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
定价:60.00元
作者:陈山枝,时岩,胡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21045073
字数:
页码:5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移动性管理是未来信息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未来泛在、异构、协同网络环境中,用于实现用户跨异构接入网络、跨不同终端、跨不同运营商间的无缝持续通信和业务应用的需求,实现移动信息社会。《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详细介绍了移动性管理技术的定义、分类、目标、基本功能及相关理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介绍与分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IP、mSCTP、SIP和H.323等有关移动性管理实现技术。全书以移动性管理的协议参考模型和网络参考模型为主线和视角,注重不同技术之间的分析与比较,概念清晰,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内容广泛并具有的技术前瞻性,为读者展现了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既可供通信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1.1 引言
1.2 移动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1.3 各相关标准组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性管理理论
2.1 移动性管理的协议参考模型
2.2 移动性管理的网络参考模型
2.3 传送平面的基本功能
2.4 控制平面的基本功能
2.5 现有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简介
2.6 移动性管理的基础理论
2.7 移动性管理的计算机仿真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性管理的目标和相关技术
3.1 终端移动性
3.2 个人移动性
3.3 会话移动性
3.4 业务移动性
3.5 子网移动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迭代升级。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用户体验和系统交互的设计部分。作者巧妙地将“用户感知”纳入到移动性优化的计算模型中,这在很多传统的工程书籍中是很少见的。例如,书中关于“无缝切换体验”的量化指标设定,对我设计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它提醒我们,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冰冷的算法必须融入人文关怀。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非常严谨,数据支持充分,但又不失灵活性,使得其结论既有科学的可靠性,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的桥梁与市场的需求之间的鸿沟。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偏理论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理论的引入循序渐进,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不是在堆砌公式。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便是像“信息熵在移动系统中的应用”这样的高深话题,也能用清晰的比喻解释清楚。我本来只是想翻阅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着好几个晚上都忍不住读下去。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它不仅指明了方向,还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性学习该领域知识的初学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研究供应链的优化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地域资源调配的部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网络中如何实现动态平衡和高效协同,对于理解“流动性”在系统层面的意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书中对一些经典模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审视,让我这个老研究者都感到耳目一新。特别喜欢它关于如何量化和管理“不确定性流”的章节,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对于任何试图在快速变化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组织来说,都是一本宝贵的指南。我已经在我的团队内部推荐了,大家都很受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软件架构师,我常常为系统的弹性伸缩和资源分配挠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尽管标题看起来很宏大,但实际上为我解决了许多实际的技术难题。它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将物理世界的移动性概念映射到了分布式系统的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机制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边缘计算”中的资源动态迁移策略时的细致入微,它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代码,而是基于对实时需求的预测和对网络延迟的深度理解。读完后,我立刻回去优化了我们产品的一个关键模块,效果立竿见影,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下降了近15%。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让我们看到不同领域的深刻联系,提供了一种跨越界限的创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前瞻性和宏观视野。它不仅仅关注“如何移动”,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移动”以及“移动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长期影响”。书中对未来城市规划和智能交通系统的畅想,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互联、更加高效的社会蓝图。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当前的技术限制,而是大胆地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并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其可行性。这对我进行长期战略规划非常有帮助,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运营细节,去思考未来五年甚至十年行业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配得上“里程碑式著作”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