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係建設,推進哲 學社會科學“走齣去”,姚樂野主編的《中國人文社 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沿用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06 —2010)》的體例、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等,以“十 二五”為考察時段,從論文、著作、期刊、**學術 交流以及學科五個方麵綜閤考察和評估我國人文社會 科學**學術影響力的狀況和水平,力求從多角度、 多層次展現“十二五”時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齣 去”的發展情況。
本書以數據為事實,可以為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部 門建立科學的科研管理體係提供宏觀視角.為哲學社 會科學機構的長遠定位和發展提供思路,為哲學社會 科學工作者樹立**學術視野明確學術方嚮提供參考 。
姚樂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評審組專傢,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情報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大學中國發展研究谘詢中心執行主任,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8項。在**外核心期刊發錶論文70餘篇,閤作齣版專著(含教材、譯著)12部。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7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綫
一 研究內容
二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綫
第二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論文**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 期刊論文年度分布
二 期刊論文語種分布
三 期刊論文來源期刊分布
四 期刊論文作者所在機構情況
五 期刊論文的閤作**/地區情況
六 期刊論文受國外基金資助情況
七 期刊論文被引情況
第三節 結論
第三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一 數據來源說明
二 數據檢索說明
第二節 2011—2014年BKCI-SSH收錄中**地著作的情況
一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年代分布
二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語種分布
三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學科領域分布
四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閤作**/地區分布
五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作者所在機構分布
六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被引用情況
第三節 結論
第四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一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界定
二 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
第二節 統計分析
一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概況
二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論文概況
三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論文被引分析
四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影響因子分析
五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施引文獻分析
第三節 結論
一 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 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發展態勢
第五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交流活動情況
第六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影響力
第七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總體評估
附錄 中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與WOS學科類彆對應錶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傳遞齣一種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氣息,讓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瞭我的必讀清單。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學術界發展趨勢的觀察者,我一直對“國際學術影響力”這個概念充滿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被定義、衡量和評估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顯然是在試圖解答這個問題,而且是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五年窗口期。我猜想,書中會細緻地梳理這五年間,中國學者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錶研究成果的情況,考察他們參與國際學術組織、獲得國際學術奬項的案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著作和講座等形式,將中國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不同學科的國際影響力進行區分和比較,比如,文學研究是否比哲學更容易獲得國際關注?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又有多大?這種細緻的分析,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人文社科各個領域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未來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嚮。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數據和分析,更在於它能夠引發我們對中國學術在世界舞颱上角色和定位的深度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本身就帶著一種權威感和探索性,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中國學術如何“走齣去”的思考。作為一個對人文社科領域發展趨勢充滿好奇的讀者,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五年間,中國的哲學、曆史、文學、社會科學等領域,是如何在國際學術界“發聲”的。我猜測,這本書會提供一套嚴謹的評估體係,來衡量和分析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的錶現。這可能包括對學術論文的發錶數量、質量、被引用率的詳細統計,對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的發言和組織情況的記錄,以及對中國學術著作被翻譯和在海外齣版情況的考察。更進一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有哪些中國學者或學術研究團隊,在某個特定領域獲得瞭國際認可?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成功地改變瞭國際學界對中國相關問題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它能提供數據和結論,更在於它能引發我們對中國人文社科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如何纔能更有效地提升我們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讓中國智慧為世界貢獻更多力量。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這本書的書名時,一股強大的學術研究的嚴謹感撲麵而來。作為一名對國傢軟實力發展和文化輸齣高度關注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解開中國人文社科在國際學術界“說瞭算”還是“聽得見”這一關鍵問題的鑰匙。我期待它能像一份科學的體檢報告,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在2011年至2015年這五年間的國際“健康狀況”進行全麵而客觀的評估。書中大概率會包含對學術成果的量化分析,例如,通過監測國際核心期刊論文的數量、引用次數、閤作研究的廣泛性以及國際學術會議的參與度等,來描繪齣一幅量化的圖景。但更吸引我的是,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數字的堆砌,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例如,哪些學術研究方嚮在中國學者手中煥發瞭新的生命力,並引起瞭國際學界的廣泛興趣?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追隨者還是引領者?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中國人文社科在國際舞颱上的真實水平,為未來的學術發展和國際傳播策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更好地提升中國在世界學術版圖上的話語權。
評分僅僅是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求知欲。對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一本結構清晰、論證嚴謹的學術著作,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在世界舞颱上五年來的演變軌跡。我設想,書中會首先建立一個清晰的評估框架,明確衡量“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各項指標,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論文發錶的國際化程度(如閤著、期刊選擇)、被國際學界廣泛引用的情況、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活躍度、引進和消化國際學術成果的能力,以及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扮演的角色(如主編、評審專傢等)。緊接著,書中應該會通過大量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來展現2011-2015年期間,中國在這些指標上的具體錶現。 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報告是否會揭示齣一些具有標誌性的學術事件或人物,它們在提升中國人文社科國際影響力方麵起到瞭關鍵作用。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對這些數據背後原因的深度剖析,例如,哪些學科的進步尤為顯著?哪些地區的學術研究錶現突齣?這種細緻的分析,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中國人文社科發展的整體態勢。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學術巨著。 作為一名對中國人文社科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很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關注著相關領域的發展。 想象一下,當我在書店看到它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必定會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解讀在2011年到2015年這個五年間,中國的哲學、文學、曆史、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是如何逐漸走嚮世界,並在國際學界占據一席之地的。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用紮實的統計數據、權威的研究方法,以及對具體案例的細緻分析,來描繪齣這一時期的發展圖景。 例如,它可能會通過分析論文的發錶數量、被引次數、國際學術會議的參與度、海外學者對中國研究的關注度等等指標,來量化中國人文社科的國際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數據的呈現,而是能夠深入剖析影響這些數據變化的原因,例如國傢層麵的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投入的增加、學者國際交流的頻率、以及中國自身社會變遷對學術研究的驅動作用等等。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和評估中國人文社科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窗口,也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