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行业民俗志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303096718
字数:285000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840003)的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出版。项目合作单位:法国远东学院(EFEO)。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新媒介文化”的探索。在过去,我们谈论民俗,总是会想到村落里的故事会、节庆活动,那些承载着历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的世界里,很多“民俗”的产生和传播,已经转移到了线上。这本书的名字《数字行业民俗志》,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数字行业”这个相对理性、务实的领域,挖掘出“民俗”的特质的。这里的“民俗”是指什么?是那些在开发者社区中流传的关于BUG的“都市传说”?是那些在产品经理之间心照不宣的“产品经理语录”?还是那些在营销人员之间互相借鉴的“营销套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字民俗”的生成机制的解释,例如,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社群中形成、传播,又如何演变和消失的。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一些对数字伦理和数字社会学的思考,例如,这些“数字民俗”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着我们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例如从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解读,那将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读物。
评分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读这本书的动机,与其说是好奇,不如说是一种“寻找共鸣”的渴望。我们每天都在跟各种各样的数据、算法、产品打交道,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执行任务,却很少去思考这些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希望《数字行业民俗志》能帮助我梳理这些模糊的“感觉”,将那些藏匿在日常工作中的“潜规则”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具象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数字行业民俗”的,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是那些不成文的规定?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复制粘贴而形成的“模板”?还是那些关于“大神”、“大佬”、“写代码的都内向”之类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民俗”。比如,当一个新人进入公司,他需要多久才能“入乡随俗”?当一个项目遇到困难,团队成员会采用什么样的“仪式”来寻求解决?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往往是影响团队效率和氛围的关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数字身份”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在高度竞争的数字行业中,人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数字人设”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访谈,或者对行业内一些资深人士的观察,那将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但从未找到合适词汇来形容的现象。《数字行业民俗志》听起来像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形成新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的记录。我个人对那些在工作场所中,尤其是高科技行业里,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团队内部的默契、甚至是某些特定群体的“黑话”特别感兴趣。想象一下,一个新加入团队的员工,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会那些只有“圈内人”才懂的沟通方式?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是如何在无数次的项目迭代中,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预判”体系?这些都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轻松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去揭示这些“数字民俗”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个人和团队产生的影响。也许书中会讨论到,在高度竞争和信息爆炸的数字行业,人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民俗”来建立认同感、降低沟通成本,甚至是寻求一种归属感。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工作之下的、更加人性化的、甚至带有一丝“烟火气”的数字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复古的、带有神秘感的插画风格,让我在拿到手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那些在数字世界里悄悄流传的“潜规则”、“都市传说”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方式非常感兴趣。想象一下,在虚拟社区里,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梗,或者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专属黑话,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这本书的名字《数字行业民俗志》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只存在于数字空间中的“民俗”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角落,比如程序员之间的俚语,游戏玩家社群的仪式,甚至是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那些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符号和行为。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是能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解读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根源,甚至是它们在数字时代的新演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配以详实的田野调查(即使是虚拟的),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使用数字产品、参与数字互动时的行为模式,发现我们自己可能也身处在某种“民俗”之中,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和观念。我一直对“民俗”的定义非常感兴趣,它不仅仅是陈旧的传统,更是一种集体智慧的沉淀,一种文化认同的载体。《数字行业民俗志》这个名字,则将这种古老的文化现象置于了一个全新的语境之下——数字行业。我非常好奇,在那些高度依赖技术和数据驱动的行业里,什么样的“民俗”会产生?是那些在代码编写过程中出现的、只有开发者才能理解的“梗”?是那些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约定俗成的“最佳实践”?还是那些在市场推广中,被反复验证和传承的“传播技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细致的民族志研究者一样,深入到数字行业的各个角落,去观察、去记录、去解读那些在数字世界中悄然形成的“规矩”和“习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数字民俗”是如何影响行业发展、技术创新,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数字生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变迁,那将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