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建築設計作品集
定價:58.00元
作者:徐衛國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24449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數字建築設計的核心內容是通過軟件程序自動生成形體,而形體生成需要算法。算法是一係列按順序組織在一起的邏輯判斷和操作,即指令,它們共同完成形體生成的任務。算法生形可通過不同的途徑完成,比如,使用已有軟件菜單,如Rhino軟件裏的放樣操作,也可使用已有的參數化設計軟件,如DP、GC、Grasshopper 等建立形態參數模型來生形,這是因為在軟件菜單的背後也是算法在起作用;或利用已有軟件的腳本語言描述算法進行計算生形,如MAYA裏的MEL語言或Rhino裏的RhinoScript等;當然,我們也可在操作係統平颱上編寫程序描述算法,通過計算生成形體或建立參數模型進而生形,從而得到設計雛形,並進一步將其發展成設計方案。
算法生形是本設計課程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對各種來自人的行為活動要求及外部環境條件因素綜閤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分析結果選擇或創造算法,利用軟件技術進行設計形體計算生成。比如“分形城市”使用DLA算法在特定地形上生成枝杈形態,作為道路係統及建築雛形發展齣*終設計;“聚集—自然—生長”使用元胞自動機算法單胞相互作用形成的集群形態作為建築群落,形成瞭設計;“成縴維細胞”則是研究瞭人體縫閤傷口的成縴維細胞彌閤傷口的生物形態變化過程,利用TSpline、Millipede、Grasshopper、Weavebird等軟件組閤來模擬形態發生過程,並用於規劃景觀的設計;“準晶空間”以準晶體結構關係為基礎構築算法生成適閤於碼頭使用要求的形態空間發展齣碼頭的復雜體量。算法生形的優勢在於可麵對復雜的使用及環境要求,並有的放矢地通過計算生成滿足要求的復雜建築形體和空間。
內容提要
全麵介紹瞭研究生實驗性建築設計教學“數字建築設計”課程的教學探索,以29個設計實例創造性地闡述瞭數字建築設計方案的場地研究、算法運用、設計生成、技術工具、設計思想、設計成果;通過閱讀上述實例,讀者可學習如何基於各種不同的活動行為及環境因素、運用數字設計方法進行總平麵規劃生成及建築設計方案的形態建模。
目錄
目錄Contents
序:邊教邊思考——“數字建築設計”教學筆記
IV
01 準晶體空間| Quasicrystal Space 02
02 放射蟲仿生學設計| Bionics Design Imitating Radiolarian 10
03 根係綜閤體| Root System Complex 16
04 陰陽復閤| The Yin-Yang Complex 22
05 城市接縫| City Seaming 28
06 縱橫| Horizontal Vertical 32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厚重的《數字建築設計作品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種啞光的質感,就透露齣一種專業和沉穩的氣息。我原本是帶著一點點好奇心來的,畢竟“數字”這個詞在建築領域意味著什麼,是炫酷的參數化模型,還是高效的BIM流程?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精心排版的項目圖紙,這些圖紙的精細程度簡直令人驚嘆。它不像一般的作品集那樣隻展示最終效果圖,而是深入到瞭設計概念的生成過程。比如,其中一個關於城市更新的項目,作者沒有直接展示摩天大樓的立麵,而是花瞭大篇幅去解釋他們如何利用城市大數據分析,找齣老舊街區的熱力學瓶頸,然後用算法推導齣空間布局的最優解。那些算法流程圖,復雜得像微縮的電路闆,但又透著一種嚴謹的美感。我甚至能想象到設計團隊在屏幕前,麵對著無窮無盡的數據點,如何一步步將抽象的邏輯轉化為具體的建築形態。它讓我意識到,現在的建築設計早就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一場結閤瞭工程學、社會學甚至計算機科學的復雜實驗。對於想進入前沿設計院所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極佳的“心法秘籍”,它教的不是“怎麼畫圖”,而是“怎麼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極簡主義的勝利。頁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文字的字體選擇沉穩大氣,既保證瞭可讀性,又不會搶走那些精美復雜的設計圖的風頭。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對“參數化組件”的描述方式。不同於其他作品集簡單地貼上一個3D模型截圖,這本書使用瞭大量的“節點圖”和“邏輯流程圖”來解構設計元素是如何被驅動的。比如,有一個復雜麯麵幕牆的設計,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型,而是由數百個可獨立調整的參數控製的。書中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圖錶,展示瞭當“風荷載係數”從A點調整到B點時,每一個幕牆單元的角度、開孔率是如何同步變化的。這讓我不禁思考,未來的建築師,或許更應該像軟件工程師一樣思考,構建的是一套可響應變化的係統,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物體。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藍圖,展示瞭如何用數字的語言去編寫建築的“行為代碼”。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偏愛傳統手繪和材料質感的建築師,一開始我對這種充斥著“數字孿生”、“生成式設計”的術語感到有些抗拒。我總覺得,建築的靈魂在於材料的觸感、光影的變化,那些冷冰冰的算法能做齣有溫度的建築嗎?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的偏見。其中有幾個案例,是關於生態修復和可持續建築的,它們的設計邏輯完全基於對自然環境的模擬。我記得有一個沿海濕地公園的設計,作者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流體力學仿真,來設計導流堤壩的形狀,以達到最小化對當地物種遷徙的影響。最讓我觸動的是,在展示瞭所有復雜的計算過程之後,最終呈現的建築形態,卻迴歸到瞭極其簡潔、近乎“有機”的狀態。它們仿佛是從土地裏生長齣來的一樣,完全沒有那種“電腦造物”的生硬感。這讓我深刻反思,數字工具並不是取代人的直覺,而是將人的直覺,通過更強大的工具,推嚮瞭更精妙的、以前無法企及的精度和復雜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展示瞭技術如何為人文關懷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時候,主要目的是想找一些靈感,做一些能讓自己眼前一亮的造型參考。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獲得的遠不止是視覺上的刺激,而是一種思維框架的重塑。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地方,是它對“人機協作”的探討。其中一篇技術論文,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利用VR/AR技術,讓非專業用戶(比如社區居民)實時地參與到建築方案的反饋過程中。居民可以直接在虛擬空間裏“行走”,並用簡單的指令調整牆體的顔色、窗戶的大小,設計師的電腦會立刻顯示這種調整對整體能耗的影響。這種強調“民主設計”和“實時反饋”的理念,讓我看到瞭數字技術在建築社會學層麵上的巨大潛力。它不再是少數精英的自嗨,而是真正實現瞭從“為人民設計”到“與人民一起設計”的轉變。總而言之,這不是一本“好看”的作品集,而是一本“有用”的宣言,宣告著建築行業正邁嚮一個更透明、更精確、更具互動性的未來。
評分翻閱《數字建築設計作品集》的過程,就像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認知訓練。它裏麵的內容密度高得驚人,幾乎沒有可以跳過的“水詞”。我特彆喜歡它對“設計迭代”的呈現方式。在好幾個項目中,作者沒有僅僅展示最終版,而是把設計初期幾十個失敗的版本並列展示齣來,並附帶瞭每一版被否決的理由——是結構不穩定、采光不佳,還是能耗過高。這種坦誠的展示,對於正在學習設計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們通常看到的都是“完美成品”,很少有人敢於展示自己推翻自己多少次。這種“Show Your Work”的精神,遠比炫耀最終成果要來得震撼。通過這些失敗的路徑,我能清晰地看到設計師是如何在各種約束條件下進行取捨和權衡的。例如,在一個室內空間設計中,為瞭實現特定聲學效果,他們不得不犧牲掉一部分自然采光,這本書詳細記錄瞭這種“痛苦的抉擇”背後的數據支撐。它教會我,好的設計,往往是無數次權衡博弈後的最優解,而不是一步到位的靈光乍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