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钱塘棋会:中国国际棋文化博览会巡礼(第2届)
定价:268.00元
作者:王国平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812772
字数:
页码:3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钱塘棋会:中国国际棋文化博览会巡礼(第2届)》共分三大部分,部分为第二届(2014)中国国际棋文化博览会各子项目的简介。第二部分为棋文化相关论文作品展示,汇集了专家在研究古今棋文化发展上提出的一系列见解。第三部分为棋文化相关摄影作品展示,汇集了和棋文化活动有关的摄影作品。
目录
前言——共赴钱塘棋会 共襄中国梦
部分 棋的盛会(指南)
组织机构
组委会名单
2014“商旅杯”杭州国际城市围棋赛
2014“商旅杯”围棋双人赛
第二届“商旅杯”全国新闻界围棋锦标赛
首届中国大学生围棋对抗赛暨南北全明星赛
2014“商旅杯”全国业余围棋棋王争霸赛
“棋之韵”全国摄影大赛
中国杭州棋琴书画用品展销会
“棋文化”微电影《红棋子》首映式
第二届(2014)中国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
“舌尖上的棋文化”美食节
2014年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主场(杭州-广西)
“西湖杯”华东地区业余国际象棋棋王赛暨杭州市第八届国际象棋等级赛
2014年“西湖杯”中国象棋争霸赛暨象棋真人秀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
杭州市围棋队
国家青少年围棋集训二队
杭州围棋学校·棋类学校
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部分 纹枰论道(论文集)
坚持“五个抓”,办好“七件事”,把杭州建设成为、世界的棋文化研究中心、交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生活品质之城:棋文化与杭州城市定位
论生命在于脑运动
试述《围棋文化全书》编纂的意义及其框架构想
三百年来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围棋关系
黑白之道的自由天空
计算机围棋与围棋棋谱搜索
从兼山堂到桃花泉——试述中国古代围棋棋艺的发展演变
清代名家棋局整理:统计与辨析
《围棋义例》的真伪与价值
棋声诗韵在杭州
论高中阶段开展围棋选修课的现实意义
盛唐时期关中地区围棋文化研究——以西安户县围棋寨村为例
洛阳围棋博物馆和围棋产业文化
从远古走来的围棋——围棋起源初探
围棋二重属性的千年变迁
一生痴迷樵柯烂尽,满腔爱心铁杵成针
围棋队际赛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楚河汉界与六十四格——试论象棋与国际象棋文化的异同
帝卦局 河洛九宫枰——象棋探源新论
晚明通俗日用类书中的象棋史料
象棋形制考伍强胜
象棋在德国的发展
中国《象棋竞赛规则》与时俱进的发展概况
象棋文化中的科学意蕴
试述象棋技术创新之意义价值
小学象棋文化教育的探索
第三部分 “棋之韵”全国摄影大赛
棋魂(组照)
入阵
棋弈的传承(组照)
闲趣边伟虎
输棋之后(组照)
围棋真人秀
遇见初生牛犊(组照)
“棋”乐融融
“围棋之乡”衢州(组照)
工闲时刻
国际象棋在中国(组照)
苗乡棋风
岁月留痕(组照)
未来棋星
赛场掠影(组照)
弈景
演出间隙(组照)
兵棋推演
残局
臭棋了
大师风度
对决
对弈
工作之余
棋局风云(组照)
棋乐无穷
共抒国难
古祠棋局
古老的棋艺
观棋不语
观棋不语
黑白神韵
棋思(组照)
僵持不下
老街棋迷
老地方、老辰光
老棋迷新对手
老有所乐
老屋棋趣
棋与艺术(组照)
乐在“棋”中
盲人对弈
忙里偷闲
觅知音
拍下这一刻
母亲
棋伴
棋逢对手
千古圣贤为棋痴(组照)
棋乐融融
棋圣保佑
琴韵
棋乐无穷
赛场
师徒对弈
手机上的的对弈
少年棋梦(组照)
帅遇将才
乡村俱乐部
外国人下中国象棋
孙爷俩
台上台下
田间回来
温馨的旅途
慎行(组照)
夏夜棋语
稳操胜券
深院小棋迷
象棋大师对弈百名棋友
象棋老人
乡村围棋赛
象棋文化在社区
围棋夏令营(组照)
小辫子
小小棋手
歇息一刻
学艺
演出之后
一夫当关
乡村棋韵(组照)
爷子对阵
运“棋”帷幄
有兴趣,站着也不腰痛
艺无止境
战场.
智慧的较量
智慧之光
专注
育新苗(组照)
卒子人生
观棋不语真君子
祖孙对战
将你一军
妙手连招
思
忙里偷闲
围棋定段定级赛(组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图文配合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效果。我通常阅读这类资料性的书籍时,会遇到图片说明不足或者图文分离的问题,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流畅。当文字描述到一种复杂的棋局演变时,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张高清晰度的棋盘俯视图,关键的落子点还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做了强调,即便是对国际象棋规则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更妙的是,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图片,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拍摄,甚至包括微距镜头下那些古老棋子的包浆和裂纹,让读者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我记得有一张关于一个古代棋盒的特写,木材的纹理和金属搭扣的锈迹都清晰可见,旁边配的文字恰到好处地解释了这种工艺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两者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临场感和历史厚重感。这种对视觉语言的重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大大降低了理解复杂信息的门槛。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意犹未尽,但回味无穷”。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文化随笔集。每一次重读,我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亮点。也许第一次关注的是某位大师的精彩妙手,第二次则会被那些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所打动,比如为了搭建一个互动体验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对整个博览会组织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最终如何克服的叙述,展现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精神,这种对集体努力的尊重,让这本书多了一层温度。它成功地将一个大型公共活动的“面子”(即光鲜亮丽的展品和比赛)与“里子”(即背后的筹备、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喜悦)完美地结合起来。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一场活动的结束,而是一个文化火种被成功点燃,并有望在未来继续燃烧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基调,让人读后心情非常舒畅,也激发了我想要去参加下一届盛会的强烈愿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排布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深度探索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或者场馆区域来罗列,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有一章专门探讨“棋子背后的材料学变迁”,从古代的玉石到现代的树脂,每一个材质的转变都对应着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得鞭辟入里,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另一章则聚焦于“跨界合作的艺术实践”,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棋文化与现代设计、科技进行融合,这部分的内容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当代文化现象。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精准,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生动的描述。比如,在描述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状态时,那种对指尖技艺的细致刻画,让人仿佛能听见工具与材料摩擦发出的轻微声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过渡段,它们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整体的思考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交流活动抱有极大热情的人,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博览会”特有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质。它不仅仅记录了展览本身,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人文精神。书中多次提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棋类代表团带来的独特文化符号,例如某种异域棋盘上特殊的纹饰所蕴含的地域神话,或者某种开局策略背后所体现的民族性格差异,这些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友谊与竞争”这种复杂情感的描绘。在记录了几场精彩对弈的同时,作者也穿插了棋手们赛后交流、相互学习的场景,那种放下胜负的惺惺相惜,比单纯的比赛结果描述要震撼人心得多。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微缩的联合国,通过方寸之间的棋盘,展现了世界文化交流的理想状态。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其价值远超于具体的展品数量或参与人数,而在于它激发的对话和理解。这种人文关怀的深度,是很多官方报道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淡淡的、带着历史感的青灰色调,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卷轴,很有韵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的米白色,对眼睛很友好。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整体看起来疏朗而不失庄重。比如,在介绍某个展区的场景图时,设计师特意采用了一种不对称的布局,既突出了主题,又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现场的氛围。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肖像处理得非常精细,那种老照片的颗粒感被保留了下来,让人感觉非常真实和亲切。从书籍本身的工艺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活动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阅时,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非要挑剔一点,也许某些配图的色彩还原度可以再鲜明一些,但瑕不掩瑜,整体的审美取向是非常高级和内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