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技创新与金融配给研究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张启智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4155051
字数:230000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作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两个巨轮,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缺一不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金融支撑体系的有效结合是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金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本书以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对象,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和制约因素,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发展目标,给出了较为完整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金融配给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张启智,1966年10月生,汉族,中国投资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投资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投融资与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成果有:出版专著5部、编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参与及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股票供给曲线凸显向后弯曲与理性投资选择》、《外资的融入效率与利用外资策略》、《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选择研究》、《内蒙古投资发展报告》等。李广学,1962年生汉族,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成果有:出版专著4部,出版教材2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李宏旺,1965年10月生,汉族,管理学硕士,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那些对科技发展史和金融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科技创新与金融配给研究》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书中对科技创新与金融配给之间关系的探讨,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揭示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将宏大的经济理论与具体的商业实践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释金融资本如何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理论”的章节,它深刻地揭示了为何一些有前景的科技项目难以获得资金,而另一些缺乏实质内容的“概念股”却能一时风光无限。这种对市场内在逻辑的剖析,让我不禁反思,作为投资者或创业者,如何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也让我对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我一直对科技发展的“奇点”时刻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非常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金融配给这一看似经济学的概念,巧妙地融入了科技创新的叙事之中。他没有用晦涩的语言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展现了金融资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扮演着催化剂、加速器甚至有时是阻碍者的角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风险溢价”的探讨,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在科技创新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以换取潜在的巨额回报,而随着技术成熟和风险降低,资金的进入门槛和回报预期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动态的分析,让我对科技投资的“游戏规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中,金融市场将如何继续扮演其关键角色。
评分让我惊喜的是,《科技创新与金融配给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宏观的理论探讨,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作者通过对一些具体的科技企业和融资事件的深度剖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他讲述了某个小型研发团队,如何在缺乏传统抵押物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获得了巨额的研发资金,从而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这种“另辟蹊径”的融资方式,让我大开眼界,也看到了金融市场在面对新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适应性和创造力。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金融配给失灵的风险,比如过度投机导致的资产泡沫,以及对某些“非主流”但极具潜力的创新领域的忽视。这些案例的呈现,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加丰满和立体,也让我对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体会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梳理历史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当下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独特视角。作者巧妙地将金融市场的“配给”机制,与科技创新的“迭代”周期紧密结合,揭示了资金流向如何影响着技术突破的方向和速度。例如,他详细阐述了在某个特定时期,对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大规模金融投入,是如何催生了一系列颠覆性产品的出现。而当市场对这些领域的热情冷却,资金开始转向其他新兴技术时,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项目又面临怎样的困境,书中的描绘既真实又发人深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金融创新”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他认为金融工具和模式的演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够更有效地匹配科技项目的风险与回报,从而加速整个行业的进步。读到这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金融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交易,而是与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紧密相连的强大力量。
评分初拿到这本《科技创新与金融配给研究》,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分析或者纯粹的经济报告。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科技公司如何凭借一腔热情和初步的商业模式,从银行和投资机构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这些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金融市场的风向、风险偏好以及监管环境,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科技创新的“输液管”。他笔下的金融机构,有时像慷慨的伯乐,有时又像精明的算计者,其决策逻辑,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金融资本在科技发展中的“推手”或“刹车”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号传递”的部分,探讨了初创企业如何有效地向投资者展示其潜在价值,而投资者又是如何通过各种“信号”来筛选和评估这些项目,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读来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