极管的半波整流电路,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波形,分析其失真情况和平均电压。 全波整流(中心抽头变压器): 搭建基于中心抽头变压器和两只二极管的全波整流电路,观察输出电压波形,计算平均电压。 桥式整流: 搭建基于四只二极管的桥式整流电路,这是最常用的全波整流方式。观察输出波形,比较其与中心抽头变压器全波整流的优缺点。 滤波与稳压(选做): 在整流电路输出端接入滤波电容,观察滤波效果,并尝试使用稳压二极管实现简单的稳压功能。 实验器件: 不同类型的二极管、中心抽头变压器、信号发生器(或交流电源)、滤波电容、电阻、示波器、数字万用表。 实验意义: 整流是电源电路的核心环节,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直流电源,因此整流电路的学习至关重要。 实验五:三极管(BJT)特性测试与放大电路设计 实验目的: 掌握三极管(BJT)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理解电流放大作用,并能设计和分析一个简单的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内容: 三极管特性测试: 使用三极管特性图示仪或搭建电路,测试NPN型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IC-VCE)和输入特性曲线(IB-VBE)。分析三极管的放大区、饱和区和截止区,确定关键参数如电流放大系数β。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设计: 设计一个基于固定偏置或分压偏置的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选择合适的电路参数(偏置电阻、集电极电阻、旁路电容等),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并获得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施加一个微小的正弦交流信号作为输入,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分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可选)。 实验器件: NPN型三极管(如9013, 8050等)、电阻、电容、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字万用表。 实验意义: 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中最基本的电路单元,是实现信号处理、控制等功能的基础。 实验六:场效应管(FET)特性测试与共源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 学习场效应管(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其与BJT的区别,并能设计和分析一个简单的共源放大电路。 实验内容: 场效应管特性测试: 测试JFET或MOSFET的漏极特性曲线(ID-VDS)和转移特性曲线(ID-VGS)。理解其电压控制电流的特性,并确定跨导gm等参数。 共源放大电路设计: 设计一个基于自偏置或分压偏置的MOSFET(或JFET)共源放大电路。 选择合适的偏置电阻和负载电阻,确保场效应管工作在放大区。 施加输入信号,观察输出信号,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 比较FET放大电路与BJT放大电路的特点(如输入阻抗、功耗等)。 实验器件: MOSFET或JFET(如2N7000, BS170等)、电阻、电容、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字万用表。 实验意义: 场效应管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其特性和应用有助于理解现代电子系统。 第三部分:集成电路应用实验 本部分聚焦于集成电路(IC)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运算放大器(Op-amp)和逻辑门。 实验七:运算放大器(Op-amp)基本应用电路 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运算放大器的理想特性,掌握其在基本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应用,如反相比例器、同相比例器、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和微分器。 实验内容: 理想运放模型验证: 搭建一个简单的反相比例器,输入一个正弦信号,观察输出信号,验证当闭环增益为-R2/R1时,输出信号是输入信号的放大(或衰减)并反相。 同相比例器: 搭建同相比例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的关系,验证电压跟随器(增益为1)和一般同相比例器。 加法器与减法器: 搭建基于运放的多个输入信号的加法器和差分放大器,验证其叠加性和差值放大特性。 积分器与微分器: 搭建RC积分器和微分器电路,施加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观察输出波形,分析其数学运算功能,并了解实际电路中的局限性(如高频增益过大导致的噪声问题)。 有源滤波器(可选): 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一阶或二阶有源低通或高通滤波器,观察其滤波效果。 实验器件: 通用运算放大器(如LM741, LM358等)、电阻、电容、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意义: 运算放大器是现代模拟电子电路的核心,其通用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信号调理、滤波、控制等领域的基石。 实验八:数字逻辑门与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目的: 学习基本的数字逻辑门(AND, OR, NOT, NAND, NOR, XOR)的工作原理,理解真值表,并能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内容: 基本逻辑门测试: 使用TTL或CMOS集成电路,分别测试AND、OR、NOT、NAND、NOR、XOR等逻辑门的输入输出关系,验证其真值表。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实现: 译码器: 设计并实现一个2-4线译码器或3-8线译码器。 编码器: 设计并实现一个4-2线编码器或8-3线编码器。 多路选择器(MUX): 设计并实现一个4选1或8选1的多路选择器。 加法器: 设计并实现一个半加器和全加器。 其他简单组合逻辑: 根据课程需求,实现其他根据逻辑表达式设计的组合电路,如比较器等。 逻辑电路的仿真与验证: 建议使用逻辑电路仿真软件(如Logisim, Multisim等)进行设计和初步验证,然后搭建实际电路进行实验。 实验器件: TTL或CMOS逻辑门集成电路(74LS系列或CD4000系列)、拨码开关(作为输入)、发光二极管(作为输出)、面包板、导线。 实验意义: 数字逻辑电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微处理器等现代数字系统的基石。 实验九:时序逻辑电路(触发器与寄存器) 实验目的: 学习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触发器(Flip-flop)的工作原理,理解其状态存储特性,并能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实验内容: 触发器测试: SR触发器: 搭建SR触发器(门控SR触发器),观察其置位(S=1, R=0)、复位(S=0, R=1)和保持(S=0, R=0)状态,并理解无效输入(S=1, R=1)下的行为。 JK触发器: 搭建JK触发器(门控JK触发器),验证其置位、复位、保持和翻转(J=1, K=1)功能。 D触发器: 搭建D触发器,验证其数据锁存功能。 T触发器(可选): 基于JK触发器实现T触发器,观察其翻转功能。 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数据存储器(寄存器): 使用4个D触发器构建一个4位并行输入/并行输出寄存器。实现数据的并行写入和读出。 移位寄存器: 构建一个4位左移或右移移位寄存器。观察数据在寄存器中的逐位移动过程。 实验器件: JK触发器集成电路(如74LS73, 74LS107等)、D触发器集成电路(如74LS74)、SR触发器(可由NAND/NOR门搭建)、拨码开关、发光二极管、时钟信号发生器(或脉冲发生器)、面包板、导线。 实验意义: 时序逻辑电路是构成更复杂数字系统的基础,如计数器、状态机、存储器等,在数字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 第四部分:进阶与综合实验 本部分将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引入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验。 实验十:数模混合电路与传感器应用 实验目的: 学习和实践数模混合电路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将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和输出。 实验内容: 数模转换(DAC)与模数转换(ADC)基础: DAC: 搭建一个简单的R-2R梯形DAC电路,输入数字信号,输出模拟电压,验证其转换精度。 ADC: 使用现成的ADC集成电路(如ADCCounter, Flash ADC等)或利用微控制器(如Arduino, STM32)的ADC功能,输入模拟信号,通过数字接口读取数字值,验证其转换过程。 传感器接口电路: 温度传感器: 连接温度传感器(如LM35, DS18B20),采集温度数据,并通过显示器(LED数码管或LCD)显示,或通过串口发送到计算机。 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 连接光敏器件,检测环境亮度,并根据亮度变化控制LED的亮灭或控制一个小电机。 霍尔传感器: 演示霍尔传感器对磁场的响应,可用于接近开关或计数。 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可选): 结合前面学习的运算放大器、数字逻辑和传感器,设计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例如基于光照强度的自动台灯亮度调节,或基于温度的恒温控制。 实验器件: DAC/ADC芯片、微控制器(可选)、各种传感器(温度、光、磁等)、LED数码管/LCD显示屏、驱动电路、运算放大器、面包板、导线。 实验意义: 现实世界的很多信息是模拟的,而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信号。数模混合电路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传感器则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 实验十一: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使用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万用表、函数发生器、频谱分析仪(可选),并能利用它们进行电路的参数测量和性能分析。 实验内容: 示波器高级应用: 学习示波器的触发模式、光标测量、数学运算功能(如FFT),测量信号的幅值、频率、周期、相位差、上升/下降时间等。 信号发生器与函数发生器: 学习生成不同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任意波形)和频率的信号,并进行调制(AM, FM等,可选)。 数字万用表: 熟练使用万用表测量直流/交流电压、直流/交流电流、电阻、二极管压降、通断。 LCR表(可选): 测量电感、电容、电阻的参数,了解其频率特性。 实际电路的参数测量: 利用上述仪器,对前面实验中设计的放大电路、滤波器等进行更精确的参数测量和性能评估,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分析误差。 故障诊断与排除(模拟): 针对一些典型的电路故障(如元件损坏、接线错误),学习如何利用测量仪器进行诊断和排除。 实验器件: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数字万用表、LCR表(可选)、频谱分析仪(可选)、各种实验电路板。 实验意义: 熟练掌握电子测量仪器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调试和维护的关键技能。 实验十二:微控制器(MCU)基础应用(如Arduino/STM32) 实验目的: 学习微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嵌入式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微控制器实现简单的控制和数据采集功能。 实验内容: MCU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相应的集成开发环境(IDE),了解编程语言(如C/C++)。 GPIO端口操作: 实现LED的闪烁(控制IO输出),读取按键输入(控制IO输入)。 定时器与中断: 使用定时器实现精确延时,利用外部中断响应按键事件。 ADC与DAC(若MCU支持): 实现模拟信号的采集(如读取电位器或传感器)和输出(如控制PWM信号)。 通信接口(UART, SPI, I2C): 实现MCU与PC之间的串口通信,或与外围模块(如传感器、显示器)进行通信。 综合项目: 设计一个简单的项目,例如: 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 一个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距离测量仪。 一个简单的温湿度监测仪并数据上传。 一个简易的直流电机速度控制器。 实验器件: 微控制器开发板(如Arduino Uno, STM32 Nucleo等)、USB数据线、LED、按键、电位器、传感器(超声波、温湿度等)、数码管/LCD显示屏、电机驱动模块、杜邦线。 实验意义: 微控制器是现代电子产品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的核心,掌握MCU编程将极大地扩展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能力。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个实验都围绕特定的理论知识点展开,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反过来印证和巩固理论。 2. 循序渐进,难度递增: 实验内容从基础的直流电路开始,逐步深入到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数模混合以及嵌入式系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3.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涵盖了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实验训练平台。 4. 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和排查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 实验设计合理,易于操作: 实验项目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成本较低、易于获取的实验器材,并考虑了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6. 配套资源丰富(如配套PPT、视频): (此处为示例,实际本书可能包含或不包含,但为使简介更饱满而加入)本书可能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如详细的实验指导PPT、关键实验步骤的教学视频、仿真软件的使用指南等,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深入探究。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也适用于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函授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工程师。 通过本实验指导,学生将能够: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熟练操作和使用各种电工电子实验仪器。 具备设计、搭建和调试基本电子电路的能力。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本书旨在成为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