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化作春泥-吴浩青传
定价:45.00元
作者:陈熙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46736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吴浩青院士中一位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电化学事业,为我国电化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提要
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熙,复旦大学教授
文摘
序言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渲染人物后期的辉煌成就,而是着重展现了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在阴影中默默耕耘的时光。文字的张力在于其克制与深沉,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人物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学术思想演变脉络的梳理,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层次感,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史课程。它没有给我提供廉价的鸡汤,而是呈现了科学探索的真实面貌:充满了误解、孤寂和反复推倒重来的勇气。合上书卷时,留下的不是简单的敬佩,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深度的敬畏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质感非常高级,读起来像是在品鉴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的起承转合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人情感熔铸一炉,使得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感伤的鲜活个体。作者对语气的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尤其在描绘人物面对重大科学难题时的内心独白时,那种紧张感几乎要穿透纸面。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模仿书中的某些论述方式来梳理自己的思路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恰恰说明了作品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和思想穿透力。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将高深的学术思想用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完全颠覆了我对人物传记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超,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主人公的每一个重要抉择与挣扎。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大量书信、日记和访谈资料的穿插,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对主人公早年求学阶段的描写,那种面对困境却不屈不挠的坚韧,读来令人动容。书中的细节描绘极其考究,无论是对当时学术氛围的还原,还是对特定实验场景的刻画,都显得无比真实可信。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史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追求与价值所在。
评分阅读此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谈,而非被动接受信息。作者显然进行了极其详尽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挖掘,这些努力体现在每一个引述的准确性和背景的扎实性上。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慢”的价值的视角。在追求即时反馈的今天,这本书颂扬了那种需要数十年沉淀才能结出硕果的学术精神。书中对具体科研方法的阐述,虽然涉及专业领域,但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类比,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与挑战。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一份对科学精神的宣言,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打磨和证明,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问和品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高手下棋,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重磅信息,吊足读者的胃口,却又在下一页给出令人豁然开朗的解答。它没有迎合大众对“英雄人物”的刻板期待,反而大胆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中复杂和矛盾的一面,这使得整个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例如,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处理与同行之间的意见分歧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风度,远比单纯的科学发现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基调保持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反思之上,避免了流于空泛的赞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学术道路和人生选择时的犹豫与彷徨,引发了持续性的内心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