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齣版時間:2018-05-01 |
| 作者:郭齊勇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0806171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集中探討瞭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儒釋道三傢的人生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國哲學的特點、何謂國學等問題,對於文化自覺、文明比較與文明對話有著積極意義。 在廣泛參考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歸納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寜;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作者將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概括為七個方麵: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整體和諧與天人閤一,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德性修養與內在*,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知行閤一與簡易精神。這些歸納,揭示齣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它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曆史文化基礎。
郭齊勇,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湖北省文史館館員。2006年被評為***教學名師,2017年獲評世界儒學研究傑齣人物。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與副執行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校哲學教指委副主任,現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文化學概論》等。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風俗習慣,而要深入到其核心的精神特質。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宏大的視角,梳理瞭影響中國幾韆年的思想觀念、價值體係,以及由此産生的行為模式。他關於“知行閤一”的探討,讓我對中國哲學中的實踐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通過對古代哲學傢和政治傢的案例分析,展現瞭他們如何將思想付諸實踐,如何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相結閤。這種強調實踐、強調身體力行的精神,我認為是中國文化能夠穿越韆年,並依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中國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睏境,例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或者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這種客觀的呈現,反而讓書中的觀點更加令人信服。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度對話,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中國。
評分這本書我讀瞭大概有一半,總體來說,它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某些核心概念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古代思想,比如“道”、“仁”、“禮”等,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體驗巧妙地聯係起來。我特彆喜歡他關於“天人閤一”的解讀,書中並沒有流於錶麵地講誦“萬物皆備於我”,而是通過大量的古代文獻和生活實例,展現瞭中國人如何認識自然、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我們的審美情趣、行為方式乃至價值取嚮。書中對“中庸”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再是死闆的“不偏不倚”,而是理解為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在復雜情境中尋找最優解的智慧。而且,作者在論述中並沒有迴避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復雜性,比如儒傢與道傢思想的張力,或者不同時期思想的演變,這些都讓我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反觀自身,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評分這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作者不像許多學者那樣,將中國文化置於西方文明的參照係下進行比較,而是著力於發掘中國文化自身獨特的運行邏輯和內在價值。他提齣的“含蓄”和“內斂”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質,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在錶達情感和思想時,似乎總有一種“言外之意”,一種留白的美學,這本書就對此做瞭非常精彩的闡釋。作者通過分析古代詩詞、繪畫,甚至包括茶道、園林藝術等,展現瞭這種“含蓄”如何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得到體現,以及它如何成為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人際交往方式。書中對於“禮”的重新審視,也讓我理解瞭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規矩,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人的含蓄、內斂有瞭更深的體悟,也更能欣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東方智慧。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對中國曆史發展脈絡中,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的深層精神動力的挖掘。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像一位偵探,從浩如煙海的文獻和考古發現中,抽絲剝繭,勾勒齣一種內在的、持續性的精神力量。他對於“傢國情懷”的探討,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中國人在麵對外敵入侵時能夠形成如此強大的凝聚力,也解釋瞭為什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能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奮鬥目標。書中對“集體主義”的討論,我也覺得非常有啓發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性為壓抑個人,而是分析瞭它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作用。同時,他也審慎地討論瞭集體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這種辯證的態度讓我覺得論述更加客觀和嚴謹。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書,它幫助我跳齣日常生活的瑣碎,去理解我們這個民族為何是今天的樣子,以及支撐我們走過漫長曆史的那些精神火炬。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中國文化精神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展現瞭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和發展。作者對“創新”與“守成”之間張力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文化長久的生命力有瞭新的認識。他指齣,雖然我們常常強調“繼承傳統”,但在中國曆史的許多關鍵時刻,總有那些富有遠見的思想傢和實踐者,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這纔使得中國文化能夠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書中對“兼收並蓄”精神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大量例子,說明中國文化是如何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既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最終形成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形態。這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傳統”,並非是僵化的過去,而是一個不斷生長、不斷融閤的有機體。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産生瞭更強的信心,也更加理解瞭它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