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区域文化经济论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陈凯史红亮作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4142839
字数:29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区域文化经济论》对区域文化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文化经济兴起的背景;区域文化市场的内涵;区域文化市场兴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区域文化产品的属性;区域文化产品的供需弹性与差异化;区域文化市场国际化的态势;国内区域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如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的开发与产业化现状与趋势;区域文化产业链的横纵向一体化融合与集聚;区域文化产业投入在的渠道与模式及其价值创造的原理;本书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需求和供给、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产业链、文化投资的研究,是作为区域文化经济研究的一个背景性、基础性的研究来进行。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凯,男,1961年10月生,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区域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毕业,2000年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02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留学,2004年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为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讲区域经济学等课程20年次,发表论文88篇,出版流域治理产权分析与经济评价、农户经济、区域经济比较、清洁能源发展研究、都市农业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专著17部,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9项,获省部一等级一项、二等奖两项。史红亮(1982—),男,山西浑源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云南大学软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8年获上海市委宣传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部级二等奖,2013年获云南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08—2013年期间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滇中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等4项,参与课题《景洪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等课题15项,出版专著《中国钢铁行业能源效率研究》、《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2部,主编参编《清洁能源发展研究》、《区域经济比较》等书7部。熟悉Spss,Eview,Deap,Frontier,Ems,LEAP,Gauss,WinRATS计量软件和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分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内容让我惊喜不已。我一直认为,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应该枯燥乏味,而《区域文化经济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故事性的方式,将复杂的区域文化经济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连接。书中关于“情感经济学”的章节,让我对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地方如何利用独特的文化情感,如乡愁、归属感、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气质,来吸引消费者,构建品牌忠诚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文化地标”的案例深深吸引,例如某个小镇如何通过挖掘和保护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工艺,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不仅关注了经济效益,更强调了这些文化地标如何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情感价值相结合的分析角度,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多元。它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精神,以及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和经济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区域文化经济论》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书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和地方性文化的抵抗与融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特色是如何面临挑战,但同时也指出了如何通过创新和本土化,使得这些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文化资本”的讨论,作者阐述了如何将地域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可运营的资本,并从中创造经济价值。通过书中丰富的案例,我看到了一些地区如何成功地将自己的历史遗迹、艺术传统、甚至是对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转化为吸引投资、促进就业、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动力。书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尤为细致,从独立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到创意设计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再到数字媒体的文化传播,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了不少前沿的思考。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力量远不止于精神层面,更是能够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我一直对地方特色和文化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充满好奇,因此对《区域文化经济论》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发展。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化元素背后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现代经济体系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符号的经济学”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化符号,如地域性的美食、特色的民俗活动、甚至是独特的语言方言,是如何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成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比如,书中对某个山区县如何依托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并成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只是“面子”上的点缀,而是可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里子”。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也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消费心理、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分析更加全面和客观。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强调了“地方性”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独特性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地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区域文化经济论》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鲜活的案例研究相得益彰。作者在探讨区域文化经济的形成机制时,引用的理论框架十分严谨,既有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也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分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然而,理论的魅力终究需要现实的土壤来滋养,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选取了中国不同区域的典型案例,从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到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再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整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喜欢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转型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期的阵痛与挑战,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遗址、朴实的工人文化,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书中关于如何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旅游资源、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就业、如何构建社区文化认同感,都给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阅读这些案例,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感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脉搏,体验不同地域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有机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整本书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禁想要翻开一探究竟。当真正进入书中的世界,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区域文化经济”的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经济脉络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章节所打动,作者不仅讲述了那里如诗如画的风景,更深入剖析了温婉的吴侬软语、精巧的手工艺品、以及那些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并最终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那种对于地方文化基因的挖掘和阐释,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韵味。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仿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文化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对现象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从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型,到特色节庆活动的商业化运作,再到文化IP的开发与推广,作者都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经济发展视为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始终强调“人”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文化情感在连接消费者与产品、地方与市场之间的关键桥梁作用。读完这一部分,我不仅对江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文化经济的运作模式有了全新的认知,感觉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