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叶笛、邱宇编著的《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 程(上下)》是舞蹈高等教育教学用书。“舞蹈评论” 写作,是舞蹈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舞蹈编导专业也应 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选择对舞蹈作品进行“形态 分析”的评论来组织教学,在于“舞蹈评论”的写作 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着眼于评论对象的特质,都 要立足于评论对象的本体。本“教程”主要是通过“ 文选”的研读来掌握“形态分析”的艺术观念和技术 原理,并且要落实为作品的表意解读和语体阐释。“ 教程”选文注重有机构成,使看似独立的作品由孤单 的“岛屿”形成了绵延的“岛链”,使我们的教学可 以从具体的舞评写作走向系统的舞理研究。
上卷
序
绪论
**单元 舒巧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方元:《画皮》是用“舞蹈程式”来结构的舞剧
二、赵国政:舞剧《玉卿嫂》《黄土地》辨思
三、于平:雪,为什么是红的?——舞剧《红雪》的人性剖析与人格建构
四、蓝凡:《胭脂扣》的舞剧审美意义
五、于平:台北·撒哈拉·六号车站——舞剧《三毛》与舒巧的人生“情结”
六、张平:评舞剧《青春祭》中的双人舞
第二单元 杨丽萍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于平:《雀之灵》之“灵”——由舞坛“杨丽萍现象”引发的思考
二、赵国政:杨丽萍和她的舞蹈世界
三、聂乾先:杨丽萍与云南“原生态舞蹈”
四、吴德铭:美妙和谐的天籁之音——赏评《云南的响声》
五、慕羽:从“杨丽萍效应”中解读“原生态悖论”
六、于平:舞剧《孔雀》的“灵”与“殇”
第三单元 张继钢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张华:张继钢问题手记——大型舞蹈诗《献给俺爹娘》观后
二、吴子连:黄土的情感厚度——大型舞蹈诗《献给俺爹娘》观后谈
三、张华:莲花绽放,直指人心——大型舞剧《千手观音》断想
四、于平:大爱无疆、大爱无终、大爱无痕——张继钢与大型舞剧《千手观音》
五、吴枫:清新华美,雅俗共赏——观回族舞剧《花儿》兼议回族舞蹈特征
六、于平:天地的大美不言的歌——3D舞蹈诗《侗寨人家》观后
第四单元 门文元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第五单元 林怀民、王玫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第六单元 隆荫培、傅兆先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七单元 胡尔岩、杨少莆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八单元 冯双白、欧建平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九单元 张华、刘青弋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单元 张萍、刘春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一单元 黄惠民、张麟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二单元 龚倩、董丽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三单元 整体舞蹈赛事的形态分析(上)
第十四单元 整体舞蹈赛事的形态分析(下)
第十五单元 年度舞蹈创作的形态分析
第十六单元 跨年度舞蹈创作的形态分析
第十七单元 “见微知著”舞蹈评论的形态分析
第十八单元 “取精用宏”舞蹈评论的形态分析
下卷
**单元 舞蹈家个人作品晚会的形态分析
第二单元 中芭“创意工作坊”系列的形态分析
总的来说,这是一套分量很重的学术著作,它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舞蹈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地带。它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印记,那种自信且略带批判性的口吻,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对舞蹈本体论的执着探索。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公正和审慎,没有盲目崇拜任何一方,而是努力从中提炼出适合本土语境的分析工具。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这套书更像是为研究生或资深研究者量身定做的“进阶读物”,对于本科生或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引导,才能真正消化其中的精髓。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字典”级别的参考书,我确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不断地回到这些页面中,去重新校准我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观察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构建一个自洽的、可以操作的舞蹈形态分析系统。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某些章节的论证略显跳跃,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过渡略显仓促,让我需要反复回溯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关于“运动的拓扑学”那部分,虽然概念很新颖,但缺乏足够直观的图示或详细的步骤说明,对于初次接触这种跨学科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先从最基础的动作单位(如“点、线、面”在舞蹈空间中的投射)开始,再逐步构建到宏观的结构分析。好的教程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能够预见到学生在哪个环节会遇到障碍,并提前准备好应对的“拐杖”。希望在后续的学习中,我能通过多看一些实际的舞蹈录像,来弥补阅读中感受到的理论“硬度”。
评分说实话,当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被带入一个全新思维领域的感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尽管涉及的是相对严肃的舞蹈理论,但文字的张力始终在线,没有出现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腔调。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西方舞蹈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更贴近亚洲,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意象”和“气韵”在动作生成中的作用的探讨,这些东西是传统理论中经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说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标题所承诺的,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分析中国当代舞蹈的工具箱。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到具体的作品中去,比如某位编导的标志性动作序列是如何建构出一种特定的叙事氛围的。这才是理论的真正价值所在——赋能实践。
评分从一个舞台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理论与舞台呈现之间的即时反馈。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事后”的、高度提炼的文本分析,而非“过程性”的创作指导。这无可厚非,毕竟“教程”二字的指向性很明确。但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些关于“即兴”与“结构化”之间张力的讨论会更有趣。比如,当编导在创作中故意打破既定的形态规则时,我们的分析工具该如何调整?是应该去探究这种“反形态”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新的、更高级的形态,还是说它仅仅是结构的一种暂时性瓦解?我对作者在后半部分对“观众感知”的讨论很感兴趣,这部分似乎触及了形态分析的终极目标——即动作如何被观看和理解。我期待这一部分能有更具启发性的论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观众心理模型的引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尤其是上下册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过,作为舞蹈研究者,我更关注的是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像它的名字一样,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形态分析”方法论,而不是停留在对舞蹈作品表面现象的描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解构动作语汇、分析空间结构、以及探究节奏与情感表达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框架。毕竟,形态分析不仅仅是“看”舞蹈,更是要“读懂”舞蹈的内在逻辑和文化语境。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理解和批评当代舞蹈实践的一把利器,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堆砌。拿到书后我特意翻阅了一下目录,内容看起来很扎实,但真正考验功力的还是内容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分析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