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代北京餐饮史话
:25.00元
售价:17.5元,便宜7.5元,折扣70
作者:柯小卫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801708403
字数:86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小吃见证了北京时代变迁,“开国**宴”与北京餐饮的新生,“”期间北京餐馆的凋零,传统佳肴、外邦菜、洋快餐共生共荣。
本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柯小卫,1957年9月生,汉族。曾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长篇人物传记《陈鹤琴传》,纪实文学《梅州大侠廖安祥》、《晚年陈立夫》、《孤岛往事》、《松林中新生的学校》、《我的父亲柯在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全国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餐饮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生动记录。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北京餐饮格局的梳理所吸引。比如,书中对20世纪初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餐饮特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权贵阶层如何影响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宫廷御膳的影响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官府菜的兴盛。接着,作者又巧妙地衔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集体食堂的出现,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个体餐饮的萌芽,这些都像是一幅幅时代变迁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于一些曾经具有代表性的餐厅的兴衰史的描绘,它们的起起落落,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与失败,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甚至是政治风向的微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从餐饮这个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观的社会变迁。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老北京人,一边品尝着各色美食,一边听他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有欢乐,有辛酸,有变迁,有传承,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让我沉浸式的北京胡同游!我一直对老北京的美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描绘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书里对那些消失的老字号,比如过去王府井大街上那个常常排着长队的“老家酒楼”的描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那里吃烤鸭的场景,那时候的烤鸭皮脆肉嫩,配上那自家制的甜面酱,简直是人间美味。书里还提到了不少已经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小吃摊,比如那些藏在后海边上的炸蝎子、炸蚂蚱,虽然听起来有点“黑暗”,但作者的文字却带着一种烟火气,让你仿佛能闻到油锅里食物的香气,感受到人们围在摊前热闹的氛围。尤其是对那些街头巷尾的饽饽铺的描写,书里细致地描述了各种点心的制作过程和独特风味,比如玫瑰饼、驴打滚,还有那些精致的宫廷点心,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仅是介绍了食物本身,更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生活变迁和人文风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味蕾记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怀念。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于介绍菜谱或者某个时期餐饮概况的书,但没想到它的内容如此丰富和多元。书中对于北京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餐饮上的独特选择和习惯的描绘,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书中对过去旗人家庭的饮食特点的描述,那种精致而讲究的烹饪方式,以及一些失传的宫廷菜肴,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消失的贵族生活方式的缩影。再比如,对于当时普通市民家庭的饮食,书里描写了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家常菜,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让人动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另类”的食物,比如书中对过去市场上一些地方特色小吃的介绍,它们承载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印记,也反映了北京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特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人”,关于这座城市里不同生命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与食物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深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满意的一部。作者在内容上的考据非常扎实,但又不像一般的学术论文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枯燥的历史事实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餐饮故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民国时期北京餐饮业的详细描写。它不仅仅是罗列出了一些当时的餐馆,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南北餐饮文化的交融,以及外国美食对北京饮食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西餐厅,它们是如何在北京落地生根,又如何被北京人所接受和改良的。此外,对于一些代表性菜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追溯,也让我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一直对北京烤鸭的起源有所疑问,这本书里对不同时期烤鸭制作工艺的演变,以及各家老字号的特色,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对这道国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故事的烹饪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个鲜活的故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特别了!不同于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质朴而又生动的魅力,读起来非常过瘾。就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饕,带着你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用他那饱含情感的笔触,为你细细道来每一道菜,每一个餐厅背后的故事。比如,他对一家老式饺子馆的描写,不是简单地列出馅料和做法,而是会告诉你,那家馆子老板娘的手有多巧,饺子皮有多薄,那种一口下去,鲜美的汤汁在嘴里爆开的感觉,仿佛我真的就坐在那里,品尝着那份地道的味道。书中对不同时期北京人饮食习惯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从过去逢年过节才会吃到的“炸酱面”,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融合菜系,这些变迁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情味。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饭菜香,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史料,不如说是一本情书,写给北京,写给北京的美食,写给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