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定价: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王江松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87258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悲剧是普遍的,悲剧是必然的,它弥漫于世界植根于人性,悲剧英雄在黎明时醒来,凝望着地平线沉思,命运是对未来的开垦,而开垦无论是掘出清泉还是掘开深渊——就是命运。
内容提要
本书写于1990年,那时八十年代的文化论战和文化反思刚刚过去,旧的东西土崩瓦解,新的东西并未正面建立起来,中国人处于普遍的价值缺失与精神危机状态。作者的这本书力图建立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新型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它介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种种对立的*之间,作者把它称之为悲剧人生观。
几年过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正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毋庸讳言,传统的价值观(包括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反过来维护和巩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种价值观已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目前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陈腐道德与无道德恶性并存与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急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母校东山学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在《理论信息报X《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简直就是一场精神上的“受难”。我得承认,我在阅读过程中好几次都想把它合上,因为那种纯粹的、未经修饰的残酷感,实在让人难以承受。它不像许多当代小说那样,会巧妙地设置一些救赎的瞬间,或者至少给你一个温暖的出口。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作者像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记录下角色们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命运的必然结局。书中对“责任”和“自由”的探讨尤其尖锐。人物们渴望自由,却又被自己选择的责任所捆绑,而那些试图挣脱一切束缚的人,最终发现自由的代价是彻底的虚无。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解剖,让人不得不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美化过的“高尚动机”。它没有提供任何慰藉,它只是把镜子摆在你面前,让你看清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你和我,其实并无不同。这种挑战读者的舒适区的勇气,是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地方。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接触这本书的,原以为只是随便翻翻,结果完全被吸了进去,直到深夜,窗外已经万籁俱寂,我才猛地意识到时间已经流逝了那么久。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擅长运用内心的独白和梦境的碎片来构建情节,使得读者仿佛真的进入了角色的意识流。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角色对“意义”的追寻,他试图通过收集某种特定的、无用的物品来构建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秩序,但随着收集的增多,他反而感到更深的恐慌,因为他意识到他所构建的一切都只是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便会全部湮没。作者对这种“微观的虚无主义”的描绘,精妙到令人发指。它没有宏大的哲学口号,只有生活琐碎中渗透出的绝望,这种绝望更具真实性,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这本书不是用来让你感到开心的,它是用来让你思考“为什么”的,那种带着痛楚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收获。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哲学探讨,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深奥的议题,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融入到了人物的血肉之中。初读起来,你会觉得情节推进得有些缓慢,甚至有些沉闷,角色们似乎总是在原地打转,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外界压力的循环往复之中。但当你坚持读到中后段时,你会猛然惊觉,那种“原地打转”本身,才是作者想要描绘的核心状态——生命本质上就是一种徒劳的、却又必须持续进行的努力。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极其出色,那种阴郁、潮湿、仿佛永远笼罩在暮色中的城市背景,完美地烘托了人物压抑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时间”的把握,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不断地回旋、重叠,过去的阴影永远在现在投下挥之不去的长长的影子。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件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精准无比,没有一处多余的装饰,所有的文字都服务于最终那个令人心碎的结论。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强情节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但请相信,这份耐心最终会转化为一种深刻的、难以磨灭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剂猛药,直击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向来对那些试图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文学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和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无疑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作者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来讲述一个时代的兴衰,而是将焦点紧紧地锁定在几个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挣扎和抉择,折射出人类命运中那些无法逃避的悖论。比如,其中有一个情节,主角为了保护一个他深爱的承诺,不得不亲手毁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寄托,那种撕裂感,那种“两难之境”的无解性,作者处理得极其细腻,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沉默,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读到这里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点燃了一支烟,试图用一点物理上的麻痹来对抗精神上的巨大冲击。这本书的语言是凝练而富有张力的,它不轻易给出答案,而是将所有的问题赤裸裸地抛到读者面前,迫使我们必须直视那些不愿面对的真实。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欣赏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拷问,读完后,世界观似乎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重新校准了一番,让人对“幸福”和“意义”有了更复杂、更具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文学技巧上的娴熟运用,着实令人赞叹,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偶然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很多悲剧的发生,并非源于深思熟虑的恶行,而仅仅是某一个瞬间的犹豫,某一个不经意的转身,某个未接听的电话,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意外”,最终汇聚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作者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命运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不是反抗者,而是努力在既定的悲剧中寻找一丝尊严的“表演者”。书中有一段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关于“未能言说的真相”,角色们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而正是这份沉默,在时间的推移下,演变成了彼此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对人际关系中沟通障碍和情感错位的描绘,极其精准。这本书读完后,你不会觉得轻松,但你会对人类情感的脆弱性,以及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巨大制约力,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