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身未移 心已动:走进移动互联生活
定价:19.00元
售价:12.9元,便宜6.1元,折扣67
作者:童莉莉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4061784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身未移·心已动:走进移动互联生活》是作者童莉莉的长期积累和团队研究成果的汇总。在对移动互联网产业潜心钻研和将研究成果撰写成书的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同事和研究生们提供了无私的、巨大的帮助,全书分为移动改变生活:融合创新应用:3G时代的中流砥柱等内容。
篇 强强对接:无限新可能
1 移动改变生活
1.1 生活方式发展概要
1.2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1.3 移动激发生活新模式
2 互联创新经济
2.1 经济模式进化
2.2 互联网的潮落潮起
2.3 互联推动经济革新
3 对接改变世界
3.1 理解移动互联
3.2 融合创新应用
3.3 拥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驱动:五彩新业务
4 移动通信技术倍道而进
4.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摩尔新论
4.2 移动应用影响因素的树状裂变
4.3 杀手级业务的一枝独秀到融合业务的百舸争流
5 个人便携终端比肩并起
5.1 便携终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时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众长的融合之势
6 五彩融合,业务推陈出新
6.1 技术促进型业务的神秘引力
6.2 市场需求型业务的燎原之势
6.3 用户创生型业务的异军突起
第3篇 潜心运营:激发多应用
7 产业链中尽展长袖善舞
7.1 产业链的概念
7.2 移动互联网产业群的构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动互联网产业群的发展热点
7.4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目标
8 通信企业争相与时俱新
8.1 移动中高速接入——技术比拼
8.2 互联中数字体验——市场竞争
8.3 移动互联网的运营管理架构
9 全员参与,筑起移动互联生态圈
9.1 内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务提供商的推波助澜
9.3 终端厂商与客户的亲密接触
9.4 平台/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崭新生活:移动且互联
10 多维细分,关爱全客户
10.1 客户细分的概念与现状
10.2 无微不至为个体客户
10.3 立足创新为政企客户
10.4 打造温馨迎家庭客户
11 融合灵活,适应多场景
11.1 场景化理念的内涵
11.2 奇光异彩的娱乐
11.3 四通八达的沟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学习
11.5 便捷舒适的日常生活
11.6 商机无限的移动商务
12 移动互联,拥抱新生活
12.1 灵动的家庭
12.2 生动的办公室
12.3 流动的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童莉莉,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岗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管理研究所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客户关系管理、渠道运营研究、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模式。先后承担省部级重点研究计划、通信企业横向课题等研究共计20余项,效果良好,为推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先后在《中国通信》、《电信科学》、《通信企业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
1 移动改变生活
生活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和体验的,然而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关注却是很多人都不曾去关注和知晓的。中国的生活学首倡者黄现瑶先生对生活的定义和分类是:狭义上,生活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食衣住行;广义上,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本书所关注的生活是广义层面的,既包含个人食衣住行的基本活动,也涵盖个体参与社会生产所发生的工作、交往等内容。
1.1 生活方式发展概要
正如黄现瑶先生所述,生活包罗万千,像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盒,具有让人无法抗拒的引力。人们在其中经历甜酸苦辣、体味喜怒哀乐,却依旧乐此不疲。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轮回,书写着人类经久不衰的生活史。
生活方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生活观念指导下,根据当时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生活资料的状况,所选择和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包括:
(1)生活主体。可以是单独的个体,即个人;也可以是人的集合体,包括家庭、阶层、民族等不同范围的群体和作为大的人类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主体之于生活方式的意义乃在于,生活主体具有自己的观念意识、需要和能力。
(2)生活资料。生活资料包括直接生活资料和间接生活资料两大类型。直接生活资料又可以称为生活对象,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所直接使用和消费的那部分生活资料。而间接生活资料又可以称为生活工具或手段,意即帮助人们进行使用和消费生活对象的那部分生活资料。
(3)生活时间与生活空间。生活时间又可以称为自由时间,这是相对于生产时间而言的。生活空间是指人的生活范围和环境。生活范围,即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区域,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波及范围。
(4)生活活动形式。它是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生活方式的上述三方面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
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之上,关于生活方式的类型,有很多种说法:
(1)劳动生活方式。劳动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劳动条件下,劳动主体在一定劳动观念的指导下所从事的物质、精神生产,或提供劳务的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消费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消费水平,消费主体在一定消费观念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消耗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社会交往主体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劳动、消费、闲暇、政治、婚姻家庭等生活方式领域。
(4)政治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是指政治生活主体,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和个人,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指导下,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参与政治事务,进行政治斗争,建立政治制度和机构,规定政治任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政治生活尽管在阶级社会才出现,但它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具有很强的制约和控制作用。
(5)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在一定的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指导下,实现两性结合和人类自身生产繁衍,以满足个人或家庭整体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活动方式的总和。
(6)闲暇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是人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满足自身生理、精神及社会需要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在诸多的生活方式分类之中,本书关注的是移动互联新技术、新应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本书中更多的关注人们的食衣住行、生产劳作和社会交往层面的生活方式,不涉及政治生活方式,并将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的内容融入食衣住行的领域中。
……
篇 强强对接:无限新可能
1 移动改变生活
1.1 生活方式发展概要
1.2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1.3 移动激发生活新模式
2 互联创新经济
2.1 经济模式进化
2.2 互联网的潮落潮起
2.3 互联推动经济革新
3 对接改变世界
3.1 理解移动互联
3.2 融合创新应用
3.3 拥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驱动:五彩新业务
4 移动通信技术倍道而进
4.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摩尔新论
4.2 移动应用影响因素的树状裂变
4.3 杀手级业务的一枝独秀到融合业务的百舸争流
5 个人便携终端比肩并起
5.1 便携终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时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众长的融合之势
6 五彩融合,业务推陈出新
6.1 技术促进型业务的神秘引力
6.2 市场需求型业务的燎原之势
6.3 用户创生型业务的异军突起
第3篇 潜心运营:激发多应用
7 产业链中尽展长袖善舞
7.1 产业链的概念
7.2 移动互联网产业群的构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动互联网产业群的发展热点
7.4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目标
8 通信企业争相与时俱新
8.1 移动中高速接入——技术比拼
8.2 互联中数字体验——市场竞争
8.3 移动互联网的运营管理架构
9 全员参与,筑起移动互联生态圈
9.1 内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务提供商的推波助澜
9.3 终端厂商与客户的亲密接触
9.4 平台/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崭新生活:移动且互联
10 多维细分,关爱全客户
10.1 客户细分的概念与现状
10.2 无微不至为个体客户
10.3 立足创新为政企客户
10.4 打造温馨迎家庭客户
11 融合灵活,适应多场景
11.1 场景化理念的内涵
11.2 奇光异彩的娱乐
11.3 四通八达的沟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学习
11.5 便捷舒适的日常生活
11.6 商机无限的移动商务
12 移动互联,拥抱新生活
12.1 灵动的家庭
12.2 生动的办公室
12.3 流动的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里透着一股“人文关怀”,丝毫没有将读者物化为“用户画像”或“数据节点”。作者对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探讨,是建立在对普通人日常困境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我记得其中一段,讨论了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计算机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用户互动案例,展现了这种机制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这种“以人为本”的写作视角,让这本书从一众冰冷的技术分析中脱颖而出。它不是在赞美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而是在审视这种便利背后,我们可能付出的精神代价。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探讨的不是一时的技术热点,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生存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或者技术发展史来铺陈,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透视镜,从不同的切面观察移动互联对社会形态的重塑。我特别欣赏它对“场景”和“碎片化”的精彩论述,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从“场所依赖型”的社会,一步步滑向“情境驱动型”的生存模式。例如,它对通勤时间碎片如何被“时间黑洞”吞噬的描绘,简直就是我每天的真实写照,准确到让人脊背发凉。书中不乏一些极具洞察力的比喻,它们像是精准的定位标,一下子就把我从迷雾中拉了出来,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作、娱乐、社交这些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进行了一场彻底的融合。这种宏观的提炼和微观的佐证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扎实得让人敬佩。它不是那种追求“爆点”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即时满足感”的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效率的追求,还是对不确定性的逃避?这种深入骨髓的探讨,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点击和滑动有了全新的理解。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佳,该娓娓道来时慢条斯理,该振聋发聩时笔力千钧,绝不拖泥带水。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社会学理论和行为心理学观点,用极其生活化的案例串联起来,即便是对这些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数字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技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和驾驭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移动互联”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是些冷冰冰的技术术语堆砌,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作者似乎是一位老朋友,带着你一起漫步在数字化的浪潮里,娓娓道来我们是如何被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一点点改变了生活习惯、社交模式乃至于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它对“连接”这个概念的探讨,不只是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是深入到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上一次放下手机是什么时候,那种既依赖又略带疏离的复杂情感,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操作某个App,而在于帮你建立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在这个移动互联世界中的位置和状态。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新潮”事物常常感到焦虑的中年人,总觉得生活节奏快得跟不上。这本书就像一剂定心丸,让我感到踏实了不少。它没有鼓吹“必须拥抱变化”的激进口号,反而用一种非常温柔的笔触,探讨了在高度连接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不动”与“定力”。书中的某些篇章,像是在给我做心理按摩,让我意识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洪流,但我们依然有选择权,选择在何处驻足,选择保留哪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联结。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身体虽然“未移”,但心神如果被无休止的信息流牵引,终究是漂泊不定的。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怀,是很多技术导向型书籍所缺失的宝贵品质。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慢下来”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实践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