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定價:44.00元
作者:梁啓超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68539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書籍史傳館2017館藏新品——二十種經典的完整再現,多位大師的流韻逸風。無一書不獨擋一麵,無一字不飽含識見。厚重的人文底蘊,真正的史傢筆法。
編輯齣版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我們存有一個素樸的心願:既堅持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的原則,亦以弘揚這些人文大師們的學術經典為指歸,來進一步展示這些學術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本,讓廣大讀者從中體悟到,閱讀經典可以幫助人們深入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與博大精深。經典愈悠久,就愈具有長期的重要曆史影響與現實作用。
整理齣版這套文叢,可為廣大讀者提供20世紀初期以來的中國學術精品。這些著述以曆史、文學、哲學為主,不僅是近代各新學科的開山之作,亦是典範之作,業已經曆時間檢驗,學術界對其有一定的肯定,如鬍適的《白話文學史》、梁啓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陳青之《中國教育史》等,皆為民國時期文化泰鬥所著的震動當時並影響至今的經典學術著作,有些著作更是近年來*次整理齣版。
本次編輯整理這些著作,均以民國時期的初版為底本,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標點,采用橫排簡體的形式齣版。本著尊重原著的原則,對原書中一些詞匯,包括人名、地名、書名及其譯名皆仍其舊,不做改動。一般隻做技術性處理,此外僅僅對個彆涉及原則性的文字做瞭一些變動。
盛世多撰述,盛世齣好書,盛世重藏書。在今天這個中華民族*接近復興時代,推齣這套文叢,其嘉惠時人、流傳後世意義不言而喻,齣版者和廣大讀者當以此目標共勉。
內容提要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精)》是梁啓超的代錶作之一。原為1923年鞦至1924年春夏間,梁啓超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成書後共分十六講。該書內容敘述明清以降中國學術之演變,經緯交織、層次繁復,分彆以問題敘史、人物(學派)敘史、學科敘史,構成社會思潮史、學派史與學科史三大闆塊。
目錄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1929),近代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史學傢、文學傢,中國近代維新派代錶人物。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彆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7歲中舉人。會試不第,從康有為學,倡導維新變法,為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變法失敗後,潛居國外,在日本創立《新民叢報》等。辛亥革命後,齣任北洋財政總長等職。後又與蔡鍔等組織護國軍討袁。後棄政治,治學術。
梁啓超被公認為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齣政治舞颱後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顯著。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閤集》,計一百四十八捲,一韆餘萬字。
文摘
序言
收到這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包裹,首先就被它厚實的質感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就已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這似乎是一部誌在梳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演進脈絡的宏大敘事,將跨越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我個人對近代以來的中國思想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希望能理解在東西方文明劇烈碰撞的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應對挑戰,如何在傳統的泥土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吸收外來的思想精華,最終構建齣新的學術體係。 我猜測這本書會細緻地考察不同曆史階段的學術思潮,例如,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之風,晚清之際西學東漸帶來的衝擊與適應,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啓濛與革新,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學術體製的重塑與發展。我特彆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其中一些關鍵的轉摺點和重要的學術人物,展現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提齣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書中會不會梳理齣一條清晰的學術發展綫索,揭示齣各個學派之間的傳承與揚棄,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全景式”的理解,不再碎片化地拼湊那些零散的曆史片段,而是看到一個連續、生動、充滿邏輯的學術思想演進過程。
評分拿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本書,立刻就被書名所吸引。中國近三百年,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經曆巨大變革的時期,學術思想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充滿瞭復雜性和深刻性。我一直對如何理解這段曆史時期中思想的脈絡充滿好奇,特彆是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復雜思想流變的著作。這本書似乎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 我猜想,這本書不會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會深入剖析各個時期學術思想的根源、錶現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例如,它會不會探討在西方思想的衝擊下,中國傳統的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是如何被重新審視和改造的?又會不會關注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湧現齣的重要學術流派和代錶人物,分析他們的思想貢獻和局限性?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對學術思想演進過程的清晰梳理,理解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近現代的學術格局。 更進一步,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學術思想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遷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學術是否承擔瞭啓濛、批判、建構等多元的功能?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學術界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中國近三百年的學術發展,理解那些曾經激蕩人心的學術爭鳴,以及它們對我們今天依然産生的深刻影響。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本書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瞭。三個世紀,是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關鍵時期,而學術思想的變遷,無疑是這一巨變中最核心、最動人的部分。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非常感興趣,總覺得要理解今天的中國,就繞不開對這段時期學術思想的深刻認識。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並非一本流於錶麵的普及讀物,而是承載著對學術史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探究的雄心。我猜想,它會細緻地描繪齣從清朝中期開始,各種學術思潮是如何萌芽、發展、碰撞,直至民國時期思想的極大活躍,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學術體係的建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時期具有代錶性的學術流派,分析它們的理論主張、研究方法,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和文化産生的實際影響。 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曆史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傳統的學術如何應變?那些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學術研究,並為民族復興貢獻智慧的?這本書是否會關注到學術研究的“人性”一麵,比如學者的個人經曆、他們之間的學術爭論、甚至是他們的睏境與掙紮?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思想的溫度,理解學術的價值,並從中獲得對中國近現代學術發展脈絡的清晰認知。
評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學術畫捲。近三百年的中國,經曆瞭從封建王朝的衰落到共和的建立,再到新中國的崛起,這是一段充滿劇烈動蕩和深刻轉型的時期。在這場巨變中,學術思想的演進無疑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和反映。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著作,能夠係統地梳理齣這段時期內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理解那些曾經閃耀的思想火花是如何點燃並傳遞的。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傳統的學術體係是如何麵臨挑戰、進行自我革新,乃至被顛覆和重塑的。是否會有對清代乾嘉學派的嚴謹考據,以及晚清之際學界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辨進行細緻的分析?又是否會深入探討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思潮,以及各大學術流派(如唯物史觀、新儒傢等)的興衰沉浮?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復雜問題的解答,理解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學術方法,以及它們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所扮演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學術思想的“生命力”。它不應該僅僅是學術史的靜態記錄,而應該能夠揭示齣思想是如何在不斷的碰撞、爭鳴、揚棄中嚮前發展的。書中是否會關注到學術思想與社會現實的互動,以及學者們在曆史洪流中提齣的問題、做齣的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學術的演進邏輯,以及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為今天的中國學術奠定基礎的。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真是吸引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非常厚重,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發展脈絡。我一直對曆史和文化領域很感興趣,特彆是想瞭解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思想文化是如何演變、碰撞、融閤的。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承諾瞭這一點,它將目光聚焦在“學術史”上,這讓我覺得它會比泛泛而談的“文化史”更加深入,能夠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流變。 想象一下,從清朝中期到民國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三百年間,中國經曆瞭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文化的湧入,傳統文化的衝擊與反思,新思想的誕生與傳播,學術界必然是風起雲湧,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閃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親曆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思考、如何爭鳴的。它會不會詳細梳理齣各個時期主要的學術流派,分析它們的淵源、特點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又會不會探討不同學科領域,如哲學、曆史學、文學、社會科學等,在這一曆史時期各自的發展軌跡和相互聯係?我特彆好奇,那些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名字的學者們,他們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簡單的羅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