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词曲概论
定价:26.00元
作者:龙榆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11278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龙先生将词、曲打通串讲,是有其内在理路的。他认为曲是词的发展,并希望借由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为新时代的韵文创作找到方向。因而此次新版,我们特别设计增加了两种附录。一为龙榆生本人创作的新体歌词三首,均选自《龙七歌曲集》,将这样融汇古典与现代的创作实践,与正文的理论阐释结合起来,或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二为《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原载《真知学报》,直接阐释了龙氏希望“造成一种新国乐”之理念。这样,正文由词到曲依次讲述,附录兼及现代创作,真正将这千年气脉贯通。而龙榆生著作的极大特色,即将极高明的道理讲得极切实易懂、可操作,在本书中仍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内容提要
《词曲概论》为《词学十讲》姐妹篇,亦为龙先生在大学授课时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此书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是极细致而切实的教学。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为基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目录
上编论源流
章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 3
第二章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 / 15
第三章令词在五代北宋间的发展 / 26
第四章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 37
第五章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 49
第六章宋词的两股潮流 / 56
第七章论诸宫调 / 69
第八章论元人散曲 / 82
第九章论元杂剧 / 94
第十章论明清传奇 / 114
下编论法式
章论平仄四声在词曲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 / 135
第二章阴阳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 / 158
第三章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 / 165
第四章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 188
第五章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声韵安排 / 197
第六章论适用入声韵和上去声韵的长调 / 219
附录
龙榆生新体歌词选 / 235
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 / 238
作者介绍
龙榆生(1902—1966),我国的词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本名沐勋,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怨红词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称龙七,江西万载人。他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词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撰著有《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多部经典著作和大量词学论文,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均为词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案头典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诗词的音乐性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词曲概论》中华书局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词牌、曲牌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词曲创作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审美追求。我特别震撼于作者对不同时代词曲风格演变的梳理,从先秦的民歌到唐宋的雅乐,再到元曲的俗化,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鞭辟入里,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词曲是如何随着社会思潮、政治变迁和审美趣味的改变而不断演化的。书中对词与音乐结合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它详细介绍了古人是如何根据词的声韵和情感来谱曲的,以及曲的旋律又如何反过来影响词的创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宫调”的章节,虽然我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作者的讲解让我对宫调在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有了直观的理解,原来不同的宫调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是如此丰富和微妙。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词曲文化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词曲概论》中华书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觉得这类“概论”性质的书籍往往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理论术语。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词曲的世界。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作品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能够从一首词、一首曲中发掘出许多常人难以察觉的妙处,比如词的某一个字的选用,是如何呼应了曲的某个音节,又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起自己听过的那些熟悉的歌曲,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其中的奥妙远不止我之前所理解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去“听”词曲,如何去感受文字与旋律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如何去体会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一直以来,我对词曲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的“歌词”和“旋律”,总觉得它们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顶多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但《词曲概论》中华书局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刻地揭示了词与曲之间那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从历史源流、创作技巧、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层层剖析了词曲是如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韵律与意境的互文性”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学和音乐学的理论,解释了词的声律如何影响曲的旋律走向,又如何通过旋律的变化来强化词的意境和情感。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歌听起来如此“有味道”,原来那是因为词曲的完美契合,是文字的韵律在音符中找到了最恰当的归宿,是旋律的起伏又为文字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意味。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词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激起了我探索更多优秀词曲作品的兴趣。
评分《词曲概论》中华书局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方式。它让我明白,词曲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书中对于词曲在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之前看戏,总是觉得唱词部分很美,但总觉得有些词似乎脱离了情节,而这本书解释了,这些“脱离”恰恰是为了更好地配合音乐,以便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作者还讨论了词曲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和发展,这让我看到了词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它不仅仅属于文人雅士,也深深地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但又落脚于具体的作品和细节,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对词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和文学都有些涉猎,但总是感觉它们之间缺乏一条清晰的联系。《词曲概论》中华书局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词曲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他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还结合了音韵学、文学史、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他的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词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与突破的讨论,比如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如何与当时的音乐风格相呼应,元曲的通俗化又如何适应了更广泛的受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词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