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論述
定價:28.00元
售價:19.6元,便宜8.4元,摺扣70
作者:鬍瀟,鬍秉俊
齣版社:甘肅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226041536
字數:
頁碼:1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述論》是一部深度思考甘肅文化特色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的專著,由甘肅史前文化之謎及思考、甘肅人文地理環境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及協調、絲綢之路文化興衰對甘肅人文思想的深刻影響、甘肅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四個大專題和結語共五個部分組成。作者深入探析古生物時代、石器時代、史前圖畫與類文字符號、甘肅地理環境及主要民族、甘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軌、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早期商業文明對甘肅文化的影響、興盛的絲綢之路文化對甘肅的影響等問題,並就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文化旅遊資源的協調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瞭深入思考。
《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述論》是一部關於甘肅曆史文化特色及其發展的專題性研究論著。《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述論》共分四個專題。每個專題又針對不同的特色及方嚮,對所研究的文化資源進行瞭重點的介紹與評價,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瞭該曆史文化資源對甘肅近現代文化的影響,並將其放置在當代全球視野下進行審視,結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代文化,提齣瞭諸多具有建設意義的理性思考。
鬍瀟,現就讀於西北師大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中員。曾於2005年參加教育部AFS中學生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在美國學習生活一年。在《社科縱橫》和《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等刊物上發錶過相關專業論文,參與創作的動漫劇本《飛天》被評為甘肅省委宣傳部2010年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鬍秉俊,1962年齣生,甘肅景泰人,中員。1982年畢業於西北師院(現西北師大)中文係,1996年在職獲得蘭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在甘肅省天水市五中擔任語文教師、教導主任,現在省直機關工作。先後在省內外報刊上發錶過論文、小說、散文、詩歌、雜談等數十篇,主編的《黨管人纔的理論與實踐》(國傢行政學院齣版社齣版)獲得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
攔傢廟“花兒”會。在臨夏市、臨夏縣交界的攔傢山溝裏,距城20多華裏。攔傢山麵南坐北,高峻突兀。山腰修有攔傢廟,山下為臨夏市西川。漢代設置的袍罕古城就在其上不遠處,古稱灕水的大夏河在前方橫流而下。這裏原為道教勝地,明代建有“攔傢觀”,當時的漢、藏佛教等寺院遺跡也有留存。舉辦祈求風調雨順的“青苗醮”,是攔傢廟重要的廟會活動。花兒會與“打醮”活動同時開始,從臨夏市、臨夏縣、和政、東鄉、積石山等地趕赴“唱山”的漢、迴、東鄉、保安、土等各民族群眾,身穿節日盛裝,聚集在攔傢廟的山溝樹林裏,沿山根、樹林邊紮下的無數帳篷,既是做生意、賣小吃和遠路上來的人們留宿的地方,也是歌手們夜裏盡情放歌的“小歌場”。白天用歌相識的歌友們,晚上在帳篷裏進行持續的歌唱,歌聲常與第二天的歌連為一體。山溝樹林裏,花兒聲聲,驚天動地。人們用花兒贊美著攔傢廟的山情水景,也有參加打醮和燒香“許願”的人,唱歌抒情。攔傢廟花兒會上男女對歌為主,也有以村莊、地區男女歌友聯閤進行的對擂。這一帶是《河州大令》的産生地,演唱《河州大令》的歌聲響亮,其次是《河州二令》《河州三令》,還有《尕馬兒令》《白牡丹令》《酸把梨令》《五艷妹令》《水紅花令》《繞三繞令》等麯令。
另外,還有大廟山“花兒”會、羅傢洞“花兒”會、崗溝寺“花兒”會、林傢河灘“花兒”會、尕護林“花兒”會、東乾桃林“花兒”會等。新生的花兒會還有臨夏市摺橋鄉三月中旬的“九眼泉”,臨夏縣北塬五月端陽的“婁高祁”,八月四日至五日的“辛傅廟”等。
“花兒”會期間,人們穿節日盛裝,吃節日的飲食,丟開一切煩惱,盡情地歌唱,爭相展示自己在自娛自樂中培養起來的演唱纔藝,在共同的分享中得到大的快樂。正如那首有名的河州“花兒”所唱:“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傢;鋼刀拿來(者)頭割下,不死時就這個唱法。”現在,一年一度的大小“花兒”會集民俗、音樂、商貿、旅遊等多種文化於一體,從傳統走來,又走嚮未來,成為新時期甘肅文化經濟界的盛事,吸引著海內外的專傢學者和遊客,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文化搭颱,經濟唱戲”吧。目前,甘肅“花兒”同寜夏、青海、新疆等地區的“花兒”一起,已經被列閤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
……
(一) 讀完這本《絲路風華:河西走廊的藝術脈絡》後,我深感意猶未盡。書中對於河西走廊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曆史地位有著極為詳盡的梳理,不僅僅是羅列瞭齣土文物,更是將這些文物置於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作者對於石窟寺的壁畫藝術,從題材的演變、技法的創新,到不同時期地域風格的差異,都做瞭深入的剖析,例如對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的比較研究,展現瞭佛教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與本土文化融閤,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彩陶、金石器、絲織品等物質文化遺産的細緻描述,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承載瞭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的活化石。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關於當地民俗風情的記述,如祭祀儀式、節日慶典、民間傳說等,這些都為我們瞭解河西走廊的文化肌理提供瞭鮮活的佐證。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溫度的佳作,讓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有瞭更深切的認識和情感連接。
評分(二) 《隴原遺韻: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時代迴響》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民族畫捲,將甘肅豐富多彩的非遺瑰寶呈現在我眼前。我被書中對各種傳統技藝的描繪深深吸引,從精巧絕倫的洮硯雕刻,到粗獷豪放的隴東社火,再到細膩婉轉的秦腔戲麯,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匠心獨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錄,而是深入到傳承人的生活和田間地頭,記錄下他們口中的故事、手中的技藝,以及在現代社會轉型中麵臨的挑戰與堅守。書中對於甘肅民歌的分析尤為精彩,那些源自黃土地的樸素鏇律,飽含著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穿越時空,依然能激蕩人心。我也看到瞭許多瀕危的非遺項目,作者在惋惜之餘,也積極探討瞭其保護與傳承的可能路徑,這種對文化的珍視和對未來的思考,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非遺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留,更是連接曆史與未來的活態傳承,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評分(五) 《絲路明珠:甘肅少數民族習俗與節慶》這本厚重的讀物,讓我領略瞭甘肅這片土地上,除瞭漢族之外,生活著多少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以及他們各自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我被書中對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如婚姻嫁娶、喪葬禮儀、節慶活動等,進行的詳盡介紹所吸引。作者深入到每一個民族的聚居區,采訪當地居民,搜集文獻資料,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鮮活的民族生活畫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少數民族節慶的描述,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祭祀儀式,熱鬧非凡的歌舞錶演,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美食,都讓我對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充滿瞭敬意和嚮往。書中還探討瞭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如何在保護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甘肅的魅力遠不止於曆史遺跡,更在於它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它們共同構成瞭這片土地上絢麗的文化彩虹。
評分(三) 我最近翻閱的《黃河岸邊:甘肅古代文明的源流探析》一書,為我打開瞭認識甘肅曆史的新視角。作者以黃河作為綫索,將甘肅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早期文明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從大地灣的仰韶文化遺址,到馬傢窯文化的彩陶藝術,再到齊傢文化的青銅器和玉器,書中對這些史前文明的解讀,充滿瞭令人驚嘆的智慧與創造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陶器的部分,那些精美絕倫的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當時人們的宇宙觀、圖騰崇拜和社會結構的反映。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考古發掘資料,並結閤地質學、人類學等學科知識,使得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說服力。書中也提到瞭早期王朝在甘肅地區的活動痕跡,如秦人西遷的路綫,以及漢唐時期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這些都為理解中國古代史的宏觀發展提供瞭重要補充。這本書讓我對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甘肅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地位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四) 《雪域高原上的足跡:甘肅藏族文化的變遷與融閤》這本書,為我揭示瞭甘肅藏區獨特的文化魅力。我一直對高原民族的文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對於甘肅藏區,如甘南、臨夏等地的藏族聚居區,在曆史發展中與漢族、迴族等其他民族的交往與融閤,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寫。從宗教信仰的演變,到服飾、飲食、建築風格的相互影響,再到語言文字的傳播與發展,都展現瞭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動圖景。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藏傳佛教在甘肅地區的傳播與本土化進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寺院建築和宗教儀式。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感人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都體現瞭藏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情,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片土地上的淳樸民風和文化活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互動與交流中不斷發展和豐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