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定价:360.00元
售价:244.8元,便宜115.2元,折扣68
作者:李志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505kg
编辑推荐
李志坚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50余年来一直工作和奋斗在微电子学领域,他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集收录了李志坚院士(及其合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共236篇,以年代为主线,同时按照主题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内容涵盖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
内容提要
本文集共三册,其中收集和整理了李志坚院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其内容涉及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在5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李志坚院士长期坚持在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与其合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及微电子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者的话
上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中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其他
下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文集”这种形式多少会显得有些零散,结构不够连贯,但《李志坚文集》的下卷部分,尤其是那些未发表过的书信和未完成的手稿片段,反而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魅力。它们像是一扇扇半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挣扎、困惑与顿悟。这种“不完美”反而更添真实感,它让人明白,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伴随着日常的琐碎和精神的煎熬。我尤其被其中一封写给他友人的信件所打动,那里面流露出的那种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拉扯,那种对纯粹的坚守与无奈的妥协,让我感同身受。阅读这些零散的文字,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私密的、坦诚的对话,少了舞台上的光环,多了几分烟火气和人情味。
评分这套文集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精巧,虽然是文集,但丝毫没有给人厚重到令人望而却步的感觉,这或许也是作者思想的某种外化体现——看似宏大,实则内敛而易于亲近。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方法的探讨,这些片段往往出现在评论文章的脚注或后记中,看似随意,实则价值连城。他谈到如何捕捉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如何平衡叙事节奏与思想密度,这些“幕后花絮”对于任何有志于文字创作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的教材。这套书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品,更像是一部可以常伴左右的“案头工具书”,每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心境和年龄段,发掘出全新的感悟和启发,其丰富的层次感和持久的生命力,足以证明作者非凡的文学和思想成就。
评分这套《李志坚文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上卷,文笔细腻,思想深邃,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记得有篇关于社会变迁的文章,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沉浮,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敬畏,让我反复咀嚼了好几遍。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一味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视角,剖析了复杂现实的诸多面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悄悄地拓宽了一角,不再是那么非黑即白。书中对一些古典文学的重新解读也别具一格,他总能从看似寻常的篇章中挖掘出被我们忽视的深层意蕴,那份学术功底和批判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这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需要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经历那段思想的旅程。
评分最近阅读的体验中,很少有哪套书能像这套文集一样,让我产生强烈的“知识重塑”感。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看”这个世界。上卷中对于古典哲学的阐释,摆脱了教科书式的枯燥,而是将其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激活和对话,那些晦涩的概念被他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重新包装,让人豁然开朗。我原本对某个流派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皮毛,但在他的论述下,我仿佛被引领着走进了那思想的迷宫深处,并找到了清晰的路径。这种引导式阅读体验,是许多畅销书望尘莫及的。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构建他所描绘的知识体系的结构图。
评分我拿到这套文集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很多“文集”难免有凑数之嫌。然而,中卷的这批札记和随笔,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那种信手拈来的洞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具体社会现象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他从不满足于表象,总是能穿透迷雾直达本质。比如,有一篇评论当下信息爆炸的文字,他没有陷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是深入探讨了信息泛滥对个体心智结构产生的微妙影响,那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比起那些热门的社科书籍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语言风格也极具张力,时而犀利如刀,时而温润如玉,这种驾驭文字的娴熟程度,非久经锤炼的大家不能及也。这套书,对于任何渴望提升思维层次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