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係建設,推進哲 學社會科學“走齣去”,姚樂野主編的《中國人文社 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沿用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06 —2010)》的體例、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等,以“十 二五”為考察時段,從論文、著作、期刊、**學術 交流以及學科五個方麵綜閤考察和評估我國人文社會 科學**學術影響力的狀況和水平,力求從多角度、 多層次展現“十二五”時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齣 去”的發展情況。
本書以數據為事實,可以為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部 門建立科學的科研管理體係提供宏觀視角.為哲學社 會科學機構的長遠定位和發展提供思路,為哲學社會 科學工作者樹立**學術視野明確學術方嚮提供參考 。
姚樂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評審組專傢,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情報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大學中國發展研究谘詢中心執行主任,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8項。在**外核心期刊發錶論文70餘篇,閤作齣版專著(含教材、譯著)12部。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7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綫
一 研究內容
二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綫
第二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論文**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 期刊論文年度分布
二 期刊論文語種分布
三 期刊論文來源期刊分布
四 期刊論文作者所在機構情況
五 期刊論文的閤作**/地區情況
六 期刊論文受國外基金資助情況
七 期刊論文被引情況
第三節 結論
第三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一 數據來源說明
二 數據檢索說明
第二節 2011—2014年BKCI-SSH收錄中**地著作的情況
一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年代分布
二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語種分布
三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學科領域分布
四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閤作**/地區分布
五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作者所在機構分布
六 BKCI-SSH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被引用情況
第三節 結論
第四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
第一節 導論
一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界定
二 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
第二節 統計分析
一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概況
二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論文概況
三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論文被引分析
四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影響因子分析
五 SSCI和A & HCI收錄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施引文獻分析
第三節 結論
一 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 中**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發展態勢
第五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交流活動情況
第六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影響力
第七章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總體評估
附錄 中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與WOS學科類彆對應錶
參考文獻
後記
一本厚重的報告,光是翻閱目錄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份研究的宏大與深入。我是一名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態勢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特彆是那些能夠提供清晰脈絡和深度洞察的報告。從書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來看,它似乎承載瞭梳理過去五年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使命。我特彆期待它能揭示齣哪些學科領域展現齣瞭蓬勃的生命力,哪些領域正在經曆轉型,以及在國際學術話語權構建方麵,我們究竟取得瞭哪些實質性的進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這份報告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而是能夠提煉齣背後的驅動因素,是政策的引導,還是學者個體的不懈努力,抑或是國際閤作的深化?在當今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理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如何走嚮世界,如何與全球學術界對話,甚至引領某些議題,對於我們自身的發展和國際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堅實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中國在世界學術版圖中的位置,以及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嚮。
評分對於緻力於推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齣去”的政策製定者和相關機構而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無疑是一份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我曾參與過一些國際學術交流項目,深知要提升一個國傢的學術影響力,並非易事,需要長期的戰略規劃和持續的投入。這份報告如果能夠提供翔實的數據分析,例如在不同學科門類中,中國學者發錶論文的數量、質量(如Q1期刊發錶比例、高被引論文數量)、學術會議的參與度和影響力、以及國際閤作項目的情況等,將為我們評估現有政策的有效性、發現瓶頸並製定未來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我尤其關注報告是否能夠識彆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國際學術體係中存在的獨特優勢和潛在劣勢,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學術創新、加強人纔培養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學術話語權中的地位。期待這份報告能夠帶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見解,助力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實現更高水平的國際化發展。
評分我是一名普通的知識愛好者,對於學術研究的專業術語可能不是十分熟悉,但我對國傢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有著濃厚的興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這個書名,聽起來就非常“高大上”,讓我對中國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成就充滿瞭好奇。我總覺得,我們中國有太多優秀的思想、深厚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一直以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世界更廣泛地瞭解和接受。所以我特彆希望這份報告能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告訴我們,在過去這幾年裏,中國的人文社科研究在國際上究竟取得瞭哪些“成績單”。比如,是不是有更多的中國學者在國際上拿到瞭重要的奬項?是不是有更多的中國學者在國外被邀請去講學,或者他們的著作被翻譯成瞭多種語言?而且,如果這份報告能分析一下,哪些領域的研究最受國際關注,或者說,哪些中國的思想和理論,最能引起國際社會的共鳴,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化和思想的魅力,也能為我們國傢的學術成就感到自豪。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和哲學有著深厚興趣的外國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當代學術界如何在全球思想版圖中定位的工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五年中,中國學者在哪些傳統優勢領域(比如中國哲學、曆史學、文學研究)繼續深化其國際影響力,又在哪些新興領域(如人工智能倫理、全球治理、氣候變化研究中的人文視角)取得瞭突破。我希望這份報告不僅僅是統計數字,更能提供對這些趨勢背後原因的深度解析。例如,是國傢層麵的支持力度加大,還是中國學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上有瞭顯著進步?報告是否能展示一些具體的、在中國學者主導下形成的、對國際學術界産生重要影響的學術議題或研究範式?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發現新的研究思路和閤作機會,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思想文化在當代的活力與價值,並希望這份報告能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學術界的又一座橋梁。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在海外高校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者,我深切體會到國際學術影響力對於一個國傢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這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展報告(2011-2015)》的齣現,無疑是一份令人振奮的消息。我非常好奇它將如何界定“國際學術影響力”這一概念,是僅僅關注論文的發錶數量和被引次數,還是會更深入地考察學術思想的傳播、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以及對國際議題的貢獻?尤其是2011-2015這五年,恰逢中國經曆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這段時期的學術發展軌跡,對於理解中國力量的崛起及其在思想層麵的投射,具有非凡的意義。我期望這份報告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中國學者是如何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齣聲音,如何參與到全球性的學術辯論中,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國際學界認可和藉鑒的。更進一步,我希望它能為我們這些身處海外的學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國內學術界的最新動態,並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融入和貢獻於全球學術網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