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旅--探尋黃河文明

發現之旅--探尋黃河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雪梅 著
圖書標籤:
  • 黃河文明
  • 曆史
  • 文化
  • 探險
  • 地理
  • 中國曆史
  • 紀錄片
  • 自然
  • 人文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18623
商品編碼:2970691041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發現之旅--探尋黃河文明

定價:45.00元

售價:31.5元,便宜13.5元,摺扣70

作者:李雪梅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06018623

字數:238000

頁碼:2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曾經輝煌的文明被歲月風塵滌蕩得支離破碎,而破土而齣的古代器物,卻成為人們破譯失落文明的珍貴綫索。那些見證瞭先人們喜怒哀愁的彩繪陶片、鼎彝刀劍、琳琅玉佩等,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文明碎片,被考古學傢耐心地挖掘、拼閤、復原,人們也由此得以窺視古文明的原貌。

內容提要

河流是締造文明的血脈。橫亙在東方大地上的黃河、長江,演奏瞭中華兩河文明的交響麯。本書以黃河為經,以時間為緯,展示齣黃河流域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基本麵貌。在史前文明中,青海喇傢樹慘烈的洪水災難,將人類童年時期麵對自然災害的無助展現無遺。進入少年階段的夏商周,曆時5年的斷代工程為中華早期文明重新填寫瞭一份 “履曆錶”。盜墓者遺漏的地下瑰寶——騰州前掌大商墓, 300年前的百科全書——甲骨文,使這一時期所特有的詭秘與個性張揚得以充分暴露。在青春勃發的大漢帝國,令人震驚的洛莊漢墓,堪與秦兵馬俑媲美的漢陽陵,大保當漢墓中色彩鮮艷的畫像磚,又讓人耳濡目染兩漢時代震撼人心的威嚴與節律。這之後還有沉穩大氣而又多姿多彩的唐宋明清。從黃土高原上的盛唐遺韻,到中原故地上的文宋華彩,以及我們觸手可及的明清勝跡,已將黃土高原文明的質樸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本書就是這樣一部讓人身臨其境的“考古文化之旅”,它將展現形象生動、同時也*生命力的東方曆史長捲。本叢書將秉承其一貫的宗旨,以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不可或缺的地圖及富有創意的繪畫,為讀者感受神奇並*厚度的時光之旅提供便利。相信,探尋文明興衰的發現之旅,在給人以大氣磅礴的精神體驗的同時,也會有助於我們對現在所享有的文明的珍視,以及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黃河:文明的搖籃與母親的血脈 黃河,這條奔騰不息的巨龍,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蜿蜒數韆年,它不僅僅是一條河流,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孕育瞭璀璨文明的母親河。從遙遠的洪荒時代,到今日的現代化進程,黃河以其博大的胸懷,滋養著沿岸的土地,承載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夢想與輝煌。 第一章:溯源——文明的萌芽與初啼 在遙遠的史前時期,黃河流域便是人類活動的沃土。這裏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為早期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早期智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他們活動的痕跡,而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更是標誌著這裏文明的真正曙光。 仰韶文化:彩陶的輝煌 仰韶文化,大約興盛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其精美的彩陶聞名於世。這些色彩斑斕、圖案生動的陶器,不僅是當時人們生活用品的體現,更是他們豐富想象力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在半坡遺址,我們可以看到房屋的遺跡,瞭解早期氏族聚落的生活方式;在廟底溝遺址,則能窺見社會分工的初步形成。仰韶文化所展現的,是中華文明最初的萌芽,是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 龍山文化:黑陶的神秘 緊隨仰韶文化之後,龍山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其獨特的灰陶和黑陶驚艷瞭考古學界。龍山文化的陶器更加精緻,造型多樣,尤其是薄如蛋殼的黑陶,其製作工藝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更重要的是,龍山文化展現瞭更為復雜的社會結構,例如大型建築、城牆的齣現,以及墓葬中隨葬品的多寡差異,都暗示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和早期國傢的雛形。它標誌著中華文明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夏朝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早期傳說與神話:伏羲、女媧與黃帝 在這些考古發現之外,黃河流域還流傳著無數古老的神話傳說。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的故事,展現瞭古人對宇宙起源和生命誕生的哲學思考;伏羲畫八卦、造文字,則寄托瞭對文明肇始的敬仰。而“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更是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些傳說雖非史實,卻凝聚瞭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念,為理解黃河文明的精神內核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第二章:奠基——早期王朝的興衰與製度的建立 隨著文明的發展,黃河流域先後齣現瞭夏、商、周三個重要的早期王朝。它們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得瞭顯著成就,更在文化、思想、科技等領域留下瞭寶貴的遺産,為後世奠定瞭中華文明的基本格局。 夏朝:第一個王朝的探索 雖然關於夏朝的直接文字證據尚顯不足,但二裏頭遺址等考古發現,為我們描繪瞭這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的輪廓。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從原始社會嚮階級社會的轉變,標誌著早期國傢形態的初步形成。玉器、青銅器的使用,以及曆法的初步建立,都展現瞭夏朝文明的進步。 商朝:青銅時代的輝煌與甲骨的智慧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殷墟齣土的大量甲骨文,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更是研究商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麵最珍貴的史料。商代的青銅器更是達到瞭世界級的水平,其鑄造技術之精湛,紋飾之繁縟,造型之奇特,無不令人驚嘆,成為商代文明最耀眼的標誌。從祭祀用的司母戊鼎,到生活用的各式禮器,青銅器承載著商人的信仰和權力。 周朝:禮樂製度與思想的繁榮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尤其是西周時期,以其完善的宗法製、分封製和禮樂製度而著稱。禮樂製度的建立,對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瞭後世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周公製禮作樂,不僅是對政治製度的規範,更是對中華民族道德倫理體係的構建。東周時期,雖然王室衰微,但諸侯爭霸,百傢爭鳴,思想文化空前繁榮,湧現齣瞭孔子、老子、墨子等偉大的思想傢,他們創立的學說,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都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三章:傳承——文化基因的流傳與民族精神的塑造 黃河文明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如同奔騰的河水,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流淌,不斷融閤,不斷創新。它如同一個巨大的文化基因庫,將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觀念,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農耕文明的根基 黃河流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玉米、小米、小麥等重要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及灌溉技術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日齣而作,日落而息”,農耕生活塑造瞭中國人勤勞、樸實的性格,也孕育瞭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 “天下黃河”的傢國情懷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一句簡單的俗語,卻道齣瞭黃河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母親河”的稱謂,不僅僅是對其養育之恩的感激,更是源於一種深沉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黃河的波濤,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它的每一次漲落,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這種“傢國情懷”,是黃河文明賦予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黃河的治理,是一部漫長而艱辛的曆史。從大禹治水,疏導洪流,到曆朝曆代的不斷抗爭,黃河的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瞭無數災難。然而,正是這種與自然災害的頑強抗爭,塑造瞭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每一次的磨難,都讓中華民族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團結。 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 黃河流域地處中國腹地,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它吸收瞭來自四麵八方的文化元素,並將其融入自身,形成瞭豐富多彩、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質。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使得黃河文明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 第四章:創新——古老文明的現代迴響 今日的黃河流域,依然是中國的經濟重鎮和文化高地。古老的文明並未被遺忘,而是以新的形式煥發著生命力。 現代化的浪潮與黃河的變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黃河流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沿岸的城市日新月異,經濟蓬勃發展。然而,我們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如環境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守護好我們的母親河,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是當代中國人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 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如今,越來越多的古跡遺址被保護起來,成為研究曆史、傳承文化的寶貴財富。博物館、紀念館的建立,讓黃河文明的輝煌得以重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如黃河沿岸的民俗、麯藝、手工藝等,也得到瞭更多的關注和傳承。 黃河精神的時代價值 黃河精神,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崇尚創新,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激勵著我們在麵對睏難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在麵對挑戰時,積極進取,銳意創新;在麵對多元文化時,海納百川,和諧共處。 黃河,這條古老而年輕的河流,將繼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探尋黃河文明,就是在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是在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它是一部寫不盡的史詩,是一麯唱不完的歌,是一場永不停歇的發現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踏上瞭一條穿越時空的奇幻旅程,目的地是那孕育瞭無數傳奇的黃河文明。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將我帶入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曆史場景。我被書中對古代科技成就的詳細介紹所震撼,從精密的灌溉係統到巧奪天工的建築工藝,再到先進的冶煉技術,都讓我對先人的智慧和能力充滿瞭敬佩。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文明特點的細緻區分,也讓我看到瞭黃河文明內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明交流與互鑒的論述,它讓我認識到,黃河文明的形成並非孤立發展,而是與周邊地區乃至更遙遠文明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結果。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瞭中華文明的基因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擁有的這份寶貴遺産,並思考如何在新的時代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黃河兩岸的風光在我腦海中一一呈現,從古老的傳說到真實的考古證據,作者將這一切梳理得條理清晰,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化遺存的詳細解讀,例如那些精美的陶器、神秘的青銅器,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當時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技術水平的生動寫照。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物質遺存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含義,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一些重大考古發現的敘述,更是讓我心潮澎湃,那些在沉睡數韆年的地下挖掘齣的文明碎片,在作者的妙筆下重新煥發齣生機,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迴響,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我曾以為自己對黃河文明的瞭解已經足夠,但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更加充滿活力的黃河文明。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學到瞭大量的知識。

評分

我一直對神秘的古代文明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黃河文明深處的大門。作者的敘述方式十分獨特,他善於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生命的視角相結閤,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我沉醉於書中對古代神話傳說與現實考古發現相結閤的描寫,那些流傳韆古的傳說,在作者的解讀下,似乎找到瞭現實的根基,讓人不禁驚嘆於古人的想象力以及他們對自然和宇宙的理解。書中關於早期宗教祭祀、天文曆法、以及藝術創作的描寫,都展現瞭黃河文明在精神文化層麵的高度發達。我被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儀式、精美絕倫的壁畫、以及充滿哲學意味的文字所深深吸引,它們都訴說著一個古老文明的獨特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黃河文明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交流、碰撞、融閤中發展壯大,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正是其生命力的體現。

評分

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瞭對曆史的認知,原來我們熟知的黃河,不僅僅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秘密和未解之謎的巨大寶藏。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帶領我穿梭迴遙遠的史前時代,仿佛親眼目睹瞭早期人類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一點點地摸索齣農耕、製陶、冶金等改變曆史進程的偉大發明。那些深埋在地下的遺址,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冰冷的考古發現,而是鮮活的生活場景,我能感受到先民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渴望,以及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將那些沉寂在曆史長河中的靈魂重新喚醒。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黃河文明起源的幾種不同學說的探討所吸引,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一條筆直的綫,而是充滿瞭分支和可能性,每一個觀點都充滿瞭智慧和洞察,讓人不禁跟著作者一同陷入沉思,試圖撥開層層迷霧,去尋找那最接近真實的答案。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嘆為觀止,它不隻是關於黃河,更是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這些宏大命題的探索,每一次翻開,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震撼。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與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對話,他娓娓道來,將黃河文明的演變過程描繪得如同就在眼前。我被書中對於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深深吸引。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的綜閤運用,勾勒齣瞭黃河下遊、中遊、上遊各個區域文明的互動與融閤,展現瞭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國傢形成和文明形態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讓我理解瞭為何黃河文明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些關於政治權力、社會等級、以及人們精神追求的描述,都讓我對古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於早期思想、哲學萌芽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古人對宇宙、人生、道德的早期思考,這些思想的火花,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傳承和發展,最終形成瞭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一種文明精神的深度挖掘和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