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探寻黄河文明

发现之旅--探寻黄河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雪梅 著
图书标签:
  • 黄河文明
  • 历史
  • 文化
  • 探险
  • 地理
  • 中国历史
  • 纪录片
  • 自然
  • 人文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18623
商品编码:297069104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发现之旅--探寻黄河文明

定价:45.00元

售价:31.5元,便宜13.5元,折扣70

作者:李雪梅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06018623

字数:238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曾经辉煌的文明被岁月风尘涤荡得支离破碎,而破土而出的古代器物,却成为人们破译失落文明的珍贵线索。那些见证了先人们喜怒哀愁的彩绘陶片、鼎彝刀剑、琳琅玉佩等,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文明碎片,被考古学家耐心地挖掘、拼合、复原,人们也由此得以窥视古文明的原貌。

内容提要

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演奏了中华两河文明的交响曲。本书以黄河为经,以时间为纬,展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基本面貌。在史前文明中,青海喇家树惨烈的洪水灾难,将人类童年时期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助展现无遗。进入少年阶段的夏商周,历时5年的断代工程为中华早期文明重新填写了一份 “履历表”。盗墓者遗漏的地下瑰宝——腾州前掌大商墓, 300年前的百科全书——甲骨文,使这一时期所特有的诡秘与个性张扬得以充分暴露。在青春勃发的大汉帝国,令人震惊的洛庄汉墓,堪与秦兵马俑媲美的汉阳陵,大保当汉墓中色彩鲜艳的画像砖,又让人耳濡目染两汉时代震撼人心的威严与节律。这之后还有沉稳大气而又多姿多彩的唐宋明清。从黄土高原上的盛唐遗韵,到中原故地上的文宋华彩,以及我们触手可及的明清胜迹,已将黄土高原文明的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本书就是这样一部让人身临其境的“考古文化之旅”,它将展现形象生动、同时也*生命力的东方历史长卷。本丛书将秉承其一贯的宗旨,以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不可或缺的地图及富有创意的绘画,为读者感受神奇并*厚度的时光之旅提供便利。相信,探寻文明兴衰的发现之旅,在给人以大气磅礴的精神体验的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所享有的文明的珍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黄河:文明的摇篮与母亲的血脉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蜿蜒数千年,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孕育了璀璨文明的母亲河。从遥远的洪荒时代,到今日的现代化进程,黄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着沿岸的土地,承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与辉煌。 第一章:溯源——文明的萌芽与初啼 在遥远的史前时期,黄河流域便是人类活动的沃土。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为早期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期智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活动的痕迹,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更是标志着这里文明的真正曙光。 仰韶文化:彩陶的辉煌 仰韶文化,大约兴盛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于世。这些色彩斑斓、图案生动的陶器,不仅是当时人们生活用品的体现,更是他们丰富想象力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在半坡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房屋的遗迹,了解早期氏族聚落的生活方式;在庙底沟遗址,则能窥见社会分工的初步形成。仰韶文化所展现的,是中华文明最初的萌芽,是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龙山文化:黑陶的神秘 紧随仰韶文化之后,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其独特的灰陶和黑陶惊艳了考古学界。龙山文化的陶器更加精致,造型多样,尤其是薄如蛋壳的黑陶,其制作工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更重要的是,龙山文化展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例如大型建筑、城墙的出现,以及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差异,都暗示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早期国家的雏形。它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早期传说与神话:伏羲、女娲与黄帝 在这些考古发现之外,黄河流域还流传着无数古老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和生命诞生的哲学思考;伏羲画八卦、造文字,则寄托了对文明肇始的敬仰。而“三皇五帝”中的黄帝,更是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些传说虽非史实,却凝聚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为理解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二章:奠基——早期王朝的兴衰与制度的建立 随着文明的发展,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夏、商、周三个重要的早期王朝。它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文化、思想、科技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后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 夏朝:第一个王朝的探索 虽然关于夏朝的直接文字证据尚显不足,但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了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轮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形成。玉器、青铜器的使用,以及历法的初步建立,都展现了夏朝文明的进步。 商朝:青铜时代的辉煌与甲骨的智慧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更是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最珍贵的史料。商代的青铜器更是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其铸造技术之精湛,纹饰之繁缛,造型之奇特,无不令人惊叹,成为商代文明最耀眼的标志。从祭祀用的司母戊鼎,到生活用的各式礼器,青铜器承载着商人的信仰和权力。 周朝:礼乐制度与思想的繁荣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尤其是西周时期,以其完善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而著称。礼乐制度的建立,对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周公制礼作乐,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规范,更是对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体系的构建。东周时期,虽然王室衰微,但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传承——文化基因的流传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黄河文明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如同奔腾的河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基因库,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农耕文明的根基 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玉米、小米、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灌溉技术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塑造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性格,也孕育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天下黄河”的家国情怀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一句简单的俗语,却道出了黄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母亲河”的称谓,不仅仅是对其养育之恩的感激,更是源于一种深沉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黄河的波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次涨落,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这种“家国情怀”,是黄河文明赋予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黄河的治理,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从大禹治水,疏导洪流,到历朝历代的不断抗争,黄河的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然而,正是这种与自然灾害的顽强抗争,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每一次的磨难,都让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团结。 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黄河流域地处中国腹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它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自身,形成了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使得黄河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第四章:创新——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响 今日的黄河流域,依然是中国的经济重镇和文化高地。古老的文明并未被遗忘,而是以新的形式焕发着生命力。 现代化的浪潮与黄河的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黄河流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沿岸的城市日新月异,经济蓬勃发展。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是当代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越来越多的古迹遗址被保护起来,成为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博物馆、纪念馆的建立,让黄河文明的辉煌得以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河沿岸的民俗、曲艺、手工艺等,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黄河精神的时代价值 黄河精神,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崇尚创新,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在面对挑战时,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海纳百川,和谐共处。 黄河,这条古老而年轻的河流,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寻黄河文明,就是在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是在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它是一部写不尽的史诗,是一曲唱不完的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神秘的古代文明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黄河文明深处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的视角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我沉醉于书中对古代神话传说与现实考古发现相结合的描写,那些流传千古的传说,在作者的解读下,似乎找到了现实的根基,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书中关于早期宗教祭祀、天文历法、以及艺术创作的描写,都展现了黄河文明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高度发达。我被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精美绝伦的壁画、以及充满哲学意味的文字所深深吸引,它们都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发展壮大,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目的地是那孕育了无数传奇的黄河文明。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将我带入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历史场景。我被书中对古代科技成就的详细介绍所震撼,从精密的灌溉系统到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再到先进的冶炼技术,都让我对先人的智慧和能力充满了敬佩。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明特点的细致区分,也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论述,它让我认识到,黄河文明的形成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周边地区乃至更遥远文明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结果。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这份宝贵遗产,并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黄河两岸的风光在我脑海中一一呈现,从古老的传说到真实的考古证据,作者将这一切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详细解读,例如那些精美的陶器、神秘的青铜器,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的生动写照。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物质遗存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的叙述,更是让我心潮澎湃,那些在沉睡数千年的地下挖掘出的文明碎片,在作者的妙笔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我曾以为自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已经足够,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充满活力的黄河文明。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将黄河文明的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就在眼前。我被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的综合运用,勾勒出了黄河下游、中游、上游各个区域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国家形成和文明形态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何黄河文明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些关于政治权力、社会等级、以及人们精神追求的描述,都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早期思想、哲学萌芽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早期思考,这些思想的火花,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一种文明精神的深度挖掘和解读。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历史的认知,原来我们熟知的黄河,不仅仅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秘密和未解之谜的巨大宝藏。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穿梭回遥远的史前时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早期人类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一点点地摸索出农耕、制陶、冶金等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那些深埋在地下的遗址,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考古发现,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我能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渴望,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灵魂重新唤醒。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黄河文明起源的几种不同学说的探讨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线,而是充满了分支和可能性,每一个观点都充满了智慧和洞察,让人不禁跟着作者一同陷入沉思,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去寻找那最接近真实的答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叹为观止,它不只是关于黄河,更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些宏大命题的探索,每一次翻开,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