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释 [民国]章太炎

齐物论释 [民国]章太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国] 章太炎 著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齐物论
  • 先秦哲学
  • 汉代思想
  • 考证学
  • 古籍
  • 民国学术
  • 哲学史
  • 思想史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2012
商品编码:297250470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齐物论释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章太炎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0342012

字数:130000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章太炎先生的得意之作,自谓此书“一字千金”,“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得解”,“千六百年未有等匹”。

内容提要


章太炎自述:

少虽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多与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诸家悉含胡虚冗之言也。既为《齐物论释》,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日本诸沙门亦多慕之。

目录


作者介绍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后易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自谓“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于小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佛学、政治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

文摘


序言



《古文尚书》考证与辨析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在中国学术史上历来是一桩公案,历经数代学者的考订辨析,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古文尚书》的源流、流传、内容特质及其与今文《尚书》的异同,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一、 《古文尚书》的源流与早期流传 《古文尚书》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尚书》十二篇”,其中“古文《尚书》”与“孔氏《尚书》”(即今文《尚书》)并列。这表明在汉代,学界已对《尚书》存在不同的文本版本。 关于《古文尚书》的作者,传统说法认为其为孔子晚年所藏,后由战国时期的儒者在整理时发现,因其使用古文字体,故称“古文”。据传,在秦始皇焚书之后,汉代学者汲黯曾从鲁恭王破坏孔子故宅时发现竹简,其中包含“古文《尚书》”。然而,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存疑,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 早期关于《古文尚书》的记载相对零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汉代,它已经与今文《尚书》并存,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解读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本逐渐稀少,至隋唐,其完整性更是受到质疑。 二、 《古文尚书》的内容特质与异同 《古文尚书》相较于今文《尚书》,在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篇目不同: 《古文尚书》的篇目比今文《尚书》更多,收录了如《汤誓》、《牧誓》、《顾命》、《洪范》、《益稷》、《尧典》、《舜典》、《皋陶谟》、《甘誓》、《泰誓》等篇。其中,部分篇目在今文《尚书》中是缺失的,例如《洪范》、《益稷》、《尧典》、《舜典》等,这些篇目被认为是《古文尚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后世哲学、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语言风格: 《古文尚书》的语言风格与今文《尚书》有较大差异。《古文尚书》的语言被认为更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文辞更为古朴、典雅。而今文《尚书》的语言则相对通行,更易理解。学者们通过对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的比对,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语言学差异。 3. 思想内容: 《古文尚书》的思想内容也与今文《尚书》有所区别。《古文尚书》中,如《洪范》提出的“五行”、“九畴”等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尧典》、《舜典》则详细记载了古代圣王治国之道,强调“德治”和“民本”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今文《尚书》中未能充分体现。 4. 与今文《尚书》的关系: 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的关系,历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古文尚书》是《尚书》的更早、更完整的版本,今文《尚书》是其一部分的流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是独立发展的,有着不同的来源和传承;还有观点认为《古文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后人增补或改编的情况。 三、 《古文尚书》真伪辨析的历史进程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最早的质疑可以追溯到东晋。当时,一些学者就对其真实性提出疑问。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存在质疑,但《古文尚书》仍被视为先秦古籍,并得到广泛的推崇。 到了宋代,随着史学和考据学的发展,对《古文尚书》的质疑声音逐渐增强。特别是北宋的欧阳修,他通过对《古文尚书》的语言、篇章以及与其他先秦文献的对比,认为《古文尚书》中的一些篇章存在后世伪造的痕迹。 明清时期,考据学达到鼎盛,《古文尚书》的辨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著名学者都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文字、音韵、训诂、篇章结构等多个角度,对《古文尚书》的真伪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论证。特别是清代学者吴棫,他所著的《古文尚书辨证》,对《古文尚书》的每一篇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订,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证据,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近现代,随着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殷商周时期文字的发现,为《古文尚书》的辨析提供了新的依据。许多学者从文字学、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出土文献,对《古文尚书》的年代和真实性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论证。 四、 《古文尚书》真伪辨析的现代视角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认识趋向于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尽管仍有学者坚持《古文尚书》包含部分真实先秦材料的观点,但普遍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并非完全是孔子所藏的古本,其中很可能包含了后世的增补、伪造或改编。 以下是现代学者们对《古文尚书》真伪辨析的一些主要观点: 1. 文字与语言的证据: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文尚书》与出土的先秦文献(如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等)的文字和语言进行比对,发现《古文尚书》中的部分文字和表达方式,与已知先秦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例如,一些词汇的使用、语法结构等,被认为更接近汉代以后的语言特征。 2. 篇章结构的分析: 对《古文尚书》各篇的篇章结构、叙事方式、思想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也发现了一些不合先秦时代特点的痕迹。例如,一些篇章的思想过于体系化,或其叙事模式与早期文献存在差异。 3. 历史文献的疏证: 结合史书的记载,对《古文尚书》的流传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古文尚书》的记载,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模糊之处和矛盾之处,这为后世的伪造提供了空间。 4. 考古证据的影响: 尽管尚未发现直接证明《古文尚书》为伪的考古实证,但出土文献为我们认识先秦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这些材料为判断《古文尚书》的年代和真伪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五、 结论:审慎对待,认识其历史价值 综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学术的进展,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并非是原汁原味的先秦古籍,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汉代或之后被编纂、伪造或增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文尚书》的全部价值都被否定。 即使《古文尚书》的许多篇章存在伪造的嫌疑,但其中蕴含的某些思想观念、政治智慧,以及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些篇章,例如《洪范》、《尧典》、《舜典》等,即便其文本的真实性存疑,但其所代表的“五行”思想、“德治”、“民本”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对待《古文尚书》时,我们应采取一种审慎而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要通过严谨的考证,辨析其文本的真伪,去除其中不可靠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在历史上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理解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古文尚书》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的一次深刻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齐物论释》的装帧就足够让人爱不释手,纸张温润,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仿佛穿越时空,直接与章太炎先生对话。翻开书页,那一笔一划间,尽显民国学人的严谨与风骨。我之前读过一些哲学类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着一层纱,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而章太炎先生的这本《齐物论释》,则像一把钥匙,让我窥见了思想的深邃之处。他字斟句酌,剖析“齐物论”的每一个概念,从“物”的范畴到“齐”的境界,层层递进,丝丝入扣。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述,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与先贤一同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奥义。这本书并非易读之作,需要静心沉浸,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物我一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身的认知有了新的审视。

评分

我一直对《庄子》中的“齐物论”篇情有独钟,但苦于原文晦涩难懂,总是无法领略其精髓。市面上的解读也良莠不齐,要么过于简化,要么流于空泛。直到遇到章太炎先生的这本《齐物论释》,才真正有拨云见日之感。章先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他不仅能深入浅出地解读原文,更能结合时代背景,阐述“齐物论”的深远意义。他对于“齐物”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平等或混同,而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消解二元对立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章先生的洞见所折服,他总能一语道破那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地方。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类比,更是让人豁然开朗。这本《齐物论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齐物论”的精准解读,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哲学思想,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如何去超越个人的主观局限。

评分

这本《齐物论释》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章太炎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卓越的哲学思辨能力,对《齐物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道”的理解,他并非将“道”描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通过对“齐物论”的解读,展现出“道”在万事万物中的体现。他对于“是非”之辩的分析,更是让我对“相对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是非”是绝对的,但章先生通过对“齐物论”的分析,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是非”只是基于个体认知的局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按摩,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偏见,去拥抱多元的观点。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

评分

拿到这本《齐物论释》时,我心中充满了期待,毕竟章太炎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早已如雷贯耳。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章先生的文字,古朴典雅,却又掷地有声,仿佛每一字都饱含着他对“齐物论”的深刻理解。他对于“物”与“我”关系的阐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并非简单地强调“物我合一”,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相互依存。书中对于“自然”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对“自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环境概念,而章先生则将其上升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启迪了我的思考方式,让我学会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生与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生活态度的。章太炎先生的《齐物论释》,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并非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对“齐物论”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他对于“变化”的理解,让我看到了生命无常背后的深刻哲理。过去,我常常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感到焦虑,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学会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章先生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带有民国时期的特色,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却是跨越时空的。它教会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而宁静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