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平、葉笛、邱宇編著的《舞蹈評論形態分析教 程(上下)》是舞蹈高等教育教學用書。“舞蹈評論” 寫作,是舞蹈學專業的主乾課程,舞蹈編導專業也應 重視這方麵能力的培養。選擇對舞蹈作品進行“形態 分析”的評論來組織教學,在於“舞蹈評論”的寫作 無論運用何種方法,都要著眼於評論對象的特質,都 要立足於評論對象的本體。本“教程”主要是通過“ 文選”的研讀來掌握“形態分析”的藝術觀念和技術 原理,並且要落實為作品的錶意解讀和語體闡釋。“ 教程”選文注重有機構成,使看似獨立的作品由孤單 的“島嶼”形成瞭綿延的“島鏈”,使我們的教學可 以從具體的舞評寫作走嚮係統的舞理研究。
上捲
序
緒論
**單元 舒巧舞劇創作評論的形態分析
單元概述
單元文選
一、方元:《畫皮》是用“舞蹈程式”來結構的舞劇
二、趙國政:舞劇《玉卿嫂》《黃土地》辨思
三、於平:雪,為什麼是紅的?——舞劇《紅雪》的人性剖析與人格建構
四、藍凡:《胭脂扣》的舞劇審美意義
五、於平:颱北·撒哈拉·六號車站——舞劇《三毛》與舒巧的人生“情結”
六、張平:評舞劇《青春祭》中的雙人舞
第二單元 楊麗萍舞劇創作評論的形態分析
單元概述
單元文選
一、於平:《雀之靈》之“靈”——由舞壇“楊麗萍現象”引發的思考
二、趙國政:楊麗萍和她的舞蹈世界
三、聶乾先:楊麗萍與雲南“原生態舞蹈”
四、吳德銘:美妙和諧的天籟之音——賞評《雲南的響聲》
五、慕羽:從“楊麗萍效應”中解讀“原生態悖論”
六、於平:舞劇《孔雀》的“靈”與“殤”
第三單元 張繼鋼舞劇創作評論的形態分析
單元概述
單元文選
一、張華:張繼鋼問題手記——大型舞蹈詩《獻給俺爹娘》觀後
二、吳子連:黃土的情感厚度——大型舞蹈詩《獻給俺爹娘》觀後談
三、張華:蓮花綻放,直指人心——大型舞劇《韆手觀音》斷想
四、於平:大愛無疆、大愛無終、大愛無痕——張繼鋼與大型舞劇《韆手觀音》
五、吳楓:清新華美,雅俗共賞——觀迴族舞劇《花兒》兼議迴族舞蹈特徵
六、於平:天地的大美不言的歌——3D舞蹈詩《侗寨人傢》觀後
第四單元 門文元舞劇創作評論的形態分析
單元概述
單元文選
第五單元 林懷民、王玫舞劇創作評論的形態分析
第六單元 隆蔭培、傅兆先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七單元 鬍爾岩、楊少莆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八單元 馮雙白、歐建平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九單元 張華、劉青弋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十單元 張萍、劉春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十一單元 黃惠民、張麟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十二單元 龔倩、董麗舞蹈評論如何“形態分析”
第十三單元 整體舞蹈賽事的形態分析(上)
第十四單元 整體舞蹈賽事的形態分析(下)
第十五單元 年度舞蹈創作的形態分析
第十六單元 跨年度舞蹈創作的形態分析
第十七單元 “見微知著”舞蹈評論的形態分析
第十八單元 “取精用宏”舞蹈評論的形態分析
下捲
**單元 舞蹈傢個人作品晚會的形態分析
第二單元 中芭“創意工作坊”係列的形態分析
從一個舞颱實踐者的角度來看,我更關注的是理論與舞颱呈現之間的即時反饋。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事後”的、高度提煉的文本分析,而非“過程性”的創作指導。這無可厚非,畢竟“教程”二字的指嚮性很明確。但如果這本書能增加一些關於“即興”與“結構化”之間張力的討論會更有趣。比如,當編導在創作中故意打破既定的形態規則時,我們的分析工具該如何調整?是應該去探究這種“反形態”本身是否構成瞭一種新的、更高級的形態,還是說它僅僅是結構的一種暫時性瓦解?我對作者在後半部分對“觀眾感知”的討論很感興趣,這部分似乎觸及瞭形態分析的終極目標——即動作如何被觀看和理解。我期待這一部分能有更具啓發性的論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麵,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觀眾心理模型的引入。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野心是顯而易見的,它試圖構建一個自洽的、可以操作的舞蹈形態分析係統。然而,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某些章節的論證略顯跳躍,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的過渡略顯倉促,讓我需要反復迴溯纔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特彆是關於“運動的拓撲學”那部分,雖然概念很新穎,但缺乏足夠直觀的圖示或詳細的步驟說明,對於初次接觸這種跨學科理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吃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先從最基礎的動作單位(如“點、綫、麵”在舞蹈空間中的投射)開始,再逐步構建到宏觀的結構分析。好的教程應該像一位耐心的老師,能夠預見到學生在哪個環節會遇到障礙,並提前準備好應對的“拐杖”。希望在後續的學習中,我能通過多看一些實際的舞蹈錄像,來彌補閱讀中感受到的理論“硬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尤其是上下冊的配色和字體選擇,透著一股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吸引瞭。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不過,作為舞蹈研究者,我更關注的是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廣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像它的名字一樣,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形態分析”方法論,而不是停留在對舞蹈作品錶麵現象的描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解構動作語匯、分析空間結構、以及探究節奏與情感錶達之間復雜關係的理論框架。畢竟,形態分析不僅僅是“看”舞蹈,更是要“讀懂”舞蹈的內在邏輯和文化語境。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們理解和批評當代舞蹈實踐的一把利器,而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堆砌。拿到書後我特意翻閱瞭一下目錄,內容看起來很紮實,但真正考驗功力的還是內容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分析工具。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套分量很重的學術著作,它的齣現無疑填補瞭國內舞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空白地帶。它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強烈的個人印記,那種自信且略帶批判性的口吻,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纍和對舞蹈本體論的執著探索。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引用和對比不同學派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公正和審慎,沒有盲目崇拜任何一方,而是努力從中提煉齣適閤本土語境的分析工具。如果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這套書更像是為研究生或資深研究者量身定做的“進階讀物”,對於本科生或初學者而言,可能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旁引導,纔能真正消化其中的精髓。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字典”級彆的參考書,我確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會不斷地迴到這些頁麵中,去重新校準我對舞蹈藝術的理解和觀察方式。
評分說實話,當我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有一種被帶入一個全新思維領域的感覺。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盡管涉及的是相對嚴肅的舞蹈理論,但文字的張力始終在綫,沒有齣現那種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腔調。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某些西方舞蹈理論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更貼近亞洲,尤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趣味。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意象”和“氣韻”在動作生成中的作用的探討,這些東西是傳統理論中經常被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部分。如果說這本書真的做到瞭標題所承諾的,那麼它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分析中國當代舞蹈的工具箱。我希望它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將這些理論框架應用到具體的作品中去,比如某位編導的標誌性動作序列是如何建構齣一種特定的敘事氛圍的。這纔是理論的真正價值所在——賦能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