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总体理论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法)雅克·比岱,陈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6035095
字数:469000
页码:6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740kg
马克思的错误在于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形式。由罗尔斯近重提的契约主义的基础是很脆弱的。罗尔斯在一切非正义的现实主义理论之外提出了一种正义理论。然而,当现代批判思潮想把世界构想成它的原样的时候就求助于马克思所开创的那些令人怀疑的社会学,而当它试图提出一种社会计划时又经常被契约主义、法制国家的学说和人权与公这些理论所深深吸引。在概念的同一性中来思考存在的事和合适做的事的哲学计划与常识的这种精神裂解形成鲜明对照,这一计划已经由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做过深入细致的阐述。这既是政治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的要求。作者正想重拾这样一种意图。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而克制,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情绪,而是通过精准的、近乎冰冷的观察和白描,构建起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虚无性。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细节的捕捉,那种对城市肌理、光影变幻的冷漠记录,反而烘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巨大空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对话。这些对话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充满了潜台词和双关语,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智商的文字游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中行走,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否则就会错过那些隐藏在线索和符号背后的真正信息。它不迎合大众口味,也不试图提供廉价的安慰,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最终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主要是因为其中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描摹实在太过真实、太过赤裸。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道德上的清晰指引,它只是冷静地展示了一系列困境下的选择:为了生存,人可以退到何种地步?为了保护所爱,人愿意背负多大的罪孽?其中有一段关于伦理困境的描写,让我彻夜难眠,它将两种同样沉重的责任对立起来,让主角(和读者)陷入一个无解的悖论。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冷静和客观,丝毫没有道德审判的倾向,这反而更让人感到脊背发凉。因为你知道,在现实世界中,做出这些选择的人,可能就坐在我们身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撕开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直视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关于生存、牺牲与自我欺骗的残酷真相。它没有提供答案,但它完美地呈现了问题本身。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时间线打散重组,像一张破碎的镜子,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画面。这种叙事策略,初看起来可能会让人有些吃力,尤其是在处理多重时间点和不同视角之间的切换时,需要全神贯注。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闪回或预示,都与后来的情节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高超技巧。我们跟随主角的视角,被引导着去相信某些“事实”,直到故事的某个临界点,一个被小心翼翼隐藏的真相如同冰山一角般浮现,瞬间颠覆了之前所有的认知。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突然从后门进入了剧院,看到了布景之外的真实机关,带来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开篇就像一列高速列车,毫不拖泥带水地将读者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悬念之中。我记得特别清楚,主角初次登场时那种近乎宿命般的颓废感,与他随后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在描绘场景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我闻到故事发生地的潮湿空气,感受到墙壁上剥落的油漆的粗糙触感。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主人公在关键抉择时的犹豫、内心的自我辩驳,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被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精准捕捉,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感同身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但又充满人性弱点的世界观,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难以言说的苦衷和复杂的动机。读到一半时,我甚至觉得自己也在参与那场无声的博弈,时而替角色捏一把汗,时而又对他们的选择感到困惑不解。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持续的智力挑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新的谜团。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作者没有将记忆描绘成一个忠实的档案库,反而将其塑造成一个不断自我编辑、充满主观偏见的叙事者。书中有好几处情节,我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人物基于创伤或渴望的心理重构。这种模糊性使得故事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高位,读者不断地质疑眼前所见。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在暗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类似的方式“编写”自己的过去,以适应现在。从文学技法上来说,这种对主观现实的解构,赋予了文本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厚度。它迫使我思考:如果构建我们身份的基石——我们的记忆——都是可疑的,那么我们如何定义“自我”?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温柔而坚定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