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伟大的教育家,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战士。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历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编的《陶行知家书(精)》收集了陶行知先生1915年到1946年所写的240封家书,他用“灵魂的谈心”,感悟对方,教化世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伟大的一生,让我们见到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行知。
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编的《陶行知家书(精)》 辑录了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个致力于拓展人民心智和文 化建设的近代文化学者,从1915年至1946年间所亲手 书写的240封家书,从一个侧面准确而翔实地展现了 他日常生活、行为、理念和为人处事的高风亮节,凸 显了他伟大人格的点滴细节,有助于后世从中借鉴, 见贤思齐。
◎一九一五年
劝母游山健身一致母亲
◎一九二二年
以穷人之礼治丧——致文澄弟媳
◎一九二三年
杭州过中秋——家信
我脚迹所到的地方——致文渼
连环教学法之发现——致桃红、小桃
劝慈母读《千字课》——家信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致文渼
◎一九二四年
关外的人很爱国——致母亲
南下——致母亲
教小桃写信——致小桃
四个小孩两人分——家信
我的生活——家信
心里大乐——家信
用小桃的笔法写信——致桃红、小桃
◎一九二五年
孟禄夫人送玩具——致桃红、小桃
三花脸的白话诗——致桃红、小桃
◎一九二六年
寿六旬慈母——致文浃妹
◎一九二七年
送给**的寿面——致母亲
过年信——致纯妻、渼妹
下乡拜年——和牛大哥同铺——家信
十三位门徒——家信
晓庄开学勉励桃红——致桃红
叫小桃不要做书呆子——致小桃
红十字会救护队之组织——家信
妇孺收容所——家信
晓庄生活——家信
**次下乡的女学生——家信
平等与自由——致渼妹
**个乡村幼稚园成立——致母亲
晓庄并不苦——致文渼
幼稚园艺友——致纯宜
◎一九三一年
科学的孩子——致陶宏、陶晓光
◎一九三六年
赴美考察两个卜致吴树琴
奉上支票两人签名——致吴树琴
◎一九三七年
将用一年时间考察欧美和苏联——致吴树琴
写信是灵魂谈心——家信
在美国将再住六个月——致吴树琴
在美国九个月的计划——致吴树琴
介绍信写成三封——致吴树琴
投入大的社会里去——致陶晓光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我得以窥见一个真实、鲜活的陶行知先生。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高不可攀的伟人形象,而是一位有着凡人情感,也怀揣着伟大理想的普通人。他的家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对妻子日常生活的关心,有对孩子学习的细致询问,也有对家庭琐事的淡淡提及。这些细节,让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变得更加亲切和可敬。我尤其注意到,先生在信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语,或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展现了他的学识渊博,也说明了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前瞻性。他鼓励孩子们要“知行合一”,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与当下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最真挚的爱与最深刻的关怀。
评分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在信中,他会和家人分享他在教育工作中的点滴感悟,也会流露出工作中的辛劳与不易,但即便如此,他从未因此而放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孩子们成长的期盼。我看到他会为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而由衷高兴,也会为他们遇到的困难而担忧。在信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温暖的笑容,听到他鼓励的话语。他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如“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等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对家人的教导中。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塑造下一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来得更加深刻和动人。读完这些信,我不仅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被他身上那种正直、善良、勤奋、热爱生活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家书,不仅仅是写给家人的信件,更是他教育思想的生动载体。通过这些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如“为真理而奋斗”、“做先生的先生,做学生的学生”等,融入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他鼓励孩子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批判精神,要敢于质疑权威,要勇于创新。他并没有给孩子们设定僵化的目标,而是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之不懈努力。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信中多次强调“创造的教育”,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复制品”。这种对创造力的推崇,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超前。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和激发,是引导和赋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闪光之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所包围。陶行知先生在书信中,并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他对家人的思念、牵挂,以及对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娓娓道来。读着这些信,仿佛能看到他当年在忙碌的教育事业之外,伏案提笔,字斟句酌,将自己最深沉的爱与最宝贵的教育心得,倾注在每一张纸上。我特别欣赏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他不是简单地教导孩子们要“读好书”,而是引导他们去“生活”、“去实践”,去从大自然、从社会中汲取养分。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那个年代,甚至在今天,都显得尤为可贵。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犯错,并且能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深深眷恋,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溺爱或强制。这种分寸感的把握,让我对他的教育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淡雅的米白色作为底色,中间是烫金的“陶行知家书”几个大字,字体端庄大气,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书名旁边还有一幅素雅的陶行知先生肖像,先生的面容慈祥而睿智,目光仿佛穿越时空,与读者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整体风格非常内敛,没有花哨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传承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朴实而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外观所吸引。书页的纸张手感也很好,泛着淡淡的黄色,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很感兴趣,陶行知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能有幸接触到他的家书,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字里行间,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受他作为父亲、丈夫、朋友的温情与智慧。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慢”的艺术,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对过往的追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