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柳诗(附光盘柳青瑶琵琶改编作品集1)

寄柳诗(附光盘柳青瑶琵琶改编作品集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青瑶 编
图书标签:
  • 诗歌
  • 柳青
  • 瑶族琵琶
  • 音乐
  • 古典诗词
  • 艺术
  • 文化
  • 民族音乐
  • 光盘
  • 改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471581
商品编码:2970346455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寄柳诗(附光盘柳青瑶琵琶改编作品集1)
  • 作者:编者:柳青瑶
  • 定价:59.8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47158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00
  • 字数:398千字

内容提要

《寄柳诗(附光盘柳青瑶琵琶改编作品集1)》 是琵琶改编达人柳青瑶编著,是一本为琵琶爱好者和 琵琶专业者量身打造的琵琶改编曲集,全书包括完整 的演奏提示及技法标记,让弹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 加便捷、有效地完成曲目的演奏。
     本书包含二次元古风热门单曲、时下流行歌曲及 电影电视剧主题曲的琵琶改编曲谱,书中有演奏技法 的详细标记,并配有全部歌曲的音频伴奏,大家可以 在掌握了基本的琵琶演奏技法后,配合着伴奏一起练 习,提高弹奏的趣味性,让你轻松上手琵琶演奏。
     本书适合广大琵琶爱好者使用,也可以作为音乐 培训机构的琵琶练习教材使用。
    

目录

琵琶演奏符号说明
二字部
江湖
芊芊
琴师
蜀绣
七夕
离骚
狐言
绅士
千古
三字部
不老梦
红颜旧
牵丝戏
青花瓷
卷珠帘
锦鲤抄
菊花台
典狱司
燕归巢
生命树
相思引
四字部
腐草为萤
棠梨煎雪
红尘客栈
清明雨上
雨碎江南
动物世界
山有木兮
霜雪千年
其他字部
清明上河图
刚好遇见你
敢为天下先
可念不可说
贝加尔湖畔
天龙八部之宿敌
第三十八年夏至
十面埋伏VS权御天下


梨园遗梦:晚清琵琶演奏的艺术演变与文人情怀 作者: 萧竹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插图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民初(约1870年至1930年间)中国琵琶艺术在社会动荡与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复杂面貌与艺术轨迹。聚焦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本书力图超越传统的“流派纷争”叙事,转而探讨琵琶演奏技艺、曲目结构、审美趣味以及演奏者身份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络与乐器的境遇 晚清时期,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逐渐消退,新兴的商业文化与西学东渐的浪潮同时涌现。这种环境对以文人雅乐为基石的琵琶艺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首先梳理了这一时期琵琶在民间、戏曲场所和改良运动中的不同生存状态。我们考察了传统“武曲”与“文曲”的张力,以及在城市娱乐场所中,琵琶如何被赋予新的市场价值和表演形态。 特别关注了“说唱性”与“抒情性”的并存。在一些地方戏曲声腔(如昆曲、京剧的衰微与新兴)的渗透下,琵琶的演奏语汇如何被重塑?本书通过对存世的稀疏文献和口述历史片段的交叉比对,描绘了一幅琵琶演奏者在社会底层挣扎求存,同时又试图保持艺术尊严的群像图。 第二部分:技艺的精微与指法的探佚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晚清琵琶演奏技巧的细致考证。不同于20世纪中叶以来定型的“快速轮指”和“钢性拨弦”的审美倾向,晚清的演奏更强调“韵味”与“气息”。我们详细分析了当时流行的“揉吟”手法,其幅度、速度以及与指甲(或仿指)材质的关联。 轮指的演变: 探讨了早期轮指在处理复杂的装饰音群时,如何侧重于声音的连贯性而非绝对的清晰度,以及这种处理方式与“一拨多音”理论的内在联系。 琶音与扫弦的再认识: 通过对少数留存乐谱(如抄本或铅印的简易谱)的对比,揭示了当时扫弦(如“大扫”、“小扫”)在节奏组织中的灵活性,以及其作为戏剧性强弱对比手段的功能。 “指力”与“音色”: 晚清的理想音色往往是温润、内敛的,甚至带有“沙哑”的质感,这与当时对于“古朴”和“幽微”的审美偏好息息相关。本书尝试还原这种音色特点在乐器制作(如琴码、面板厚度)和演奏习惯上的体现。 第三部分:文人的叹息与改良的尝试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艺术的“体质”产生了深刻的忧虑。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一员,自然成为“改良”思潮的焦点。本书详细梳理了以郑某、黎某等为代表的音乐活动家们,试图将琵琶引入西式“合奏”体系的尝试。 记谱法的困境: 当传统工尺谱遇上五线谱的冲击,如何为琵琶找到一种既能承载传统丰富表现力,又便于现代教育推广的记谱方式?本书分析了早期简谱、工尺与五线谱混用的混乱局面,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对演奏规范形成的影响。 “合作”与“独立”: 改良运动试图将琵琶从伴奏乐器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演奏价值的独奏乐器。然而,这种脱离民间语境的“高雅化”尝试,在当时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效果和受众接受度如何?本书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 第四部分:曲目中的兴衰:从“十面埋伏”到“新曲”的萌芽 通过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流传的曲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琵琶艺术的审美取向。一方面,如《昭君出塞》《月儿高》等传统文曲依然是衡量演奏家修养的标尺,但其处理方式已趋向于更强烈的戏剧化。另一方面,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曲”开始出现,它们往往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旋律动机,用以描绘时局的变幻或个人的失落。 本书精选了数首具有代表性的、已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晚清小曲,通过文本分析和技法还原,让读者得以一窥彼时听众所熟悉的旋律片段,理解琵琶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文化成本与获得的艺术积淀。 总结: 《梨园遗梦》是一部致力于“回到现场”的音乐史著作。它不聚焦于某位巨擘的横空出世,而是描摹了整个艺术生态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重塑。通过对技法、审美、社会角色的多维考察,本书为理解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复杂演进,特别是琵琶这一古老乐器如何承载并反映一个旧时代终结和新时代开启的复杂心绪,提供了翔实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艺术的“变”与“不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主题立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探讨的命题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和持久的现实意义。它没有拘泥于某个狭窄的事件或短暂的情感,而是触及了一些关乎时间流逝、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面对变迁时内心坚守的主题。这些主题虽然根植于古典的语境,但它们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和精神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作者处理这些宏大命题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克制与深刻,不进行说教式的渲染,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场景来侧面展现主题的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的批判性或反思性不是浮在表面的口号,而是内化于故事的骨血之中,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去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领悟,这也是其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引发思考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我发现作者在叙事和抒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有些篇章的笔触极其细腻婉转,如同春日融雪般温柔,用词考究,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波动,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打断了那份微妙的意境。然而,在另一些部分,文字的力度和节奏感陡然增强,变得铿锵有力,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哲思的穿透力,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娓娓道来,其气势磅礴,足以撼动人心。这种在清丽与雄浑之间游走的语言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欲,丝毫没有陷入同质化的泥沼。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体会那种声调和韵律的转换,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舒适感。作者对于篇章的划分和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整个阅读流程宛如一次精心规划的旅程。开头部分往往以一种极富吸引力的钩子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设定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主体部分的展开,则不是一味的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回忆、哲思或是侧面描写,使得情节的推进节奏感张弛有度,避免了冗长和拖沓。更妙的是,收尾的处理,常常不是一个生硬的句号,而更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留白,留下足够空间让读者自行去回味和想象,让故事的余韵在脑海中久久不散。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投入感,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的视觉呈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内敛而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很特别,带着一种古朴的书卷气,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仿佛能让人闻到旧书页上特有的尘香。设计风格上,我感觉作者或者编者在版式布局上花了不少心思,留白的处理非常得当,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易读,又营造出一种疏朗、宁静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字体选择,那种带有宋体韵味的印刷字体,与书名那种古典的意境完美契合,读起来让人心神安定。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墨色浓淡适中,没有出现任何晕染或模糊的情况,即便是精细的排版细节也处理得十分到位。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在捧读之时,就自然而然地将心神沉浸于文字所构建的世界之中,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作品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信手拈来,那种融会贯通,绝非生搬硬套的表象堆砌,而是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表达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某个特定历史场景的描摹,还是对某种古典意象的引用,都显得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整体的叙事肌理之中,为作品增添了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这种深厚的功力,使得作品的内涵变得非常丰富,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意味。它不是停留在表面的风花雪月,而是试图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究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是远超预期的宝贵财富,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