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部分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概述 章古希腊音乐 节音乐发展状况——史诗、颂歌和抒情诗、竞技比赛中的音乐和古希腊悲剧/音乐生活的变化和律学/伦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音乐理论——和谐学与伦理学、音体系 第二章古罗马音乐 节罗马帝国的音乐 第二节早期基督教音乐 第二部分中世纪音乐 概述 第三章中世纪前期的音乐 节 格雷高利圣咏——格雷高利圣咏的形成/格雷高利圣咏的仪式功能/格雷高利圣咏的旋律风格和调式体系 第二节 格雷高利圣咏的发展——奥尔加农/继叙咏和附加段/记谱法 第四章 中世纪盛期的音乐 节 宗教音乐——复调音乐的发展/孔杜克图斯/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 第二节 世俗音乐——骑士音乐或游吟诗人音乐/其他世俗音乐 第三部分“新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五章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 节 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法国的“新艺术”/纪尧姆·德·马肖 第二节 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弗朗切斯科·兰迪尼 第三节 勃艮第乐派——英国音乐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勃艮第乐派 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节 佛兰德乐派——佛兰德乐派的代作曲家:奥克冈/佛兰德乐派的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奥布雷赫特、伊萨克/佛兰德乐派的第三代作曲家:拉索、蒙特 第二节 16世纪的宗教音乐——新教音乐:宗教改革和德国的众赞歌、法国与瑞士的格律诗篇、英国的赞美歌与礼拜乐/天主教音乐:反改革与音乐、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威尼斯乐派,从维拉尔特到加布里埃利 第三节 16世纪的世俗声乐音乐——意大利的牧歌/法国和英国的世俗歌曲/德国和西班牙的世俗歌曲 第四节 器乐音乐——器乐音乐体裁/英国的维吉那琴音乐/管风琴音乐 第四部分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七章巴罗克时期的声乐音乐 节 意大利歌剧——歌剧的诞生和初创/威尼斯歌剧:蒙特威尔第、卡瓦里与切斯蒂/那不勒斯歌剧:A.斯卡拉蒂 第二节 法国、德国和英剧——法剧:吕利、拉莫/英剧:普赛尔/德剧:许茨 第三节 清唱剧 受难曲 康塔塔 第八章 巴罗克时期的器乐音乐 节 键盘音乐——管风琴音乐及其在德国的发展/法国的古钢琴音乐:库泊兰/巴罗克时期键盘音乐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 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巴罗克早期、中期的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柯雷利/巴罗克晚期的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塔蒂尼、维瓦尔迪 第三节 巴赫和亨德尔 第五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节 歌剧改革和喜歌剧的发展——正歌剧和歌剧改革:格鲁克/喜歌剧的发展: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德奥的歌唱剧 第二节 器乐音乐——器乐独奏音乐和室内乐:D.斯卡拉蒂、埃玛纽尔·巴赫/管弦乐合奏音乐:北德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维也纳交响曲乐派 第十章古典主义盛期的音乐 节海顿 第二节莫扎特 第三节贝多芬 第六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十一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征/乐器和器乐音乐体裁/声乐音乐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 节 19世纪上半叶德、奥音乐——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 第二节 19世纪下半叶和两个世纪之交的德、奥音乐——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沃尔夫/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 …… 第七部分20世纪音乐
内容介绍:
《西方音乐史简编》包含七个部分共十七章。具体内容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新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等。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手感温润,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内容侧重于理论和历史梳理,但从排版设计上来看,编辑显然花费了不少心思去优化阅读体验。 尤其欣赏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时间轴,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不同时期的调式转换时,一个简洁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它让原本抽象的音乐结构具象化、可视化了。我发现自己习惯性地在那些关键的对比图旁边做上标记,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记忆锚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令人愉悦的阅读物品,让人愿意主动拿起它,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期待着能陪伴我度过一段充实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旅程。
评分我费了很大劲才淘到这本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的教材,主要就是想系统地补一补乐理知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乐理书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符号,让人看了就想打退堂鼓;要么就是为了追求“易懂”而牺牲了严谨性。这本书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对音程、和弦的讲解清晰而富有条理,特别是关于功能和声的阐述,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提供恰到好处的比喻和图示。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色彩”的描述,而不是单纯的“规则”。比如,书中在讲解七和弦的构成与解决时,不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听起来会舒服或紧张”。这种从“技法”上升到“审美”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我不再是机械地背诵规则,而是开始尝试在钢琴上弹奏出这些和弦的细微差别,去感受那种微妙的情感张力。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和声世界的门,让我对未来的作曲或编曲学习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音乐的骨架。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西方音乐体系认知的工具书。这本书在“简编”二字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追求包罗万象的详尽,而是精准地抓住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进行提炼和概括。这对于时间有限的在职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细节考据中迷失方向,而是始终将你锚定在主线上。 最实用的一点是,它对于音乐术语的解释,往往采取了对照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解释“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区别时,它会立刻引用几个标志性的范例,让读者通过实际的听觉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此外,书中对于不同乐器组的音色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演变,也有独到的见解。了解了管弦乐法是如何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解放的,再听后来的交响乐,那种对配器层次的敏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效率”和“精准”,它帮你快速构建起一个稳定且结构良好的知识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更偏向于购买那种能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类书籍,而这本关于西方音乐史的简编,在叙事上的功力确实值得称赞。它没有那种标准教科书的刻板和滞重感,反而更像是请了一位饱学之士在壁炉边,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作者在描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精妙构造时,那种对音乐织体复杂性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读起来让人仿佛能“听”到那层层叠叠、精雕细琢的声响结构。 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的梳理,处理得非常细腻。比如,它如何追溯格里高利圣咏对早期复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教堂中被“变异”和发展。这种宏观的视野,避免了将音乐史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它强调的是一种“连续的流动性”,让你明白今天的音乐是如何从昨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读完关于印象派乐章的介绍后,我立刻回去重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那种被光影笼罩、模糊边界的听感,一下子就与书中的文字对上了号,这种“学以致用”的阅读快感,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古典音乐入门读物,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本是个对古典音乐只停留在“听听热闹”阶段的人,对于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冗长的历史脉络总是感到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极其巧妙,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晦涩的理论,而是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向导,缓缓地将我引入到西方音乐那宏大而迷人的殿堂之中。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梳理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变时,不仅仅是罗列作曲家的名字和作品编号,而是非常注重将音乐风格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它对海顿和莫扎特时期奏鸣曲式的分析,不是生硬地套用“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框架,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结构如何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对清晰、平衡和理性逻辑的追求。读到贝多芬那部分时,作者笔下的挣扎与突破感跃然纸上,让人真切体会到,音乐是如何从宫廷的精致娱乐,一步步转变为表达个人强烈情感的“英雄史诗”。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上的巨匠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