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都北京 | 作者 | 阎崇年/著 赵一鹤 潭爱清 王行正 方振亚/译 |
| 定价 | 780.00元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 ISBN | 9787505438545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部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著作,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史前文明说起,以断代史的体例记述70万年以来,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辉煌历程。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既有对北京作为皇城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详细描述,如城池宫殿、皇家园林等,也有对坊巷市俗、岁时节令等市民生活的记录;既明确了北京作为都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注重彰显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文化发展和交流中巨大影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结构紧凑而清晰。既有历史表述的严谨,也有通俗读物的朴实,是传播北京历史文化*代表性和性的著作。尤其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东西方类比,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具有全球化的视角和思维。 |
| 作者简介 | |
|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史及北京史。主要学术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和《袁崇焕研究论集》等;学术著作有:《努尔哈赤传》《袁崇焕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康熙顺天府志校注》《中国都市生活史》《古代北京》等;清史图文著作有:《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宫正解》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和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史系列讲座,反响强烈,影响深远。 |
| 目录 | |
| 序言5-7 引言9-11 自然环境12-13 石器初晖13-17 青铜文明17-18 燕都蓟城19-24 北方重镇25-32 三燕建都33-45 辽代南京46-57 金代中都58-70 元代大都71-96 迁鼎大都72 元大都城72 百货汇聚77 科技文化79 中外交流94 明代北京97-175 北京城池97 紫禁宫殿103 皇家御苑122 坛庙寺宇125 科学文化142 长城运河153 三大英杰165 帝王癖好166 明十三陵168 清代京师176-272 迁都燕京176 紫禁宫廷179 皇家苑囿188 帝后生活217 经济发展232 编纂图书234 科学教育235 文学戏剧242 绘画书法244 王府民居249 节令习俗266 清东西陵267 民国北京273-274 元、明、清年表275 北京历史大事年表276 图版目录277-300 后记301-303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之旅。我跟着作者的文字,穿梭于古老的街巷,拜访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壮丽,还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都充满了故事性。我能想象出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与追求。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他会提到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胡同名称,会描述一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会讲述一些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北京形象,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更是承载了无数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感的精神家园。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过往风情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最欣赏的一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使用那种刻板、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能闻到四合院里飘出的饭菜香,甚至能感受到当年宫廷里那些跌宕起伏的权谋斗争。作者在描述风景时,更是将文字变成了画面,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北京城不同时期的独特韵味,无论是宏伟的紫禁城,还是曲折的胡同,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这位远方的读者也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仿佛也成为了这座古都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美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纸质,触感温润,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央的“古都北京”四个字,采用的是一种古朴的宋体印刷,边缘带着微微的烫金效果,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华丽的光泽,仿佛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帝都风华的年代。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心思,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加精致。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分量,但又不会显得笨重。字体的排版也很舒服,大小合适,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的是,在书的扉页和一些章节的开头,都配有精美的插画,这些插画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建筑风貌、市井生活以及一些历史场景,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局限于官方史料的记载,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地方轶事和个人感悟。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作者似乎走遍了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与许多老北京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将他们的故事和回忆巧妙地穿插在历史叙述中。我读到了关于老北京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四合院里的规矩、庙会的热闹、传统手艺的传承等等,这些都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情味”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们在某个时空里留下的印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北京的时光,与那些老北京人擦肩而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人类文明沉淀的史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描绘,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特征,并且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出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的演变过程。我看到了它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王朝都城的辉煌,也看到了它在风雨飘摇中的坚韧与不屈。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也很有深度,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