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電子技術實驗實習教程(高)
:29.00元
售價:19.7元,便宜9.3元,摺扣67
作者:楊立功
齣版社:冶金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024483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本書是根據昆明理工大學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的多年教學實踐並結閤理工科電類專業對專業基礎課實踐教學的要求編寫而成的。本書內容主要包括常用電子元器件基礎知識、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知識、常用儀錶的使用方法、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實驗、電子綫路的計算機設計與仿真軟件Muhisim10的應用、電子實習指導與實例,後簡要介紹瞭CPLD器件的實驗應用。本書可以作為高等學校電器信息類、儀器儀錶類、電子信息科學類及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1 常用電子元器件基礎知識
1.1 電阻器
1.2 電容器
1.3 半導體二極管
1.4 半導體三極管
1.5 場效應管
1.6 集成運算放大器
1.7 三端集成穩壓器
1.8 數字集成電路
2 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知識
2.1 實驗基本要求
2.2 實驗電路的安裝
2.3 測量誤差和測量數據的處理方法
2.4 實驗電路的調試和故障處理
3 常用儀器儀錶的使用
3.1 MF-10型萬用電錶
3.2 GDM-392型數字萬用錶
3.3 PROTEK-505型數字萬用錶
3.4 KA-1型模擬電路學習機
3.5 SAC-DS2型數字電路學習機
3.6 晶體管毫伏錶
3.7 GFG-8015G型函數發生器
3.8 SS-7802型三蹤示波器
4 模擬電子技術實驗
4.1 實驗一 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
4.2 實驗二 單管電壓放大器
4.3 實驗三 基本共射放大器
4.4 實驗四 兩級放大電路和負反饋放大電路
4.5 實驗五 差動放大電路
4.6 實驗六 波形産生和變換電路(設計型1)
4.7 實驗七 波形産生和變換電路(設計型2)
4.8 實驗八 集成直流穩壓電源
4.9 實驗九 集成運算放大器的應用
4.10 實驗十 綜閤實驗集成電路雙聲道擴音機
4.11 實驗十一 方波、三角波發生器的設計
4.12 實驗十二 直流穩壓電源的設計
4.13 實驗十三 過、電壓保護電路(綜閤設計型)
5 數字電子技術基本實驗
5.1 數字電路實驗一般要求
5.2 實驗一 數字電路實驗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練習
5.3 實驗二 TTL門電路參數測定
5.4 實驗三 組閤邏輯門電路
5.5 實驗四 組閤邏輯電路設計
5.6 實驗五 譯碼器及其應用
5.7 實驗六 觸發器
5.8 實驗七 搶答器的設計
5.9 實驗八 寄存器
5.10 實驗九 任意進製計數器設計
5.11 實驗十 555電路
5.12 實驗十一 D/A轉換器
5.13 實驗十二 A/D轉換器
5.14 綜閤性實驗一 數字顯示1~1000μF電容測試器
5.15 綜閤性實驗二 可報時和顯示星期的數字時鍾電路
6 電子綫路的計算機仿真
6.1 Multisim簡介
6.2 Muhisim基本功能介紹
6.3 實驗電路的繪製與仿真(分析)
6.4 實驗仿真
7 電子實習
7.1 概述
7.2 Protel軟件介紹
7.3 印製電路闆的製作
7.4 安裝調試
7.5 實習選題
8 CPLD的實驗應用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怎麼說呢,樸實得近乎於粗糙瞭。封麵選用瞭一種非常老舊的、略帶泛黃的米白色紙張,字體是那種宋體加粗的樣式,看起來就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的教材。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頁麵的邊緣處理,有點不齊,甚至能摸到一些細小的紙屑,這讓我想起大學圖書館裏那些被翻閱瞭無數次的舊書。內頁的紙張質量也差強人意,有點薄,印著密密麻麻的電路圖和文字,墨色深淺不一,有些地方的綫條模糊不清,即便是帶著老花鏡,盯著看一會兒也會覺得眼睛乾澀發酸。我記得其中關於某一類元件特性的講解部分,圖錶似乎是直接掃描自某個過時的資料,網格綫都有些歪斜,這對於需要精確測量的實驗來說,無疑是個挑戰。書本的裝訂方式也比較傳統,翻開時書脊處的縫隙很大,有些跨頁的圖示正好被摺痕切斷,閱讀體驗大打摺扣。總的來說,這本書的物質形態給人一種“能用就行,不必講究”的感覺,顯然,齣版方對它的外觀和手感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更像是為瞭滿足某個課程的最低要求而倉促付印的産物,讓人忍不住想問,在這個時代,難道連一本技術指導書也不能在視覺上給人帶來愉悅感嗎?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感到非常睏惑,它似乎遵循著一種非常僵化且脫離實際應用場景的順序。比如,第一章就開始講解一個非常基礎的晶體管反嚮偏置的理論模型,篇幅占瞭近三分之一,但直到第三章纔真正涉及動手實驗——而且這個實驗是用一個已經淘汰瞭二十年的老式萬用錶來測量的。這種倒置的學習路徑,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我期待的是循序漸進,先看到一個實際問題,然後引入必要的理論,最後纔是操作步驟。然而,這本書卻像是一個理論知識的堆砌,把所有的公式和定律先砸在你麵前,讓你自己去琢磨它們如何與後麵的實驗步驟掛鈎。更糟糕的是,理論部分的推導過程跳躍性極大,很多中間步驟直接省略瞭,留下一句“讀者可自行推導”,這對於那些隻是想通過實驗快速掌握技能的動手型學習者來說,無異於一堵高牆。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放下這本書,轉而去搜索網絡上的替代教程,來填補這些邏輯上的斷層和理論上的空白,這完全違背瞭我購買一本“教程”的初衷——它應該是一份自洽的指導手冊,而不是一個需要大量外部資料輔助的參考提綱。
評分這本書的“高”字,我實在不知道體現在哪裏,倒是“古”字倒是很貼切。從內容選材來看,這本書明顯滯後於當前行業發展至少十年。它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講解基於分立元件搭建的功率放大電路,以及使用示波器進行時域分析的繁瑣手動操作,但對於現代電子設計中無處不在的嵌入式係統、FPGA編程,或者哪怕是使用現代化的EDA軟件進行仿真驗證的部分,幾乎是隻字未提,或者隻是草草帶過一筆,稱之為“前沿技術展望”。例如,書中對數據采集和數字處理的討論,仍然停留在八位微處理器的時代背景下,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關於高速ADC/DAC接口或總綫協議(如SPI/I2C)的實際應用案例。對於一個想要進入現代電子工程領域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體係就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基礎的原理或許能學到一些,但這些原理在實際工作中被新工具和新架構取代的速度太快瞭。讀完它,我反而有一種知識焦慮,因為我清晰地意識到,我掌握的這些知識,在招聘市場上已經不再具有核心競爭力。
評分關於書中的圖示質量,簡直是一場視覺災難。技術書籍的靈魂在於清晰的電路圖和精確的元件示意圖,但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極其業餘。很多電路原理圖的繪製風格雜亂無章,導綫交叉時沒有使用明顯的“跳綫”符號,導緻很難區分是串聯還是跨接。更彆提那些印刷齣來的實物連接圖瞭,它們看起來像是用早期的繪圖軟件拉伸或扭麯過的,比例失調,元器件的封裝類型辨識度極低。例如,講解如何識彆電阻色環時,圖例中的色環顔色本身就非常暗淡,紅和棕、綠和藍的界限模糊不清,這在進行實際操作時,極易導緻阻值誤判。我甚至懷疑這些圖例是否經過瞭專業的校對,它們不僅沒有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反而成瞭誤導和睏惑的來源。一個好的實驗教程,圖示應該像清晰的地圖一樣引導操作者,而這本書的圖示,更像是被水浸泡過、模糊不清的舊地圖,讓人寸步難行。
評分這本書在實驗指導方麵的細節刻畫,實在是吝嗇得令人發指。它似乎假設讀者已經擁有瞭爐火純青的動手能力和對所有儀器功能的深刻理解。我仔細閱讀瞭關於“集成電路基本邏輯門電路搭建”的實驗描述,步驟極其簡潔:“連接輸入A、B,測試輸齣F,記錄波形。”就這麼兩句話,然後緊接著就是一大段關於布爾代數優越性的論述。問題是,它沒有明確指齣應該使用哪種型號的芯片(是TTL還是CMOS?),輸入信號應該用什麼電平標準(是5V還是3.3V?),更彆提在麵包闆上進行連綫時,地綫(GND)和電源(VCC)的具體引腳位置描述都是缺失的。當你真的嘗試去搭建時,很容易因為一個錯誤的連綫而燒毀元件,而書裏對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的討論,幾乎是空白的,隻有一句籠統的“檢查連接是否鬆動”。這種近乎於“自求多福”的指導風格,極大地增加瞭實驗的失敗率和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加一個不設防的野外生存訓練,而不是一個規範的電子技術實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