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3873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编著的《中国盆景赏石<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2013)》图文并茂,内容都是国内外盆景大家的作品以及全景报道各地盆景展览会的情况,涉及盆景养护、作品赏析、盆景文化、业界会议交流以及赏石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的盆景大片令人赏心悦目,值得收藏。本册展现了国家盆景大展100幅盆景作品。
这次偶然间接触到《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盆景就是将植物种在盆里,再摆弄几块石头,没想到这本书将“国家大展”的盛况浓缩其中,展现了中国盆景艺术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大展”的介绍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历届国家级盆景展会的盛况,包括参展作品的规模、评选标准,以及一些在展会上脱颖而出的经典案例。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以及他们如何将中国的传统美学理念融入到盆景的每一个细节中。书中的图片并非只是静止的画面,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创作背景的介绍,比如某位大师为了寻找一块心仪的石头,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或者为了培养一棵树,数十年如一日,精耕细作。这些故事让观赏者不仅仅是看到一件成品,更能感受到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从而对盆景艺术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盆景绝不仅仅是摆弄花草,而是一门需要深厚功底、艺术造诣和饱满热情才能臻至化境的中国传统艺术。
评分读完《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洗涤,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尤其钟爱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盆景中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堆砌在盆景上,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与盆景的意境、造型融为一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例如,书中有一件作品,作者解释说,其整体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并通过对石头的选择和植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又或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致远。更有趣的是,作者还分析了盆景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盆的材质、形状,甚至盆底的排水孔,都可能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形态,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盆景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我对“中国风”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购买《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盆景艺术的好奇,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时代发展与盆景传承”的探讨。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盆景艺术也未能幸免。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老一辈盆景艺术家如何将毕生所学传承下去,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年轻一代盆景创作者,他们如何将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为盆景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盆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他引用了很多名家的访谈,听他们谈论对盆景未来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盆景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朝着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这让我对盆景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评分这次有幸购得一本名为《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的书,虽然书名乍一看有点拗口,但内容却着实给了我不少惊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古镇”这一主题的处理。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几个古镇的盆景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每一件盆景作品都置于其所代表的古镇环境中去解读。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组作品,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旁征博 dikutip,结合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甚至连盆景所用的石材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仿佛能闻到水乡的湿润气息,听到悠扬的评弹。书中的配图也极尽考究,不仅有盆景的整体造型,还有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现了每一块石头的纹理、色彩以及与植物的搭配。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赏析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一步步领略盆景的韵味,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娓娓道来,让人沉醉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本书让我对“盆景”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园艺摆设,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我之前对盆景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上偶尔看到的一些大师作品,总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有点刻板。直到翻阅这本《中国盆景赏石(2013)古镇-中国盆景国家大展》,我的观念才彻底被颠覆。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它对于“赏石”这一概念的独特阐释。作者并非将石头简单地看作是盆景的载体,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地位,赋予了石头生命和灵魂。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石材的特点,从质地、色泽、纹理到触感,作者都娓娓道来,仿佛能让人亲手触摸到那些温润的石块。他举例分析了如何通过对石头的“相石”,发掘其内在的“形、质、色、神”,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盆景的构图之中。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块残石的解读,作者通过对石块残缺之处的细致观察,联想到残缺之美,并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盆景创作,最终呈现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韵味。这种将自然之物赋予人文精神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石头本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也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石头,或许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艺术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