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 | 作者 | 朱俊义,秦佳梅,张力凡 等 |
| 定价 | 280.00元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718890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214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对长白山产的11种宿根山野菜的形态学特征、结构植物学特征、有性繁殖技术、反季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每种植物配有形态照片,根、茎、叶的结构照片,花器官的发育照片及种苗繁育的田间生长照片和反季栽培的生长照片,共计860张。对长白山山野菜资源开发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适合山野菜生产用户使用,可做农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朱俊义,男,1966年生,1988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长白山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曾任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兼科研处处长,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教研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省教学成果奖1项。朱俊义1966年生。全国科技工作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党员,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科负责人,吉林省精品课植物学课程负责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长白山植物结构学研究和长白山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在《植物分类学报》等专业刊物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长白山木本植物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食用植物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学术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长白山植物资源信息采集及种质资源保存技术”2012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北五味子组织培养育苗生根方法”等授权发明17项;主持完成的“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模式的建设与实践”2008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张力凡,1986年生。硕士,中员。2010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执教于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并负责电子显微镜及生物样品制片、摄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工作。自2010年以来,在学习与从教的同时,一直从事山长白山植物的结构植物学及引种驯化研究工作。顾地周,1973年生,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珍稀濒危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先后在《园艺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中草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和《PhytochemistryLetters》(sci)等外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30余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发明15项,获奖10余项,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个。 |
| 目录 | |
| 总论 长白山山野菜资源 一、长白山山野菜资源概述 1.长白山生态环境 2.长白山山野菜植物资源的特点 3.长白山山野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长白山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措施 5.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的生产意义 二、反季节栽培设施 三、山野菜繁殖材料及繁殖方法 四、土壤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 五、植物激素的合理应用 六、加工、包装与贮运 分论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 一、无梗五加 1.无梗五加形态学特征 2.无梗五加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无梗五加根结构 2.2 无梗五加茎结构 2.3 无梗五加叶结构 2.4 无梗五加花器官发育过程. 2.5 无梗五加种皮结构 3.无梗五加有性繁殖技术 3.1 无梗五加有性生殖特点 3.2 无梗五加种子胚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 3.3 无梗五加种苗有性繁育技术 4.无梗五加日光温室种苗移栽反季生产技术 5.无梗五加塑料中棚种苗移栽反季生产技术 二、东北土当归 1.东北土当归形态学特征 2.东北土当归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东北土当归根次生结构 2.2 东北土当归茎次生结构 2.3 东北土当归叶结构 2.4 东北土当归花器官发育过程 3.东北土当归有性繁殖技术 4.东北土当归种苗移栽反季生产技术 三、辽东槐木 1.辽东楤木形态学特征 2.辽东楤木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辽东枢木实生苗根结构 2.2 辽东楤木花器官发育过程 3.辽东楤木有性繁殖技术 4.辽东楤木种苗大田移栽生产栽培技术 5.辽东楤木营养枝嫩芽反季生产技术 四、水芹 1.水芹形态学特征 2.水芹的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水芹根结构 2.2 水芹茎结构 2.3 水芹叶结构 2.4 水芹花器官发育过程 3.水芹有性繁殖技术 4.水芹无性繁殖苗生长过程 5.水芹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五、峨参 1.峨参形态学特征 2.峨参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峨参根结构 2.2 峨参茎结构 2.3 峨参叶结构 2.4 峨参花器官发育过程 3.峨参有性繁殖技术 4.峨参日光温室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5.峨参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六、东北牛防风 1.东北牛防风形态学特征 2.东北牛防风的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东北牛防风根结构 2.2 东北牛防风茎结构 2.3 东北牛防风叶结构 2.4 东北牛防风花器官发育过程 3.东北牛防风有性繁殖技术 4.东北牛防风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七、大叶芹 1.大叶芹形态学特征 2.大叶芹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大叶芹根结构 2.2 大叶芹茎结构 2.3 大叶芹叶结构 2.4 大叶芹花器官发育过程 3.大叶芹有性繁殖技术 4.大叶芹日光温室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5.大叶芹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八、水蒿 1.水蒿形态学特征 2.水蒿的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水蒿根结构 2.2 水蒿根状茎结构 2.3 水蒿茎结构 2.4 水蒿叶结构 3.水蒿有性繁殖技术 4.水蒿口光温室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5.水蒿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九、东风菜 1.东风菜形态学特征 2.东风菜的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东风菜根结构 2.2 东风菜茎结构 2.3 东风菜叶结构 2.4 东风菜花器官发育过程 3.东风菜有性繁殖技术 4.东风菜塑料拱棚种子直播反季生产技术 十、展枝唐松草 1.展枝唐松草形态学特征 2.展枝唐松草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展枝唐松草根结构 2.2 展枝唐松草茎结构 2.3 展枝唐松草叶结构 2.4 展枝唐松草花器官发育过程 3.展枝唐松草有性繁殖技术 4.展枝唐松草塑料拱棚反季生产技术 十一、龙须菜 1.龙须菜形态学特征 2.龙须菜结构植物学特征 2.1 龙须菜根结构 2.2 龙须菜茎结构 2.3 龙须菜叶结构 3.龙须菜有性繁殖技术 4.牛尾菜大田栽培反季生产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1:长白山区常见野菜的土名或俗名 附录2:减少误采误食有毒植物注意事项 附录3:山野菜食用方法 附录4:山野菜生产肥料使用原则 附录5:山野菜生产农药使用原则 附录6:常用农药防治病虫对象及方法 |
| 编辑推荐 | |
|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作者主持完成的吉林省科技厅项目“长白山10种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研究成果,同时,作者朱俊义、秦佳梅、张力凡、顾地周根据长白山野菜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参考有关著作和研究论文,总结作者积累多年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编著的,具有可操作性,可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
| 文摘 | |
| 序言 | |
《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自然、土地以及人类智慧的无限遐想。长白山,一个充满神秘和野趣的地方,那里孕育着无数珍贵的野生食材,而“宿根山野菜”更是其中低调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代表。我一直对那些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未经人工雕琢的野菜充满好奇,它们往往蕴含着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然而,受制于季节的限制,品尝到新鲜的山野菜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本书的书名中“反季栽培”这四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我非常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让这些在大自然中遵循时令生长的植物,在非传统季节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呈现出最佳的品质?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深入探讨了关于植物生长生理学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人工干预来模拟和优化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的温室系统?如何改良土壤,使其更适合山野菜在反季条件下的生长?又或者,它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植物育种或者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以培育出更适应反季栽培的山野菜品种?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精细化的农业技术和科学原理充满了兴趣,它不仅关乎到如何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可能为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进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让这份来自长白山的馈赠,能够更长久、更广泛地惠及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吸引人,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这些词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大自然馈赠和智慧农业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野菜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土地最原始的味道和最纯粹的生命力。然而,要吃到新鲜的野菜,往往只能等到特定的季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这些珍贵食材的享受。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时,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克服自然的限制,让原本需要特定季节才能品尝到的山野菜,在反季的时候也能鲜活地出现在餐桌上的?这种技术研究,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方法?是否涉及到温室栽培、土壤改良,甚至是某种特殊的育种技术?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在模拟自然环境的温室里,翠绿的野菜生机勃勃,它们是如何被精心呵护,又如何才能在非应季的时间里茁壮成长,保证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个“反季栽培”的奥秘,它不仅关乎味蕾的享受,更可能对推动当地的山野菜产业,甚至为解决季节性食物供应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其中的技术细节,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光是读出来,就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野菜的清香。我对长白山的山野菜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总觉得它们比普通蔬菜更能代表一种自然的馈赠,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味。然而,现实总是受限于季节,许多美味只能短暂品尝。这本书的出现,恰恰点燃了我对“反季栽培”这个概念的极大兴趣。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让这些扎根于山林的生命,突破自然的限制,在非时节也能焕发生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一定包含了对野菜生长习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环境因素的精准调控。我设想,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山野菜,它们的特性、对生长环境的独特需求,以及在反季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甚至是对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宿根”的栽培技巧,如何保护野菜的根系,让它们能够多次采收,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这种技术研究,是否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土壤改良和营养供给的先进方法?我对这些潜在的科学实践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反季山野菜种植世界。
评分《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关于一种非常具体且专业的农业技术。我一直对那些生长在独特地理环境下的农作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像长白山这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书名中的“宿根”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多年生长的植物,它们不像一年生作物那样需要每年重新播种,而是可以通过保留根系来实现连续的收获。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高效和可持续的种植理念。而“反季栽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种植山野菜,更是关于如何“颠覆”季节的限制,让人们在非传统的时间里也能享受到新鲜的山野菜。我非常好奇,书中会详细阐述哪些技术细节?是关于温室的建造与温控技术?土壤的配方与管理?还是关于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模拟与控制?抑或是涉及到植物生理学和育种学的研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高科技温室中,一年四季都能保持最佳生长状态的山野菜,它们是如何在人为的精准调控下,完美复制自然生长环境,并且保证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和操作指南,让有志于此的农业从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甚至让普通的读者也能对现代农业的精细化管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尊重自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长白山宿根山野菜反季栽培技术研究》非常有吸引力,它将一个地域特色(长白山)、一种植物类型(宿根山野菜)与一种先进的种植模式(反季栽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长白山的山野菜,一直被认为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食材,它们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然而,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山野菜的生长和收获也受季节的严格限制,这使得我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品尝到它们新鲜的滋味。而“反季栽培”这个词,则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打破季节限制、享受美食的渴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揭示哪些关于“反季栽培”的科学奥秘?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影响山野菜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土壤的特性,并且提供具体的调控方法?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系列的栽培技术,包括如何构建适宜的反季生长环境(如温室、大棚的建造和管理)、如何优化土壤肥力、如何进行科学的灌溉和施肥,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病虫害防治的绿色无公害措施。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所说的“宿根”技术,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它在反季栽培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能够确保植物的持久活力和产量?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为我揭示一幅关于山野菜反季生产的精彩画卷,让我领略到科技的力量如何让美味不受季节的羁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