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

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佳亮,程华,于天泽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接入网
  • 同步
  • 性能测试
  • 测试技术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RAN
  • 同步性能
  • 测试方法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09860
商品编码:297292508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于佳亮,程华,于天泽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09860

字数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在简要介绍相关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的技术标准,具体介绍适用的测试仪表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考核评价无线接入网的同步性能,系统阐述了具体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测试步骤;并分别介绍在实验室和现网环境下,针对2G、3G和4G基站子系统同步性能的测试用例,特别是结合有关的课题研究、设备检测、工程验收和网络运行维护实践,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测试图表,结合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及阐述。
  《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适合从事无线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研制开发、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可作为通信测试专业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的专业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无线通信接入网及同步技术要求
1.1 2G无线接入网技术
1.1.1 GSM技术简介
1.1.2 GSM技术发展历史
1.1.3 GSM移动通信技术
1.2 3G无线接入网技术
1.2.1 WCDMA
1.2.2 cdma2000
1.2.3 TD-SCDMA
1.2.4 WiMax
1.3 4G无线接入网技术
1.3.1 LTE性能概述
1.3.2 LTE传输及调制方案
1.3.3 LTE物理层技术
1.3.4 LTE的网络结构和核心技术
1.3.5 TD-LTE的技术特点
1.3.6 GSM向FDD LTE的演进
1.3.7 LTE/LTEA业务
1.3.8 分布式基站和BBU集中化需求
1.3.9 移动承载网功能需求
1.4 WLAN
1.4.1 IEEE 802.11系列标准
1.4.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概述
1.4.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1.4.4 主要技术要求
1.5 典型无线接入设备的时钟处理单元
1.5.1 同步设备定时发生器
1.5.2 模拟锁相环的基本结构
1.5.3 全数字锁相环
1.5.4 基站时钟单元实例

第2章 同步技术及主要指标
2.1 同步基础知识
2.1.1 基本术语和概念
2.1.2 同步方式简介
2.1.3 频率同步时钟等级
2.2 时间同步
2.2.1 时间同步常用术语
2.2.2 时间同步方法
2.2.3 秒、闰秒的定义
2.2.4 时间同步原理
2.2.5 时间同步网
2.2.6 时间同步主要指标
2.2.7 时间同步设备和其他业务网的关系
2.3 频率同步主要术语
2.3.1 频率准确度
2.3.2 频率稳定度
2.3.3 抖动
2.3.4 漂移
2.3.5 时间间隔误差
2.3.6 大时间间隔误差
2.3.7 抖动的描述方法
2.3.8 相位噪声
2.4 主从同步网中从时钟的工作模式
2.4.1 正常工作模式——跟踪锁定上级时钟模式
2.4.2 保持模式
2.4.3 自由运行模式——自由振荡模式
2.5 常用的误码性能指标
2.5.1 64kbit/s数字连接的误码性能参数
2.5.2 高比特率通道误码性能参数
2.5.3 可用时间和不可用时间
2.5.4 误码性能指标
2.6 数字连接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6.1 滑动
2.6.2 国际数字连接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6.3 电信运营商同步网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7 漂移指标
2.7.1 漂移和抖动
2.7.2 漂移产生
2.7.3 漂移指标要求
2.7.4 同步网极长定时基准参考链模型
2.7.5 电信运营商同步网漂移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8 抖动指标
2.8.1 无输入抖动时输出抖动
2.8.2 容许的大输入抖动
2.8.3 抖动转移特性
2.8.4 抖动的定量评估方法
2.8.5 映射抖动
2.8.6 结合抖动
2.8.7 相位噪声
2.9 时间间隔误差
2.9.1 时间间隔误差
2.9.2 时间间隔测量
2.9.3 时间间隔测量的扩展应用
2.9.4 大时间间隔误差
2.10 时间偏差TDEV
2.10.1 时间偏差
2.10.2 时间偏差TDEV的计算
2.11 固有频偏计算
2.11.1 振荡器噪声模型
2.11.2 对PRC 的测量结果的处理
2.11.3 对LPR测量结果的处理
2.12 多普勒效应

第3章 同步技术标准
3.1 时钟等级规定
3.1.1 一级基准时钟
3.1.2 二级节点时钟
3.1.3 三级节点时钟
3.1.4 网元内时钟
3.2 同步时钟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3.2.1 一级基准时钟性能指标
3.2.2 二级节点时钟性能指标
3.2.3 三级节点时钟性能指标
3.3 通信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3.3.1 产品适应场合
3.3.2 设备结构、功能及配置
3.3.3 系统逻辑结构
3.4 时间同步
3.4.1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方式
3.4.2 时间同步设备的构成
3.4.3 卫星接收机
3.5 时间同步设备时间输入功能
3.5.1 时间输入信号的类型
3.5.2 时钟功能
3.6 时间同步设备时间输出功能
3.6.1 时间输出信号的类型
3.6.2 时间调控功能
3.7 时间同步设备监控管理功能
3.7.1 通信功能
3.7.2 输入监测功能
3.7.3 安全管理
3.7.4 告警分类
3.8 时间同步设备的性能要求
3.9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
3.9.1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原则
3.9.2 节点时间同步设备设置原则
3.9.3 时间传送方法
3.9.4 各种业务网元的时间同步解决原则
3.10 时间基准的局内分配
3.10.1 分配方式
3.10.2 时间同步服务的接入
3.11 时间传递的几种方法
3.11.1 IRIG-B
3.11.2 DCLS
3.11.3 NTP
3.11.4 ACTS
3.11.5 1PPS
3.11.6 串行口ASCII字符串
3.12 通信业务对时间同步的要求
3.13 SSM功能简介
3.13.1 标示时钟质量等级
3.13.2 避免形成定时环路
3.13.3 实现时钟自动倒换
3.13.4 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相应规定
3.14 相关国际标准简介
3.14.1 标准体系
3.14.2 频率和时间同步标准进展
3.14.3 常用标准
3.15 同步以太网标准
3.15.1 频率准确度
3.15.2 牵引入/牵引出范围
3.15.3 抖动和漂移
3.15.4 抖动测试
3.15.5 漂移测试
3.15.6 相位瞬变
3.16 1588
3.16.1 G.8261
3.16.2 G.8261.1
3.16.3 G.8263
3.16.4 G.8265和G.8265.1
3.17 电路仿真业务CES
3.17.1 自适应时钟模式
3.17.2 差分时钟模式
3.18 时间同步
3.18.1 G.8271
3.18.2 边界时钟(T-BC)和透明时钟(T-TC)

第4章 常用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4.1 设备输入口允许频偏测试
4.1.1 SDH设备时钟输入口允许频偏指标定义
4.1.2 技术标准
4.1.3 测试要求
4.1.4 测试仪表
4.1.5 测试装置
4.1.6 MP1590B测试方法
4.1.7 MP1570A测试方法
4.1.8 Agilent 37718A/B/C测试方法
4.1.9 ANT-20/20E/20SE测试方法
4.2 输出抖动测试
4.2.1 指标定义
4.2.2 业务接口的网络抖动指标
4.2.3 测试方法
4.2.4 测试仪表
4.2.5 测试连接
4.2.6 MP1550A/1552B测试步骤
4.2.7 Agilent 37717C/37718A/B/C测试步骤
4.2.8 ANT-20/20E/20SE测试步骤
4.3 输出漂移测试
4.3.1 技术指标要求
4.3.2 测试标准
4.3.3 测试仪表及测试步骤
4.3.4 测试步骤
4.4 抖动容限
4.4.1 ONT500抖动容限测试(Jitter Mode选择MTJ)
4.4.2 快速抖动容限测试(Jitter Mode选择Fast MTJ)
4.5 漂移容限
4.5.1 漂移容限测试连接
4.5.2 测试设置
4.6 BTS空口频偏
4.7 BTS空口相位偏差
4.8 误码检测(传输、空口)
4.9 利用漂移测试间接测试频率偏差
4.10 时间测试
4.11 ONT-5xx抖动漂移测试指南
4.11.1 ONT-5xx抖动和漂移测试特点
4.11.2 ONT-5xx Jitter抖动和漂移测试项目
4.11.3 抖动测试步骤
4.11.4 输出抖动测试步骤(Jitter Mode选择Manual)
4.11.5 SDH/OTN漂移测试步骤
4.11.6 基站同步测试时钟端口E1漂移测试(举例)

第5章 无线接入网频率同步性能综合测试方案
5.1 概述
5.2 测试目的
5.3 测试项目
5.4 主要测试技术要求
5.5 实验室测试环境
5.6 现网测试环境
5.7 实验室内的主要测试项目和方法
5.7.1 跟踪外时钟的频率特性
5.7.2 基站时钟牵引范围
5.7.3 基站时钟加扰性能
5.7.4 时钟质量检测阈值测定
5.7.5 与同步有关的告警功能测定
5.7.6 再跟踪功能测定
5.7.7 参考时钟选择机制测定
5.7.8 基站时钟(保持)性能
5.7.9 主要测试内容列表
5.8 在实验室内的主要测试步骤
5.9 被测设备及型号
5.10 同步定时传送链路
5.10.1 SDH低速率支路E1
5.10.2 FE网络
5.11 基站同步性能测试用例
5.11.1 频率准确度测试
5.11.2 基站时钟保持性能测试
5.11.3 保持切换功能测试
5.11.4 漂移产生
5.11.5 抖动产生
5.11.6 牵引入范围
5.11.7 频率牵引出范围
5.11.8 基站空口频率测试

第6章 无线基站子系统频率同步性能测试
6.1 无线同步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6.1.1 无线接入系统对同步定时的要求
6.1.2 GSM无线接入系统射频的主要技术指标
6.2 BTS时钟状态及其转换
6.3 参考时钟质量与GSM射频指标的函数关系
6.4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指标影响的测试
6.4.1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频偏影响测试
6.4.2 时钟频偏对基站射频相位偏差影响的测试
6.4.3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邻信道干扰的测试
6.4.4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EDV指标的影响的测试
6.4.5 时钟频偏对于越区切换等性能影响的测试
6.5 BTS E1时钟输入抖动容限性能测试
6.6 基站时钟保持时间测定
6.6.1 实验室测定
6.6.2 现网实测
6.7 时钟牵引范围测试
6.7.1 基站控制器时钟牵引范围测试测试结果
6.7.2 基站时钟牵引范围测试测试
6.7.3 不同厂商设备的牵引范围对比
6.7.4 关于时钟参考源频偏锁定门限值
6.7.5 结论
6.8 基站其他功能和性能测试
6.8.1 告警门限可设置功能测试
6.8.2 自由振荡态1h频率准确度测试
6.8.3 锁定态24h性能监控测试
6.9 异常测试
6.9.1 抖动漂移容限测试
6.9.2 加入抖动和频偏异常测试
6.9.3 瞬断测试
6.9.4 频偏、加抖动、瞬断测试
6.10 测试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6.10.1 功能方面
6.10.2 性能方面
6.11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2 典型无线基站系统时钟同步机制
6.12.1 时钟锁相单元的DA值
6.12.2 参考源异常告警触发条件
6.12.3 时钟锁定检测确认时间
6.12.4 保持到锁定性能
6.12.5 相位重建
6.12.6 结语

第7章 SDH业务码流传送同步定时性能测试
7.1 测试环境
7.2 测试项目
7.3 测试方法
7.4 测试结果
7.5 SDH的E1对无线接入网时钟频偏的影响测试
7.6 结论
7.7 SDH网络正常时的时钟传送测试实例
7.7.1 传送质量合格
7.7.2 时钟传送质量很高
7.8 SDH传输系统异常对于无线基站同步定时的影响
7.8.1 网元设备时钟处于自由振荡状态时
7.8.2 时钟降质对于业务的影响
7.9 SDH正常保护倒换时的影响
7.10 同步定时链路对BTS业务的影响
7.11 GSM组网及同步定时链路
7.11.1 核心网
7.11.2 某系统设备组网图
7.11.3 无线设备时钟同步拓扑
7.11.4 频率同步异常或不稳定问题现象

第8章 同步以太网测试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8.1 XG7210 SyncE时钟分析仪
8.1.1 基本功能
8.1.2 主要技术指标
8.1.3 XG7210 SyncE时钟分析仪测试接口
8.1.4 测试应用
8.2 同步以太网测试用例(Paragon-X)
8.2.1 输出抖动测试
8.2.2 抖动容限测试
8.2.3 输出漂移测试
8.2.4 漂移容限测试
8.2.5 漂移传函测试
8.2.6 相位瞬变测试
8.2.7 时钟保持测试
8.2.8 ESMC测试
8.2.9 频率准确度测试
8.2.10 牵引入范围测试
8.2.11 牵引出范围测试

第9章 时间同步测试仪表及测试方法
9.1 XG7010 IEEE1588时间分析仪
9.1.1 基本功能
9.1.2 主要特点
9.1.3 技术指标
9.2 XG7050精密时间综合分析仪
9.2.1 XG7050基本功能
9.2.2 XG7050主要特点
9.2.3 技术指标
9.3 XG7010 应用介绍
9.3.1 时间服务器输出精度测试
9.3.2 传输设备的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9.3.3 基站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9.3.4 非对称性补偿测试
9.3.5 线缆延时精密测试
9.3.6 时钟输出频率精度
9.3.7 同步以太网时钟频率精度
9.3.8 基站时钟频率精度测试
9.3.9 便携BITS和时间源
9.3.10 时间长期漂移特性
9.3.11 时钟同步长期漂移特性
9.4 Paragon-X PTP测试用例
9.4.1 PTP GM测试
9.4.2 PTP Slave测试
9.4.3 TSC时间瞬变测试
9.4.4 T-TC(透明时钟)测试
9.4.5 T-BC(边界时钟)测试
9.5 时间设备测试实例
9.5.1 跟踪卫星时间的精度和稳定性测试连接
9.5.2 待测设备跟踪GPS信号后的输出测试
9.5.3 待测设备跟踪北斗信号的输出测试
9.5.4 测试中所遇问题
9.5.5 NTP性能测试

缩略语
引用标准和参考文献
主要的仪表生产企业简介
Calnex公司及产品介绍
SU企业简介
深圳市夏光通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通信网络运维实践指南》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通信网络运维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覆盖从网络规划、建设初期质量保障到日常运行维护、故障排除直至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的各个环节。本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步骤,帮助读者掌握通信网络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第一章:通信网络基础理论与架构 本章将深入剖析当前主流通信网络的底层原理和整体架构。我们将从基础的网络协议栈讲起,详细阐述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族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具体应用。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当前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等,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功能、接口和相互协作关系。 核心网: 重点介绍分组交换技术(如SGSN, GGSN, MME, SGW, PGW等)、电路交换技术(如MSC, VLR, HLR等),以及它们在语音、数据业务承载中的作用。探讨5G核心网(5GC)的引入,包括AMF, SMF, UPF等关键网元的功能和接口,以及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特性。 承载网: 详细讲解IP骨干网(IP Backbone)、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及其在承载网中的应用,包括VPN(虚拟私有网络)、TE(流量工程)等。介绍传输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的技术原理、设备组成及在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作用。 接入网: 详细解析接入网的演进,从2G的GSM,3G的UMTS,4G的LTE,到5G的NR。重点阐述基站(NodeB, eNodeB, gNB)的组成、功能、无线接口协议。分析不同接入技术(如光纤接入、xDSL、Wi-Fi)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第二章:网络建设与质量保障 本章重点关注通信网络从规划设计到部署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我们将详细阐述网络规划的基本流程、关键考虑因素,以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用户分布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合理规划。 网络规划: 讨论站点选址、容量估算、覆盖规划、干扰分析等关键环节。介绍室内覆盖、室外覆盖、热点区域覆盖的规划策略。 设备选型与部署: 强调设备性能指标、兼容性、可靠性在选型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基站、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的安装、调试、配置流程,以及天地线、电源、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早期质量验证(EVALUATION & TESTING): 详细阐述网络建设初期至关重要的各项测试,包括: 单站测试: 对单个基站的射频参数、接口信令、告警处理等进行全面验证。 组网测试: 验证多站点协同工作下的覆盖、切换、掉话率等性能指标。 业务测试: 模拟真实用户场景,对语音、数据、视频等各项业务的接通率、速率、时延、抖动等进行严格测试。 互联互通测试: 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不同制式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顺畅。 性能基线建立: 强调在网络正式商用前,建立一套客观、可量化的性能基线,为后续的运维监测提供依据。 第三章:网络日常运行维护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聚焦于通信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的各项关键任务和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网络监控: 介绍主流的网络监控系统(NMS)的功能和架构,包括性能指标采集、告警管理、拓扑展示、日志分析等。详细讲解关键监控指标的含义、取值范围及异常判断方法,例如: 无线侧: 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SINR(信噪比)、上/下行吞吐量、用户数、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越区切换率、小区激活率、资源利用率(PRB利用率)等。 核心网侧: CPU/内存/磁盘利用率、接口流量、信令处理时延、会话建立/释放成功率、用户在线数等。 传输网侧: 链路流量、丢包率、时延、抖动、告警(如光功率告警、CRC错误告警)等。 告警管理: 详细阐述告警的产生机制、告警级别、告警分类。讲解如何建立有效的告警处理流程,包括告警确认、初步分析、责任定位、修复措施、告警关闭等。强调告警的根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RCA)的重要性。 故障排除: 本节将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无线覆盖类故障: 如信号盲点、弱覆盖、干扰问题,分析原因(如天线调整不当、设备故障、环境变化)并给出排除步骤。 业务承载类故障: 如数据业务速率慢、语音通话不清、上网不稳定等,从终端、基站、核心网、传输等多个层面进行排查。 信令与协议类故障: 如注册失败、呼叫建立失败、切换失败等,利用信令抓包工具(如Wireshark)进行分析,定位协议交互问题。 设备硬件故障: 如基站宕机、传输链路中断、电源故障等,介绍硬件故障的诊断和更换流程。 日常巡检与维护: 讲解例行性的设备检查、参数备份、软件升级、补丁安装等操作,以及它们的必要性和执行规范。 网络安全: 探讨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如防火墙配置、入侵检测、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以及如何防范网络攻击和保障数据安全。 第四章:网络性能优化 本章专注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整体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将介绍系统性的性能优化方法和技术。 无线网络优化: 覆盖优化: 天线调整、下倾角优化、功率调整、增加补点等。 容量优化: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波束赋形(Beamforming)、小区重选优化、上下行调度策略优化等。 切换优化: 邻区关系配置、切换门限调整、切换类型优化(如硬切换、软切换)等。 干扰抑制: 邻区干扰识别与处理、同频干扰分析与规避。 参数优化: 针对不同场景(如室内、室外、高速移动)优化基站和核心网的关键参数,以达到最佳业务表现。 承载网性能优化: 流量工程(TE): 利用MPLS-TE技术,优化路由,平衡链路负载,减少拥塞。 QoS(服务质量)保障: 在传输网层面实现流量分类、优先级调度,确保关键业务(如VoIP、视频)的时延和抖动符合要求。 核心网性能优化: 负载均衡: 优化网元间的负载分配,防止单点瓶颈。 会话管理优化: 提高会话建立和释放的效率,减少用户感知时延。 资源管理: 合理分配和调度核心网资源,提升整体处理能力。 第五章:容量规划与扩容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通信网络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本章将详细介绍容量规划和扩容的相关技术。 容量评估: 讲解如何基于历史数据、业务增长预测、用户行为分析等方法,对网络容量进行评估。 扩容策略: 介绍常见的扩容手段,如增加基站、扩容传输链路、增加核心网设备、升级设备能力等。 网络演进规划: 探讨未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如5G SA、6G),以及如何进行前瞻性规划,实现平滑的网络演进。 数据分析与预测: 强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进行深入挖掘,为容量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现代化运维工具与方法 本章将介绍当前通信网络运维领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帮助读者掌握面向未来的运维模式。 自动化运维: 介绍自动化脚本、编排工具(如Ansible, Python脚本)在网络配置、故障恢复、性能巡检等方面的应用。 智能化运维(AIOps): 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网络故障预测、根因分析、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算法和工具。 虚拟化与云化网络(NFV/SDN): 介绍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对通信网络架构和运维模式带来的变革,以及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运维。 DevOps实践: 借鉴软件开发领域的DevOps理念,探讨如何将开发、测试、运维流程更紧密地结合,实现敏捷、高效的网络运维。 第七章:典型场景下的运维挑战与解决方案 本章将聚焦于通信网络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能遇到的独特运维挑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高密度区域(如大型体育场馆、火车站): 讲解在用户数量突增、流量需求巨大的场景下,如何进行网络规划、容量保障和干扰管理。 农村及偏远地区: 讨论在覆盖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的区域,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技术、优化部署策略、降低运维成本。 室内覆盖场景: 针对商场、写字楼、地铁等室内复杂环境,讲解室内分布系统(DAS)、小基站(Small Cell)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测试与优化方法。 物联网(IoT)网络运维: 探讨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eMTC等物联网接入技术的特点,以及其特有的运维管理需求。 第八章:案例研究与最佳实践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来自运营商和设备商的真实案例,展示通信网络运维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成功经验。我们将深入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面临的挑战、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达成的效果,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指导。 案例一:某城市LTE网络深度覆盖优化实践。 案例二:5G网络商用初期大规模故障的快速定位与恢复。 案例三:承载网流量拥塞的智能调度与优化。 案例四:基于AIOps的电信网络预测性维护。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 覆盖通信网络运维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 实践导向: 强调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大量案例和操作步骤。 技术前沿: 关注5G、NFV/SDN、AIOps等新技术在运维中的应用。 易于理解: 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清晰,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实用性强: 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通信网络运维的核心技能,提升工作效率。 目标读者: 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维护工程师、网络优化工程师、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技术支持人员;通信设备制造商的技术支持和研发人员;对通信网络运维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但读完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通信系统物理层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时钟同步在整个网络架构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同步技术——比如基于GNSS的同步、PTP(精确时间协议)以及各种本地时钟恢复机制——在实际部署中面临的挑战和性能瓶颈。例如,关于时延抖动(Jitter)的产生机理,书中不仅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结合了实际测试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拓扑和配置参数来有效抑制抖动。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战经验。此外,书中对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如4G/5G基站、C-RAN架构)对同步精度需求的差异化分析,也体现了作者对前沿技术的深刻洞察力。读完后,我对同步误差如何转化为业务丢包和切换失败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远超出了我对“性能测试”这个词汇的预期。

评分

从纯粹的计量科学和精密仪器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必须称赞其在测试方法论和不确定度分析上的严谨性。书中对同步性能测试中测量仪器本身引入误差的量化评估环节,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相噪分析仪(Phase Noise Analyzer),以及如何正确设置时间间隔计数器(TIC)的触发条件,以避免毛刺信号干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同步漂移”与“瞬时误差”的区分和测量方法。很多现有的白皮书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但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我们应该关注的性能指标。对于那些追求“纳秒级”甚至“皮秒级”精度的射频工程师而言,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电磁兼容(EMC)环境对高精度时钟信号耦合干扰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及时的“避坑指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测”,更是“如何排除干扰源,得到真实数据”的深层智慧。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几本关于无线网络优化的书籍,大多集中在空口调度和资源分配层面,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基础时钟同步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论述的。这本书的视野是宏观且具备前瞻性的。它不仅关注了现有2G/3G/4G网络的稳定运行,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未来6G网络中对超高精度时间戳和超低同步偏差的潜在需求。书中对于原子钟、光梳技术在未来同步网络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虽然略带思辨色彩,却为我们指明了技术演进的方向。它促使我思考: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同步不再仅仅是保证通信质量的手段,它正在演变为数据溯源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基础设施。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无线接入网”的范畴,它为理解下一代泛在时间服务(Ubiquitous Timing Services)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测试基础,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巨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晦涩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日常的基站维护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仿佛在跟一位有一定基础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沙龙”。例如,在讨论“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调整对捕获时间的影响”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锁定过程比作车辆在弯道行驶的油门和刹车控制,一下子就让复杂的PID控制逻辑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学术严谨性”与“工程直觉培养”的结合,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惊喜的部分。它没有陷入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如果……那么……”的场景假设,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最优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故障排除手册”,它教会的不是固定的步骤,而是一种面对复杂同步问题的思维框架。对于渴望从“操作员”蜕变为“架构师”的年轻技术人员,这本书的启发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我是一名侧重于网络安全和合规性审计的专业人士,原本抱着学习“测试方法论”的目的翻阅这本书,但意外地发现它在高可靠性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书中关于同步基准源的冗余备份和故障切换策略的论述,简直可以作为构建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基线”参考手册。作者并未将同步视为一个独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运维保障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考量。举例来说,书中详细对比了“软切换”和“硬切换”模式下,同步源失效的系统恢复时间(RTO)差异,并辅以详实的仿真数据。这种从业务连续性角度反推技术要求的分析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同步重要性的理解。以往我总关注安全协议的完整性,现在我意识到,如果底层时钟不稳定,再复杂的加密和认证机制也可能因为时间戳错乱而失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从技术安全到系统韧性的一次思想升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