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主编的《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由陕西理 工大学三国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该所一直把《三国 演义》和三国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长期以 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也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本书收录由本校举办的有关三国文化研究的 学术研讨会论文以及本校专家的研究成果,本辑包括 三国史、三国时期的文学、三国与汉中、三国文化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三国志》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曹操“春祠令”校勘问题二则
从《三国志》中“别纸”到出土文献“别纸”
——对“别纸”书札源流与演变的一个考察
浅论《三国志》中的俗字俗语
交通史著述启发的三国史书写——以诸葛亮、姜维北伐路线为例
文武赤壁皆黄州——还原周郎赤壁战地新考
所有江南“赤壁”均非赤壁之战古战场
——从史籍对战役命名的常规看赤壁之战的方位
吴蜀立国之策与荆州之争考论
从蜀、魏、吴三国经济社会发展看“三国鼎立”对历史的贡献
“股臂”与“鸡肋”:三国时期汉中战略地位的地理释读
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
张飞、张邰宕渠大战战地考
魏延冤案中的费秫与吴懿
孙权统**下思想浅析
孙吴扬州各郡太守考述
论曹操统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论汉晋南北朝统治者的道教政策选择
论汉末曹氏集团和刘备集团对道教的不同态度
东吴孙权时期的奇术及其高度繁盛的原因浅析
历代刘备崇祀与三国文化
论关羽辞曹归刘
论关公信仰与中国古代英雄崇拜
概念史学视域下的关公与关公文化
诸葛亮研究
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中诸葛亮躬耕地的探究
“攻琮取荆”之策置疑
诸葛亮南征区域辩疑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谛管窥
诸葛亮《远涉帖》本事新解
诸葛亮与李严权争新论
论诸葛亮木牛流马
以一当十论损益连弩
诸葛亮以法治国方略概述
论诸葛亮勤政廉洁思想的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浅议《隆中对》中的统战策略思想及实践
游走在官民之间的诸葛亮形象
试析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人生启示
诸葛亮归葬汉中的心态管窥
大名有诸葛,祠庙沔阳开——勉县武侯祠的文学书写
三国时期的作家与作品研究
汉魏易代与祥瑞文学的肇兴
建安文人与汉中
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
——“感甄故事”与“感甄说”证伪
刘桢诗赋艺术特征新探
诸葛亮散文文学地理解读
三国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三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这本《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痴迷于三国世界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的探索空间。我一直对三国时期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军事战略感到着迷,而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绝对是锦上添花。其中对赤壁之战前后的战略部署和关键决策的分析,就看得我热血沸腾。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各方势力在信息不对称、情感博弈、以及长远战略眼光下的种种考量,让人不禁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智谋和胆识再次感到由衷的赞叹。特别是关于孙刘联盟的形成机制和其内部的权力制衡的论述,揭示了政治智慧的深邃之处。我发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情节”,在经过学者们的精细梳理后,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引人入胜。这本书不愧是系列中的佼佼者,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三国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另一扇窗户,让我对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部《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让我对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交融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更多关注的是各方军事上的对抗和政治上的角力,但这本书则从更深层次挖掘了思想文化传播和影响的维度。书中关于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三国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论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曹操、刘备、孙权等统治者如何吸纳和运用不同思想来巩固统治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这让我看到了政治智慧与思想文化的巧妙结合。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在三国时期的交流和融合,这展现了那个时代开放包容的一面。这本书拓宽了我对三国文化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那个时代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风云变幻,更是思想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绚丽画卷。
评分坦白讲,《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的出现,满足了我对三国社会风俗研究的长期渴求。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却忽略了构成这个时代肌理的寻常百姓的生活。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无疑为我们补足了这一块重要的拼图。书中对于三国时期社会阶层构成、婚姻制度、礼仪习俗的考证,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我特别喜欢关于当时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乡村社会组织的探讨,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此外,书中对于三国时期一些重要的民间信仰和节庆习俗的介绍,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描绘生活,它用学术的严谨,还原了三国社会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这部《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的到来,简直像为我这个潜心三国多年的老书虫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翻开书页,立刻就被那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演义小说截然不同,这里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见。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曹操文化心理的解析深感震撼,作者从诗歌、文风、政治策略等多个维度,剥离了传统叙事中脸谱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形象。那些关于他如何平衡自身野心与士人集团的微妙关系的论述,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了全新的视角。此外,关于三国时期士人阶层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流变的研究,也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解读,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动荡年代下,知识分子如何在大时代洪流中寻求自我定位和价值实现。书中的许多观点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细致的比对和分析,层层递进,引人深思。读罢,常常会掩卷长思,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隔空对话,感受他们时代的脉搏。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三国文化研究(第2辑)》吸引,是因为我对三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书中对于三国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演变、以及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现象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而通过对当时诗歌内容的分析,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人内心的挣扎、对时局的感怀,以及他们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特别是关于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内核的深入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何那些诗篇能够流传千古,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三国时期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初步探讨,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勾勒出那个时代艺术发展的初步轮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三国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历史,更是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三国文化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