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密码学(第2版)(重点大学信息安全专业规划系列教材)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许春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2370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许春香、李发根、汪小芬、禹勇、聂旭云编著的《现代密码学》系统介绍了密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古典密码、流密码、分组密码、Hash函数、公钥密码、数字、密码协议、可证明安全性理论、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无证书密码体制和密码学的新方向。
本书内容全面、概念准确、语言精练,力求使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密码学算法和安全性分析问题。本书既可作为信息安全、计算机、通信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密码学和信息安全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章 引言
1.1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
1.2 密码学基本概念
1.2.1 保密通信系统
1.2.2 密码体制分类
1.2.3 密码攻击
习题
第2章 数学基础
2.1 数论基础
2.1.1 整除与同余
2.1.2 欧几里得除法
2.1.3 一次同余式与中国剩余定理
2.1.4 二次剩余
2.2 近世代数基础
2.2.1 群
2.2.2 环和域
2.2.3 指数与原根
2.3 计算复杂性理论
2.3.1 图灵机
2.3.2 问题的计算复杂性分类
习题
第3章 古典密码
3.1 置换密码
3.2 代替密码
3.2.1 单表代替密码
3.2.2 多表代换密码
习题
第4章 流密码
4.1 基本概念
4.1.1 一次一密与流密码
4.1.2 流密码的思想
4.1.3 流密码结构
4.2 序列的随机性
4.3 密钥流生成器
4.4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4.5 两个流密码算法
4.5.1 流密码算法RC4
4.5.2 流密码算法A5
习题
第5章 分组密码
5.1 分组密码的基本原理
5.2 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
5.3 数据加密标准
5.3.1 DES的历史
5.3.2 DES算法
5.3.3 DES的安全性
5.3.4 多重DES
5.4 高级加密标准
5.4.1 AES的基本运算单位
5.4.2 AES算法
5.4.3 AES的安全性
5.5 SMS4
5.5.1 术语说明
5.5.2 轮函数F
5.5.3 SMS4算法
5.5.4 密钥扩展算法
5.6 IDEA
5.6.1 IDEA算法
5.6.2 IDEA的安全性
习题
第6章 Hash函数
6.1 Hash函数的概念
6.1.1 Hash函数的性质
6.1.2 迭代型Hash函数的一般结构
6.1.3 Hash函数的应用
6.2 MD5
6.2.1 算法描述
6.2.2 MD5的压缩函数
6.3 SHA
6.3.1 SHA1
6.3.2 SHA2
6.4 基于分组密码的Hash函数
6.5 Hash函数的分析方法
习题
第7章 公钥密码
7.1 公钥密码的基本概念
7.1.1 公钥密码体制的原理
7.1.2 公钥密码体制的要求
7.2 RSA公钥密码
7.2.1 算法描述
7.2.2 RSA的安全性
7.3 ElGamal公钥密码
7.3.1 算法描述
7.3.2 ElGamal的安全性
7.4 Rabin公钥密码
7.5 椭圆曲线公钥密码
7.5.1 实数域上的椭圆曲线
7.5.2 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
7.5.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习题
第8章 数字
8.1 数字的基本概念
8.2 RSA数字
8.3 ElGamal数字
8.4 数字标准
8.5 其他数字
8.5.1 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数字
8.5.2 基于大整数分解问题的数字
8.5.3 具有特殊用途的数字
习题
第9章 密码协议
9.1 密钥分配
9.1.1 NeedhamSchroeder协议
9.1.2 Kerberos
9.2 密钥协商
9.2.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9.2.2 端到端协议
9.3 秘密共享
9.3.1 Shamir门限方案
9.3.2 可验证秘密共享
9.3.3 无可信中心的秘密共享
9.4 身份识别
9.4.1 身份识别的概念
9.4.2 GuillouQuisquater身份识别方案
9.5 零知识证明
9.6 签密
习题
0章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10.1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10.1.1 公钥加密体制的安全性
10.1.2 数字体制的安全性
10.1.3 随机预言模型与标准模型
10.2 可证明安全的公钥加密体制
10.2.1 实际加密算法的安全性
10.2.2 RSAOAEP
10.2.3 将CPA体制变成CCA2体制
10.3 可证明安全的数字体制
10.3.1 实际算法的安全性
10.3.2 RSAPSS
习题
1章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11.1 公钥认证方法
11.2 基于身份的加密体制
11.2.1 双线性配对
11.2.2 形式化模型
11.2.3 BF方案
11.3 基于身份的体制
11.3.1 形式化模型
11.3.2 Hess方案
11.3.3 CC方案
11.4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11.4.1 Smart协议
11.4.2 Shim协议
11.5 基于身份的签密体制
习题
2章 无证书密码体制
12.1 无证书加密体制
12.1.1 形式化模型
12.1.2 AP方案
12.2 无证书体制
12.2.1 形式化模型
12.2.2 ZWXF方案
12.3 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
12.4 无证书签密体制
习题
3章 密码学的新方向
13.1 量子密码学
13.1.1 BentBrassard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13.1.2 量子密码的应用与进展
13.2 变量公钥密码
13.2.1 多变量公钥密码体制的一般形式
13.2.2 MI多变量公钥密码体制
13.2.3 彩虹: 多层油醋体制
13.2.4 多变量公钥密码体制的现状
13.3 基于格的公钥密码体制
13.3.1 数学背景
13.3.2 NTRU公钥加密体制
13.4 DNA密码学
13.4.1 DNA计算
13.4.2 DNA加密技术
13.4.3 DNA密码发展的趋势
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主要归功于其出色的可读性和对细节的把控。很多技术类书籍的通病在于公式堆砌和晦涩的语言,但这本教材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点。它在关键概念的引入处,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者一个清晰的图示来辅助理解,有效地打破了“数学恐惧症”。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协议流程,作者采用分步解析的方式,使得原本复杂的操作序列变得清晰可辨。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这对于长期学习至关重要。它鼓励读者动手去验证,去推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记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业内人士,我更关注的是教材的前瞻性和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介绍,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考量,比如在讨论特定算法实现时,对性能损耗、侧信道攻击风险的探讨,这些都是课堂上难以全面覆盖的“经验之谈”。书中对现代密码学设计原则的强调,如随机性、安全证明的严谨性,都体现了作者对密码学伦理和工程质量的重视。阅读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对话,探讨如何构建真正可靠、可信赖的安全系统。这种实战导向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价值。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罕见的。它不仅覆盖了密码学领域的核心内容,还巧妙地将密码学与其他信息安全子领域的交叉点展现出来。从区块链中的零知识证明应用,到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通信协议,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安全蓝图。它让你意识到,密码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支撑整个数字信任体系的基石。它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它正在塑造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对于那些希望超越基础知识,真正理解密码学在构建下一代技术中所扮演角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价值远超其装帧所暗示的“教材”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典范,逻辑的严密性令人赞叹。它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齿轮,紧密咬合,推动着整个知识体系向前发展。我特别欣赏它对基础理论的扎实铺垫,没有急于求成地展示那些光鲜亮丽的现代算法,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回顾了密码学演进的历史脉络,确保读者对安全性的基本定义和脆弱性有深刻的理解。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在处理高级主题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无论是对公钥基础设施(PKI)的剖析,还是对数字签名方案的详细论述,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稳固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初读这本厚重的著作,立刻被其系统性和前沿性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路线图,为那些渴望在信息安全领域深耕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内容涵盖了从经典密码学的基石到现代密码学复杂结构的全景展示,尤其对椭圆曲线密码、后量子密码等热点领域的深入剖析,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复杂的数学概念被巧妙地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逻辑框架,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沿着这条路径稳步前行。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直指核心,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加密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于任何想要在信息安全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绝佳起点,它教会你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如何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