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 9787505438545

古都北京 97875054385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京
  • 历史
  • 文化
  • 古都
  • 城市
  • 旅游
  • 建筑
  • 风俗
  • 摄影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38545
商品编码:2971427737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古都北京 作者 阎崇年/著 赵一鹤 潭爱清 王行正 方振亚/译
定价 780.00元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 9787505438545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著作,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史前文明说起,以断代史的体例记述70万年以来,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辉煌历程。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既有对北京作为皇城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详细描述,如城池宫殿、皇家园林等,也有对坊巷市俗、岁时节令等市民生活的记录;既明确了北京作为都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注重彰显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文化发展和交流中巨大影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结构紧凑而清晰。既有历史表述的严谨,也有通俗读物的朴实,是传播北京历史文化*代表性和性的著作。尤其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东西方类比,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具有全球化的视角和思维。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史及北京史。主要学术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和《袁崇焕研究论集》等;学术著作有:《努尔哈赤传》《袁崇焕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康熙顺天府志校注》《中国都市生活史》《古代北京》等;清史图文著作有:《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宫正解》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和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史系列讲座,反响强烈,影响深远。


   目录

序言5-7

引言9-11

自然环境12-13

石器初晖13-17

青铜文明17-18

燕都蓟城19-24

北方重镇25-32

三燕建都33-45

辽代南京46-57

金代中都58-70

元代大都71-96

迁鼎大都72

元大都城72

百货汇聚77

科技文化79

中外交流94

明代北京97-175

北京城池97

紫禁宫殿103

皇家御苑122

坛庙寺宇125

科学文化142

长城运河153

三大英杰165

帝王癖好166

明十三陵168

清代京师176-272

迁都燕京176

紫禁宫廷179

皇家苑囿188

帝后生活217

经济发展232

编纂图书234

科学教育235

文学戏剧242

绘画书法244

王府民居249

节令习俗266

清东西陵267

民国北京273-274

元、明、清年表275

北京历史大事年表276

图版目录277-300

后记301-303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古都的记忆与回响 北京,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它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韵味与故事。然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并非仅仅是那宏伟的宫殿、斑驳的城墙,或是那些早已载入史册的帝王将相。这本书,如同一个穿梭于时光长河的旅人,试图捕捉这座城市在历史洪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瞬间,那些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印记,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被遗忘的角落。 翻开这本书,你将走进的,是一个与教科书上截然不同的北京。这里没有冰冷的年代划分,也没有枯燥的政治事件梳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散发着温暖气息的平凡生活。我们将从一条条蜿蜒的胡同开始,那些狭窄的巷道,不仅仅是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更是无数家庭的温馨港湾。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青石板路上,唤醒了沉睡的四合院。老人们搬出小板凳,在门口闲话家常,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追逐嬉闹,笑声回荡在寂静的空气中。这些场景,或许在许多现代都市已经难觅踪影,但在北京的某些角落,它们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诉说着过往的宁静与纯粹。 我们将沿着那些古老的街道,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牌楼,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标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曾见过多少繁华与沧桑,又承载了多少时代的变迁?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古老建筑的细致描摹,勾勒出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它们在漫长岁月中经历的风雨。或许,你会在某一块砖石上,看到岁月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古人低语,诉说着他们曾经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微缩景观,展现着北京不同侧面的魅力。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具人情味的事物。比如,那些老字号店铺,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手艺,更是几代人的心血与传承。从飘香的烤鸭,到精致的点心,再到那些默默无闻却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光彩。我们将深入这些店铺,听取掌柜的故事,了解那些古老的制作工艺,感受那份对手艺的热爱与执着。 我们还会走进北京的市井生活,去体验那些最接地气的烟火气。早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小贩们淳朴的笑容,以及那些寻常百姓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这些都是构成北京独特生活气息的重要元素。我们将描绘那些在街头巷尾发生的生动场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快乐与烦恼。或许,你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或是对这座城市产生更深的理解与共鸣。 本书还将带领读者,去感受北京的季节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在城市的面貌上留下印记。春天,玉渊潭的樱花烂漫,颐和园的柳丝拂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夏天,北海的荷风送爽,后海的晚风习习,充满了诗意与浪漫。秋天,香山的红叶如火,景山的金黄遍地,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冬天,故宫的红墙白雪,将这座古都装点得庄严而神秘。我们试图用文字,捕捉这些季节的美好,以及它们如何与北京的建筑、人文相结合,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探讨北京在时代变迁中的“留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都在追求现代化、国际化,似乎一切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然而,北京这座古都,却在不断的变化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留白”。这些留白,可能是一些老建筑的得以保留,一些传统习俗的延续,一些老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们不是阻碍发展的包袱,而是这座城市之所以独特,之所以令人魂牵梦绕的根基。我们将审视这些“留白”的价值,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让北京在喧嚣中,依然保持着一份独有的宁静与厚重。 这本书并非是对过去简单地怀旧,也不是对现状的全然否定。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与这座城市的灵魂进行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笔触,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北京。一个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的北京。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那个金碧辉煌的皇家城池,也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现代化都市,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人情、充满温情的老北京。 在这里,你或许会读到关于那些曾经的茶馆,那些承载了无数欢声笑语和家长里短的场所。你会了解到,一杯清茶,一把蒲扇,一段闲谈,便能消磨一个悠闲的午后,这种生活方式,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你也会了解到,那些消失的叫卖声,那些曾经响彻街头的吆喝,它们是如何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市井文化,又为何令人怀念。 我们还会关注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着传统的老手艺人。他们可能是修鞋的老师傅,可能是打铁的工匠,也可能是制作风筝的艺人。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守护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我们将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让这些宝贵的技艺和精神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 此外,这本书还将触及北京的“绿意”。那些隐藏在深宅大院里的老树,那些穿梭于街巷之间的藤蔓,它们不仅是城市中的绿色屏点缀,更是生命的象征,是岁月流转的见证。我们会描绘这些绿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为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增添一抹生机与诗意。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北京这座古都细致入微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它不是一味地赞美,也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感受和呈现这座城市的多重面貌。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共鸣。它或许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能让你对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产生全新的认识和喜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古都,去倾听它的故事,去感受它的温度,去发现它隐藏在时光深处的魅力。这本书,是一扇窗,透过它,你可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北京。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一同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让这座古都的记忆,在你的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之旅。我跟着作者的文字,穿梭于古老的街巷,拜访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壮丽,还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都充满了故事性。我能想象出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与追求。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他会提到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胡同名称,会描述一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会讲述一些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北京形象,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更是承载了无数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感的精神家园。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过往风情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最欣赏的一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使用那种刻板、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能闻到四合院里飘出的饭菜香,甚至能感受到当年宫廷里那些跌宕起伏的权谋斗争。作者在描述风景时,更是将文字变成了画面,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北京城不同时期的独特韵味,无论是宏伟的紫禁城,还是曲折的胡同,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这位远方的读者也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仿佛也成为了这座古都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美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纸质,触感温润,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央的“古都北京”四个字,采用的是一种古朴的宋体印刷,边缘带着微微的烫金效果,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华丽的光泽,仿佛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帝都风华的年代。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心思,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加精致。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分量,但又不会显得笨重。字体的排版也很舒服,大小合适,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的是,在书的扉页和一些章节的开头,都配有精美的插画,这些插画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建筑风貌、市井生活以及一些历史场景,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局限于官方史料的记载,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地方轶事和个人感悟。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作者似乎走遍了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与许多老北京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将他们的故事和回忆巧妙地穿插在历史叙述中。我读到了关于老北京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四合院里的规矩、庙会的热闹、传统手艺的传承等等,这些都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情味”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们在某个时空里留下的印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北京的时光,与那些老北京人擦肩而过。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人类文明沉淀的史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描绘,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特征,并且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出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的演变过程。我看到了它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王朝都城的辉煌,也看到了它在风雨飘摇中的坚韧与不屈。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也很有深度,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