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走进中国后的母系部落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陈刚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7231868
字数:180000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95kg
泸沽湖,坐落在我国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一带,湖的四周居住着近5万摩梭人,至今过着母系氏族家庭生活,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制。这里主要以女性主宰家庭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事,所以,被称为“女儿国”。
本书是我国当代青年旅行家陈刚先生经过两次对泸沽湖的十几个村寨进行了深入采访考察后写出来的。他将“女儿国”阿夏(情人)的神秘走婚生活、自然风光、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陈刚,又名陈玉龙,大专文化,1968年出生于内蒙古达茂旗,有过10年务农经历。 1993年初从呼和浩特正式出发,考察祖国各地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到2000年已走过了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被称为内蒙古独步中国人。书写了百万字的游记,1997年出版了《独步中国》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在那些母系部落的生活方式中,我看到了很多与道家思想相似的理念。她们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却能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将社群维系得坚固有力。这与我们现代社会推崇的“积极进取”、“不断超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我对“成功”和“幸福”的重新思考。也许,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对外在世界的征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作者在描述她们的社会结构时,并没有用我们熟悉的“权力”和“等级”来解读,而是着重于“责任”和“担当”。每一个角色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她们共同构成了这个社群的运转。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女性智慧的赞颂感到由衷的赞叹。这种智慧并非表现在学识渊博,而是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社群长远发展的考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命,对社会,对女性的认知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硬核的学术论文,毕竟“母系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严谨性。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被一种温润而富有生命力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直接抛出干涩的考据,而是通过描绘一群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之中的女性,她们如何建立社会秩序,如何传承知识,如何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我仿佛能听到山谷中回荡的歌谣,闻到篝火旁弥漫的草药香气,看到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生活所需的器物,更看到了她们眼中闪烁的智慧与母性的光辉。 那种古老而又淳朴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销声匿迹。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强大”的定义。不再是征服与统治,而是守护与孕育。那些女性并非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她们之间有着一种深厚的连接,一种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的合作与互助。每一个劳动,每一次仪式的举行,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以及对社群的责任。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思考我们如今所追逐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们失去了某些更宝贵的东西。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它没有落入传统的父权叙事窠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女性身影,发掘了她们在构建早期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她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母系部落的日常生活。从她们的衣食住行,到她们的宗教信仰,再到她们的社会制度,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最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而是引发了对当下深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体主义和竞争,而这本书所展现的社群互助和集体认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参照。它让我思考,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也注重社群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它让我重新审视“母性”的力量,不仅仅是生育,更是一种包容、 nurturing 和连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盲区,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它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句都饱含深意,耐人寻味。作者巧妙地将民族志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之中,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可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女性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超越血缘的凝聚力,那种在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深厚情感,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温暖和力量。 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了“连接”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连接。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紧密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每一个季节的变化,每一次日升月落,都深刻地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这种“连接”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高度原子化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这种重要的“连接”?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冰冷的科技,而忽略了那些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不如说是在唤醒一种被遗忘的情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她捕捉到了那些极其微小的瞬间:一位母亲轻抚孩子额头的动作,一位长者在夕阳下讲述古老故事时的声音,一群姐妹在集体劳作时的默契笑容。这些画面并非为了烘托宏大的叙事,而是构成了一个个饱满而真实的生活片段,让读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内核。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那种对未来的希望,对繁衍的期盼,以及对彼此的信任,却从未熄灭。 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不是作为一名观察者,而是作为她们的一员。去感受风的吹拂,去聆听雨的低语,去分享收获的喜悦,去分担劳作的辛苦。这种代入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常常会忘记自己身处何方,沉浸在那片淳朴的天地中。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人类文明另一条可能的演进路径,一条以柔克刚,以爱为基石的道路。它让我对“文明”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技术与物质的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